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村人口的變遷進一步帶動了城鎮化的發展。本文擬通過對農村人口的數量變遷、結構變遷及人口流動的充分研究,理清安徽省農村人口變遷基本情況,把握農村人口變遷給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挑戰,進而制定合理的相關政策來科學引導安徽省農村人口的變遷,并促進其城鎮化發展。
一、安徽省農村人口變遷狀況
(一)安徽省農業人口數量變遷
安徽省農業人口(戶籍人口)的發展進程主要經歷了波動快速增長時期(1978年以前)、穩定增長時期(1979-1992年)和穩定低速增長時期(1993-至今)。農業人口在增長過程中體現出三個特征。
1.農業人口增長性
解放之后,雖然安徽省農業人口的發展經歷了重大波折,從長遠角度看農業人口仍然增長較快。安徽省總人口數由解放時的2786萬人波動增長到2010年的6827萬人,60年間人口翻了一番有余。農業人口總數有1978年的4209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5277萬人,增加了25.37%.
2.增長平穩性
改革開放之后,安徽省農業人口增長趨勢趨于平穩,特別是自從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農業人口增長緩慢(見表1).
3.農業人口比例持續下降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89.31%持續下降到2010年的77.29%,非農人口快速增長帶動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見表2).
(二)安徽省農村人口內部結構變遷**安徽省農村人口變遷不僅包含數量上的變化趨勢,還包含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和素質結構等人口內部結構變化(見表3-6).【1】
1.性別結構
從表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性別狀況呈現出良性化發展趨勢,男女性別比由110.65:100穩步下降到103.39:100.安徽省農村人口占據著總人口部分中的“半壁江山”,隨著人口總量的良性化發展,帶動了安徽省農村人口性別比回歸到可持續發展軌道?!?】
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城鎮經濟發展良好,農村人口情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表4中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合肥市轄縣農業戶口人數男女性別比低于100,這說明縣域農業人口中女性人口數明顯多于男性人口數,這一現象出現的本質原因是縣域經濟發展薄弱,造成更多男性勞動力外出謀生,農村人口出現空心化現象。
2.年齡結構
從表5中可知,安徽省人口表現出顯著的老齡化趨勢。
2010年安徽省未成年年齡人口平均系數(0-14歲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7.77%,老年人口平均系數(65歲以上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0.23%,老少比為57.57%.根據國際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標準數值中可以看出,兒童少年人口系數、老少比均反映出安徽省人口的年老型特征。從歷年普查數據的變動中可以看出老齡化的趨勢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主體部分的農村人口,人口老齡化趨勢也呈現出這一趨勢,而且伴隨著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向區域外的流出,農村流動人口老齡化更加明顯。
3.素質結構
安徽省高等教育增長迅速,歷次人口普查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呈現倍數增長趨勢。農村人口素質也在穩步提高,然而提高幅度比較平緩(見表6)。從流動人口角度來看,農村由于基礎條件薄弱,機會少,在留住高端人才方面缺乏競爭優勢。而且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通過考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回流比例極低,調研資料顯示在5%以下,從而加劇了農村人才空心化的趨勢,不利于城鎮與農村的均衡發展?!?】
(三)安徽省農業人口流動
農業人口流動的測量采用人口的實際居所為標準,因此更能夠衡量農業人口流動性這一變遷特征,也動態地反映出人口因素在考慮各種因素下人口的流動特征,因而這一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發展聯系緊密。
1.人口跨區流動大,向外流動速度加快
2009年安徽省戶籍人口總數為6794.5萬人,然而常住人口數僅為6131萬人,人口凈流出663.5萬人。
2010年安徽省戶籍人口總數為6827萬人,然而常住人口數僅為5957萬人,人口凈流出870萬人。農村人口外遷到省外的絕大多數,主要是以外出打工形式,目的為了追求更高經濟效益,主要流向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廣東和福建等地。
2.合肥市對人口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力在加強**2009年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多18.6萬人,到2010年這一數字巨變成75.9萬人。而其他城市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人口外流現象,外流程度也在加劇,最為嚴重的是阜陽市、亳州市和六安市(見表7).
二、農村人口變遷提出的挑戰
(一)人口數量提出的挑戰
1.人口增長使耕地減少,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由于人口增長,耕地被廣泛轉化為交通、住房及其它基本建設用地,致使農業生產賴以生存的耕地呈下降趨勢。
1990年安徽共有耕地436.5萬公頃,2000年減少到423萬公頃,2006年僅為411.7萬公頃,人均耕地只有0.062公頃。
隨著人均耕地難以遏制的減少,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基本需求,于是對土地進行強化經營,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2003年,安徽每畝施用化肥的數量為31.3公 斤。
2008年,安徽每畝施用化肥的數量達35.8公斤,每畝增加了4.5公斤?;屎娃r藥的過量使用,使耕地板結,有機質減少,土壤肥力下降?!?】
2.人口增長也給安徽水資源造成了巨大壓力
安徽淡水資源儲藏總量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20位,并不富足的淡水資源在人口重壓下,2010年人均占有量僅為996立方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安徽人口分布不均衡,北多南少,與安徽水資源的南多北少不相適應,更加劇了安徽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3.人口增長使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隨著降水流入湖泊,造成水體的污染,再加上盲目的伐林開荒、擴大耕地面積,造成耕地面積減少,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危機,使得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越來越多。
(二)人口結構提出的挑戰
1.農村人口素質普遍較低
與以往相比,安徽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有一定程度提升,但農村勞動者素質還是偏低,農村文盲率高達16.91%,使得農村的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人均年收入偏低。
2002年安徽農民人均純收入2118元,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5285元,但在全國各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名中居18位,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6376元低1091元。較低的人口文化素質無疑是造成農業勞動者人均收入低水平及與鄰省、全國有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的普遍低下,對科技成果應用率低,不僅使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反而過度依賴某些容易開發的資源如土地資源,對其進行掠奪式的經營,導致土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遭到破壞[1].
2.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對農村養老產生巨大壓力
由于計劃生育和城市化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勢頭迅猛,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
2009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安徽霍山等12個縣(市)幵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己達318.7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為85.1萬人。新農保政策實施使安徽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得以提高,而在實際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使得政策推行不力。在新農保試點縣調查中發現,超過50%的人不了解新農保政策,農民參加新農保的意識還很淡薄。
如在涂縣,60周歲以上的農民參保率高達98.9%,而16至29周歲之間的農民參保率僅為37.6%.推行政策試點的其他縣同樣存在新生代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新農保經辦力量薄弱、信息系統建設滯后、新農?;鶎雨犖榻ㄔO以及工作經費短缺等問題。
1.農村人口有序流動受到牽制
一方面城鎮地區人口快速膨脹,土地等資源稀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活居住的成本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偏遠地區漸漸空心化,農村土地、房屋不同程度地閑置,急需盤活這些資源[2].安徽農村資產的轉移仍然遇到很大的困難,農村集體資產權屬不明,土地權屬也不徹底,房屋處置受到限制,人口遷移受到牽制。如何讓農民的物權得到合理變現,實現農村大量“睡眠”物產有序流轉、規?;洜I,這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
2.社會管理急需創新
一方面,農村社區治理陷入困境。安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2010年人口凈流出870萬人。當前農村因人口流動及因實行村民自治和政府行政權力收縮導致農村社區治理空洞化。在調查中發現,有的村由于農村青壯年流出太多,以致于在家鄉務農的人主要是所謂“603861部隊”,即老人、婦女和兒童?!罢l來治,治理誰,怎么治”的問題隨之凸顯出來,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另一方面,對農村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難度增大。隨著皖江城市帶和沿淮城鎮群的發展,吸納大量的勞動力,造成城鎮常住人口的提高,皖南、皖西和皖北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向本地城鎮、區域中心城市等區域流動。到2020年,全省人口集中趨勢進一步加強,將有55%以上的城鎮人口居住在皖江城市。日趨龐大的流動人口,在給城市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對流動人口的社會管理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政府不但要將流動人口管好,更要把流動人口服務好,為流動人口排憂解難,為流動人口在城市的求職、就業、就學創造有利的條件,切實維護和保障外來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
三、政策建議
為了合理引導農村人口變遷,實現安徽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應該充分把握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合理引導農村人口變遷,加速城鎮化發展。
(一)走生態良好的新農村發展道路
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以使其不會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危害。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運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鼓勵廢棄物再利用。實現“以人為本”的農村可持續發展。加大對農村勞動人口知識和技能教育培訓,并加強對農村人口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培育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增強可持續性行為。通過不斷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提升農村人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
(二)加大農業投入
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3].
(三)深化戶籍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推進現有城鎮的戶籍改革,放寬落戶條件,合理引導。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新建制城鎮戶籍制度安排,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的需求。改變以前的各種福利與戶籍掛鉤的做法,促使有能力進入城鎮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消除因戶籍因素造成的人為影響。通過深化戶籍制度的改革,從而淡化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分割,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
(四)促進農村人口流動
加強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指導工作,建立1活存量土地。一方面賦予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權利,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土地要素、公平參與土地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與稅費調節機制[4];另一方面要重視舊城改造,挖掘城市內部土地使用潛力,積極推進對區位條件好、土地級別效益高的工業用地進行置換,發揮土地的集聚規模效應[5].加強農村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稍隈v滬、京、粵、閩、浙、蘇六地省級辦事處建立完善輸出勞務工作處,增加工作人員和加強工作力度,專門從 事 維 護 安 徽 輸 出 勞 務 合 法 權 益 等 事宜[6].同時,在省內建立健全農村流動人口維權工作網絡。
(五)加快城鎮體系發展
加快城鎮體系發展,形成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長極作用,帶動中小城市聯動發展的城鎮體系。加速建設合肥成為區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蕪湖的省內次中心建設,形成全省的重要經濟增長極。積極推動阜陽、蚌埠、安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形成區域經濟重要增長極。加快皖江城市帶和沿淮城鎮群的開發建設。制定城鎮發展規劃綱要,推動城鎮化和產業發展。根據城鎮化發展目標綱要,搞好縣域規劃、建設和管理,提高綜合承載能力,爭取到“十二五”末全省50%以上縣城人口規模達到20萬人以上[7].同時,選擇一些基礎好、潛力大的中心鎮開展鎮級市試點,使之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六)提高小城鎮的承載力
創造良好的小城鎮投資環境,帶動農村人口和各種資源要素的聚集。通過稅收優惠的政策,促進鄉鎮企業的繁榮發展。加強城鎮交通、水電、通訊、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城鎮化建設中的重點項目建設,通過政府的力量拉動 城 鎮 化 建 設 的 同 時,吸 引 民 間 資 金 的進入。
[參 考 文 獻]
[1] 陸志孟,葉元海,胡華宏.寧波農村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及對策研究[J].三江論壇,2008(4).
[2] 盛先友,劉朝臣,韓唯龍,安徽農村人口與農村可持續性發展戰略思考[J].市場周刊:財經論壇,2004(6).
[3] 劉新毅,李霞萍,管一佳.嘉興農村人口發展變化與新農村建設[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2(6).
[4] 董祚繼、田春華.順勢而為,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安徽、江蘇、深圳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的啟示[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0).
[5] 劉定惠、朱超洪.安徽省城市化進程與耕地面積變化的相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5).
[6] 謝培秀.安徽農村勞動力就業與剩余數量研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7] 田治安.加快安徽城鎮化對策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