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該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五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且其患病率在近期內仍將繼續增長,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癥之一。心力衰竭也日益得到中醫界的重視,“十二五”規劃教材 《中醫內科學》
首次在心系疾病中增加了心衰病,與西醫的急慢性心力衰竭相對應。目前中醫學術界也已基本統一用 “心衰”作為西醫心力衰竭相對應的中醫病名。中醫古籍中有諸多關于心力衰竭類似病證的記載,但無 “心力衰竭”這一病名,僅有其簡稱 “心衰”二字的相關記載。古籍中“心衰”出現的最早年代及其與心力衰竭的關系這兩個問題尚存在較多爭論,因此,本文擬梳理相關歷史脈絡,嚴格核對原始文獻,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1 “心衰” 出現的最早年代
“心衰”二字出現的最早年代主要存在三種說法: 沈會、吳偉等認為,“心衰”二字最早見于 《脈經》,孟繁蘊、張艷、王慶海等認為,最早見于 《備急千金要方·心臟門》,任繼學、李南夷等認為,最早見于 《圣濟總錄·心臟門》。
經檢索從先秦到宋代傳世的中醫古籍和出土的簡帛類中醫古籍,發現最早記錄 “心衰”二字的是西晉王叔和所著的 《脈經》,共出現 1 次,見于《脈經·脾胃部第三》,曰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
經仔細核對,“心衰”二字在唐代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心臟門》中并無記錄,而是出現在《備急千金要方·脾臟方》中,原文謂: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心 衰 則 伏,肝 微 則 沉,故 令 脈 伏 而沉”。與 《脈經》的記錄完全一致,可見 《備急千金要方·脾臟方》此段文字引自 《脈經》,因此 “心衰”最早出現于 《備急千金要方》的提法并不準確。宋代 《圣濟總錄·心臟門·心臟統論》曰: “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
由以上資料可知,就中醫學古籍而言, “心衰”二字最早出現于西晉王叔和的 《脈經》。若將搜索范圍擴大到經、史、子、集的范疇,則最早的記錄出現于戰國韓非子 《韓非子·解老》,曰“凡物不并盛,陰陽是也; 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此處 “心衰”指 “內心真實感情的衰竭”,與醫學中的心力衰竭沒有直接聯系。
2 中醫古籍中 “心衰” 與心力衰竭的異同
一些研究者認為,《脈經》最早提出了心衰的證治,其臨床癥狀、治法與現代西醫對心力衰竭之診治認識比較一致,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脈經》《圣濟總錄》中的 “心衰”與心力衰竭相去甚遠,乃心氣血不足、氣力衰微之義。這兩種觀點大相徑庭,因而有必要核實原文,準確界定古籍中 “心衰”與心力衰竭的異同。
2. 1 《脈經》“心衰” 的解析
《脈經》 “心衰”的內涵是爭論的焦點。 “心衰”二字沒有出現在 《脈經·心小腸部第二》,而是出現在 《脈經·脾胃部第三》,曰: “脾者土也,……有一子,名之曰金,……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于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工醫來占,固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
《脈經》這段話是從五臟間的生克關系來討論的,首先是脾土失去了肺金而導致脾氣衰微,不能制水,而水氣泛濫導致頭面四肢浮腫。由于心力衰竭后期有明顯的水腫,因而此處的水腫癥狀常被當做該段是描述心力衰竭的重要證據。需要指出的是,就原文而言,是從脾立論,尚未涉及到中醫的心。愚醫不知病源,用瀉實的下法,導致脾胃更虛,五臟間的關系出現一系列復雜的變化,肺氣偏勝而肝木受到克伐,在脈象上表現為 “肝微則沉”,“心衰”是對病機的描述,而不是病名,作者對心氣衰微產生的原因未作解釋,大概是因為水勝克火所致?!睹}經》一書以脈為核心,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是對脈象沉伏的解釋,總之,二者從語法上講屬并列關系,并非以 “心衰”為核心,因而此段不能作為對 “心衰”的描述,否則“肝微”也應當作為一個獨立的病名來進行認識。
總括該段的病機,是脾虛水勝導致水腫,誤治導致心脾肝虛,肺腎實,后文的具體治法是針對這一病機而言,而非單獨針對 “心衰”,因而把治法這一小節當作 “心衰”的治法是不準確的。
宋代林億校注 《脈經》的注解也可以作為一個佐證,曰: “心火肝木,火則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氣則實,克與肝心,故令二臟衰微,脈為沉伏也”。林億并沒有以 “心衰”為核心進行論述,而是心肝并列進行討論。
可見 《脈經》中 “心衰”二字只是對部分病機的描述,不能將其等同于疾病———心力衰竭。此段主要描述的是脾虛導致的水腫,其與心力衰竭在癥狀和治法上均有相似之處。目前論治心力衰竭主要以心為核心,肝、脾、肺、腎四臟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脾與水腫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提示我們在研究心衰的病機和治法時需要考慮五臟之間的關系,不能偏廢,否則就失去了中醫整體觀的優勢?!秱浼鼻Ы鹨健分小靶乃ァ毕嚓P內容是對 《脈經》的直接引用,因而不再分析。
2. 2 《圣濟總錄》“心衰” 的解析
《圣濟總錄·心臟門·心臟統論》曰: “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有余則骨痛胸中支滿,脅下及膺背肩胛兩臂痛……”。此段是心臟疾病的總論,其后子目中列有疾病 “心健忘”,曰 “健忘之病,本于心虛,血氣衰少,精神昏憒,故志動亂而多忘也”??芍?“心衰則健忘”中的“心衰”是病機,具體指心的氣血衰少, “健忘”才是疾病名。因而 《圣濟總錄》中的 “心衰”指的是健忘的病機心血氣衰少,而不是一種疾病名?,F代學者也多認為此處之 “心衰”指心氣血不足、氣力衰微之義,與心力衰竭無關。
3 利用古籍研究心力衰竭,不當局限于 “心衰”相關記錄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古籍中記載 “心衰”的相關內容與心力衰竭的關系并不密切或者無關,因而利用古籍研究心力衰竭,不當局限于 “心衰”相關記錄。中醫古籍中有諸多病證的描述與現代醫學心力衰竭類似,但并未出現 “心衰”二字?!饵S帝內經》中對心衰的癥狀有相關的論述,如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 “水病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噫干善噫,厥氣上則恐”;“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其所描述的癥狀體征與現代醫學的心力衰竭接近,并且與慢性心力衰竭之肺靜脈和 \\( 或\\) 體循環靜脈淤血及組織器官缺氧等相似。
張仲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其人陰腫”; “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心不欲飲”。張仲景對于心水癥狀的描述也與現代醫學的心衰相似。同時現代學者認為,心水和現代醫學中的心衰疾病同屬一種疾病,文中的心水理論適用于現代心衰的治療。因而利用古籍研究心力衰竭當從其代表性癥狀和病機入手,充分利用古籍,而不能局限于是否有 “心衰”二字,實際上當今中醫研究者正是循著這條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綜上所述,最早記錄 “心衰”二字的醫學文獻是西晉王叔和的 《脈經》,非醫學類文獻是戰國韓非的 《韓非子》。中醫古籍中 “心衰”二字主要是對病機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疾病 “心力衰竭”存在較大差異,不具備可比性。我們在研究古代文獻對現代疾病的認識時,不應只拘泥于文字的相同,否則容易出現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現象。如果從癥狀、體征、病史等的相似性對古代文獻進行溯源,或許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古代中醫學對現代疾病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 12\\) : 1076 1095.
[2]張伯禮,薛博瑜 . 中醫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88-94.
[3]沈會 . 心力衰竭古今中醫文獻的整理與研究[D]. 北京: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6.
[4]吳偉,劉勇,趙英強 . 心衰作為心力衰竭的中醫病名探究[J]. 中醫雜志,2013,54\\( 10\\) : 89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