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節假日旅游景區的火爆、高消費奢華游的層出不窮、各地爭相打造特色旅游的發展趨勢,使得大眾旅游與消費主義的關系更加緊密,愈發明顯的體現出了消費主義特征。商家和大眾傳媒不斷營造著"旅游至上"的美妙神話,人們盲目的購買符號式的旅游產品,通過自媒體炫耀著自身的品味和價值,從而帶動更多人被動的加入這個循環。而在此前,關于旅游和消費主義的研究大都是分開獨立進行的,甚少進行關聯研究。因此,筆者認為,從消費主義角度剖析大眾旅游的研究具有文化理論和社會指導意義,能夠迎合最新的社會發展潮流,分析問題背后的滋生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議。 (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 在當前的中國社會,消費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旅游等行業的消費主義特征越來越明顯。使得消費主義研究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課題。旅游本身所具備的消費屬性,決定了它作為消費主義研究對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隨著消費主義對旅游景觀的不斷滲透,旅游己經不單純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者生產和消費者購買的活動,而同時兼具了符號塑造、意義生產、身份建構等再生產過程。這就決定了對大眾旅游景觀的研究不應該局限于經濟學和旅游管理等領域,而應該進一步拓展對大眾旅游景觀的全方面立體式的研究視角。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進一步豐富消費理論研究,提出新的命題。 任何一個理論的提出和建立都離不開對實踐的調查研究,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理論也應該及時跟上變化、研究變化從而正確地引導變化。目前從文化理論視角,尤其是從消費主義視角對大眾旅游景觀進行的研究可謂是少之又少,多數研究傾向于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因此,本文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將大眾旅游景觀作為消費主義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全方面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補充消費主義視角下旅游研究的空白,豐富消費主義研究的內容,并據此嘗試提出一些新的命題。 第二,應用跨學科研究方法,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本文從消費主義的視角剖析大眾旅游景觀,深刻解讀旅游環境中消費主義的滲透情況,并對其具體表現進行探索。這些內容雖然在國內外研究中曾經淺層涉及,但沒有專著將兩者結合進行深入挖掘。從不同角度、多種學科進行綜合分析有利于更全面、透徹的分析現象成因,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地發揮理論的引導作用。本文除主要涉及文化理論和旅游領域的研究之外,還試圖從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對消費主義在大眾旅游景觀中的產生和蔓延進行解釋,這種綜合多種學科進行研究的視角和方法與其他專業領域的研究有所不同,既要兼顧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又要重點突出主要學科的特色;既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事實表象,又要把握主要學科的理論根基。因此,本文將努力學習國內外跨學科研究的精華,吸取前輩經驗,不斷創新跨學科研究方法,豐富跨學科研究內容。 2.實踐意義。 理論研究的根本還是要落實到實踐上。本文除了會對消費主義理論進行深入剖析之外,還將充分與當今大眾旅游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具體分析消費主義在大眾旅游領域的典型表現及影響,努力實現以下三方面實踐意義: 第一,幫助消費者在消費社會背景下認清旅游消費的本質。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理性消費,避免盲從消費和被誘導消費,使旅游消費者獲得更高質量、更貼合心意的旅游體驗。 第二,剖析消費文化背景下的大眾旅游,有利于旅游業開發商和經銷商更科學、清醒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更合理地運用大眾傳媒進行旅游開發和推廣,為大眾旅游的消費主義傾向提供理論解釋和理論指導,避免盲從和惡性競爭,設計出更科學、時尚、可持續消費的旅游產品。 第三,旅游業作為國家大力扶持的第三產業,它所表現出來的消費主義特征值得關注。因此,本文將深入剖析其消費主義產生的背景原因和發展趨勢,為政府及行業協會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合理規范市場、引導消費者行為提供相應建議,促進大眾旅游市場合理、有序、可持續發展。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1.國外研究狀況。 消費主義最早興起于 20 世紀初期的美國,五六十年代開始傳入西歐和日本。 西方學者對消費主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費主義的理論概念和消費主義所帶來的影響兩部分,并且關注到了"消費"這一過程背后隱藏的權力并形成了較為完整和成熟的研究體系。 主要研究成果有:讓·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1970)、《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972),費瑟斯通的《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1991),以及布爾迪厄和帕斯隆合著的《教育、社會、文化的再生產》(1990)都系統成熟的對消費主義進行了定義和闡釋。其他學者如艾倫·杜林的《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1997)介紹了消費主義的影響;丹尼爾·貝爾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76)指出傳媒是消費文化產生和蔓延的重要推動力量;日本學者堤清二在《消費社會批判》(1998)中運用控制論、符號論、后結構主義、社會學和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剖析了消費社會的病態及其根源,并期望建立一種超越消費社會的思想體系。 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西方消費理論的日漸成熟,西方學者的研究方向逐漸擴展到了哲學、文學、社會學等領域。如多尼卡·貝萊爾在《優點和缺點: 1940 年前的加拿大英文小說中的消費文化》中特別分析了 1890-1940 年間加拿大出版的小說中關于商品和消費的段落,認為隨著加拿大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欲望和物品陳列成為小說人物身份、地位、階層的象征,與作者的階級、性別有著緊密聯系。在《90 后的消費學校:青年、時尚文化和教育》中邁克爾·霍斯曼對90 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調研,認為青少年個人的消費品味會受到周圍所處的社交環境影響,所購買的商品逐漸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妮塔·馬瑟在《商場、信用卡、名牌消費和印度新興中產階級》一文中調查到在上世紀末期,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印度逐漸展露出了消費主義端倪,新興的中產階級成為消費的主力軍,并利用商品的消費進行階級劃分和身份認證。 關于消費主義和大眾旅游的相關研究,除了在《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等專著中作為理論的研究對象有所提及外,國外也有部分論文涉及了這一領域。如格雷厄姆·A·米勒在《可持續旅游消費:英國消費者的調查》(2003)一文中對英國旅游消費者進行了調查,挖掘出消費對于整個旅游過程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安妮·梅特在《消費主義與可持續旅游》(2000)一文中確認了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巨大潛力,指出了在進行可持續旅游的推廣和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該協調好消費與可持續發展之間關系的建議。阿爾蒂·卡普爾和菲爾·馬歇爾在《旅游發展和行為變化:證據來自柬埔寨臘塔納基里省》(2013)一文中對柬埔寨的臘塔納基里省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此擴展到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觀光項目對偏遠山區居民和當地少數民族的影響,指出了盲目引入旅游開發和消費項目會對當地景區的人文和環境發展產生負面效應。 2.國內研究狀況。 相對于國外消費主義研究的成熟性和多面性,我國的學者對于消費主義的關注較晚,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猛發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才使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消費主義。國內學者大部分的研究理論建立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于"異化"的批判之上,但研究的視角已逐漸擴展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v觀筆者所查閱的資料來看,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消費主義的哲學批判和理論研究。國內這些方面的代表成果有:邱穎俐《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消費主義》(2012)指出消費主義已經上升為一種意識形態,并運用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對消費主義進行批判。周笑冰《哲學視野下的消費主義文化及其特征》(2013)總結了消費主義文化特征并指出消費主義文化所帶來的后果是自然、勞動、科技、人性和消費的異化。另外還有張劍《消費主義批判的生態之維--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的一種解讀》(2010)以及許伶俐《消費·生活·意識形態--消費主義及其意識形態批判》(2008)等論文成果。 第二,消費主義對社會個體的影響研究。琚迎在《消費主義視域下的大學生消費形態研究--基于上海市若干高校的實證調查》(2013)中以消費主義理論為基礎,通過對上海市若干高校大學生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在消費主義思潮沖擊下的消費結構特征和消費認同強度,并提出了對大學生消費教育的改進策略。李巍《消費主義影像下的城市居民消費形態研究--以重慶市為例》(2008)詳細闡述了消費主義影響下的我國城市居民消費形態的特征,并由此預測與歸納了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新熱點與消費形態的發展趨勢。另外還有吳惠《消費主義視野下農村居民的消費心理變遷--以江蘇省 P 村為例》(2013)、牛紹華《消費主義視野下都市白領女性消費行為研究--以上海市外企為例》(2012)等研究成果。第三、社會各領域的消費主義傾向研究。面對社會各領域逐漸出現的消費主義傾向,國內學者們也展開了不同對象的研究。其中媒介傳播方面有:張子娟《消費主義視角下的"網絡紅人"現象研究》(2011)、石芳《消費主義視野下的電視真人秀的生產及其特點》(2008)、劉哲《時尚雜志與消費主義的文化邏輯》(2010)等。涉及工業經濟的研究有:熊國榮《消費主義視角--手機擴散研究》(2006)、孫百亮《奢侈性汽車消費與社會身份建構》(2013)、陳志宏《消費主義影響下的符號消費--中國房地產案名研究》等。大眾旅游方面的研究有:陳天然《消費主義視角下大眾旅游消費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2011)、王鏡、馬耀峰在《消費主義與我國旅游消費的異化》(2007)、趙鵬《大學生旅游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長沙市在校大學生為例》(2012)以及陳春《"80 后"旅游動機與旅游消費行為關系研究》(2008)等。 3.對目前研究現狀的評價。 從筆者所搜集到的國內外文獻來看,對消費主義及大眾旅游雖已有大量的間接研究成果和少量的直接研究成果,國外對于消費主義的理論研究較為系統和成熟,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消費主義的理論概念和消費主義所帶來的影響兩部分,但現有研究文獻尚未對本課題展開全面的系統研究,關注到"消費"背后隱藏的權力。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多為理論闡述,缺少與實踐案例的互動,傳播學、經濟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互動較弱。關于"大眾旅游的消費主義具體表現""大眾旅游的消費主義傾向社會成因"等亟待破解的命題尚未做出細致的解答,本課題的中心任務即在于嘗試在這些方面展開較為清晰的系統研究。 (四)本文的創新之處。 本文將以消費主義理論為根基,以近幾年大眾旅游的景區形象塑造、旅游產品生產以及游客心理的消費主義傾向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后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心理,發現其帶來的負面問題并尋求全方位解決辦法。因此,本文具有以下兩大創新點: 第一:選題新穎。大眾旅游在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已成為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消費主義特征也愈發明顯,而目前國內的研究者對此問題的關注較少,因而,本文選題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 第二:多學科視域結合的研究方法。國內外學者對于消費主義理論的探討和大眾旅游的研究雖然有很多,但更多是著眼于單一學科,而本文立足消費主義理論,從大眾旅游領域提取豐富的現象進行論證,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進行深入分析,力圖更全面深入的解讀我國大眾旅游的消費主義傾向。 (五)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1.基本理論。 消費理論。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鮑德里亞認為,伴隨著物質的極大豐盛,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做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本文主要以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為基礎,解讀我國大眾旅游景觀表現出的炫耀性、符號化等消費主義傾向。 虛假需求理論。 德國哲學家、社會理論家馬爾庫塞認為,現代社會工業技術的進步促使生產力提高,商品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出現了生產過?,F象。因此社會需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不斷擴大人的"基本需求",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與人的生存無關的"虛假需求".本文將使用馬爾庫塞的"虛假需求理論"來剖析商家、大眾傳媒等權力與技術手段對游客旅游消費的影響。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引用大眾旅游領域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消費主義特征和表現,了解所產生的背景和帶來的問題,以論證本文的理論觀點,以具體典型的案例,增強理論分析的說服力。 文獻研究法:查閱網絡和各類專業書籍、報刊雜志,閱讀大量論文資料,對國內外消費主義和大眾旅游相關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學習和借鑒他人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成果,深入了解消費主義理論知識,廣泛搜集大眾旅游行業的相關信息,從而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跨學科研究法:國內外對于消費主義理論的研究,早已不再局限于一個單一學科,本文以消費主義理論為根基,以大眾旅游景觀為研究對象進行剖析,廣泛借鑒了文藝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原理,更加深入的剖析出大眾旅游景觀中所表現出的消費主義的成因、特點和影響。
【題目】消費主義角度下大眾旅游研析
【第一章】大眾旅游消費主義文化蔓延研究緒論
【第二章】關于消費主義理論
【3.1 3.2】大眾旅游的炫耀性與符號化特征
【3.3 3.4】大眾旅游的強制性與體驗性特征
【第四章】我國大眾旅游中消費主義形成成因
【第五章】大眾旅游消費主義傾向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