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文化資源的類型
河南省位于中國的中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文化資源、民俗資源、文物資源都十分豐富。
1、河南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我們習慣上把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杭州、鄭州和安陽稱為我國的"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其中的四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河南,特別是沿黃河兩岸的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等地區一直都是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活動的重心。其中,洛陽先后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古代科技、文化、文學、哲學、藝術等重大發明創造,大都與洛陽有關。而開封作為"七朝古都",也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和文化勝景,北宋時期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鄭州作為古都的歷史同樣悠久,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生于鄭州新鄭,鄭州登封也曾作為"夏"的都城,是中國最早的城邑。安陽也是我國的七大古都之一,殷墟文化極具特色。而商丘則是商文化的發源地,南陽作為軍事重鎮,歷史上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如秦國的百里奚、越國范蠡、西漢霍去病、東漢劉秀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2、河南歷史文化名人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國 5000 年文化的源頭大多都要追述至此。從先秦諸子、宋明理學,到天文、醫學、文學、宗教,特別是四大發明、唐詩、宋詞,都與河南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河南也是我國歷史上名人輩出的地區。此外,12 世紀以前,中國的政治社會中心始終搖擺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南和陜西。因而,這一時期,河南和陜西在文學藝術、天文、歷法、醫學、建筑、冶金和鑄造、工程等領域里也一直占有領先的地位。
3、河南姓氏文化
河南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在中華姓氏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 個姓氏中,有 4925 個未注明姓氏來源,有 2224 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 7149 個,占 11969 的 59.7%,下余 4820 個為漢族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占 4820 的 38%.在姓氏擁有人口的數量上,河南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按照相關的人口資料統計,當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有 120 大姓,全國有 11.7 億人姓這 120 個姓。在 120 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 52 個,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 44 個,兩項合計,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 96 個,占 120 大姓的 80%,占全國漢族人口的 97%.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比會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總數是 1832 個,減去 96 個,還有 1736 個,這樣看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比仍在 80%左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
4、河南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眾多,擁有非常豐富的景觀和文物,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儒學、佛教還是道教等都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寺廟、殿堂、寶塔、雕塑、壁畫等名勝古跡、宗教文物以及遺傳至今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禮儀、風俗等等。
5、河南古建筑文化
中原地區的古建筑類型主要有古城、民居、宗教場所、衙署、書院、會館、陵寢、天文臺、祠堂、園林等。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河南已發現和保存較好的多處著名的古城邑、古長城及關隘。第二類是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氣息的民居宅第,即一般民眾所建之宅第,包括富家的莊園、故居和普通百姓的住所。如明清時代發展起來的鞏義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開封市的劉家大院、安陽市的馬家大院、博愛縣的蘇家作民居群、項城縣的袁家大院、原陽縣的夏家大院、商丘縣城內的壯悔堂民居等。第三類是衙署,河南現存衙署建筑中,又分府衙和縣衙兩級,其中以縣衙居多。除南陽府衙等比較完整的衙署外,還有些僅存個別建筑物的衙署及相關建筑 9 處。最后一類是會館、書院及其他公用建筑?,F存河南會館多為清代建筑,以山西、陜西、甘肅會館居多。在教育類建筑中,則以書院最為普遍,其中登封城北的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二、河南文化資源的特征
1、傳統文化資源豐富
悠久的歷史,給河南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河南是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的省份。歷史上,先后有 20 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僅僅被列入國務院先后三批評定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就有洛陽、開封、安陽、商丘、南陽、鄭州、??h七個;另外還有許昌、登封、淮陽、偃師等也都曾經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城市。其次,文物豐富,遺址遍布。河南是我國文物資源大省,目前統計結果表明,地上文物僅次于陜西,居全國第二;地下文物則居全國第一;館藏文物占全國的 1/8.同時,歷史遺址星羅棋布,仰韶遺址、龍山遺址、殷墟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北宋開封地下城等,都是我國文物考古的重大發現,載入史冊,彪炳后世。再者,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思想家老子、莊子、韓非子,政治家李斯、劉秀、趙匡胤,科學家張衡,醫圣張仲景,宗教學家玄奘,文學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歐陽修,理學家程顥、程頤,軍事家岳飛等都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軍事、文化名人。另外,獨特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是河南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歷史時代特征明顯
河南社會發展的黃金時代出現在 12 世紀之前,即北宋之前的時間。從河南各類存量文化資源來看,無論是文化資源的品質還是數量,無論是宗教文化、姓氏文化還是文物遺跡、傳統建筑等,北宋之前的時間都是河南文化資源集中產生和發展的時期。因此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北宋以前的 4000 多年的時間里,河南基本都處于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心。
而北宋之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向東南、東部,或北部地區轉移。遠離政治、經濟中心的河南在之后的千年里影響越來越弱,相應地,文化地位也不斷衰落。該時期文化資源的存量銳減,可以說,河南的文化資源具有明顯的歷史時代特征。
三、文化資源轉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不同階段和特征
文化品牌是區域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而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更已成為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的支撐點。從文化資源轉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既是觀念和視角的變化,更是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在這里,我們從文化資源的轉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的不同階段入手探討這一問題。
1、初級階段:從文化資源到文化品牌的自發轉變
最初,從文化資源轉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都是無意識的,自然和自發的。
我國 2004 年才首次由國家統計局在其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對文化產業予以界定,也持續引發了各地政府以及學界對文化產業的關注,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近十年來的事,在這之前,對于文化資源的轉化和利用以及文化品牌的構建大多是無意識的。
文化資源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地區之間由于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資源、傳統習俗、經濟基礎、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異導致了文化資源的區域差異。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商品需要一個資源的市場化過程。只有當文化資源或其某一特質與資金、技術等結合起來,經過勞動創造,才能將其轉化為文化產品。在人們認識和重視文化產業之前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初,形成的著名品牌很大程度上屬于無意識的建構,比如黃山游覽區,泰山游覽區、故宮博物館、兵馬俑、龍門石窟等。這些文化資源憑借深厚的歷史及文化積淀、久遠的知名度和獨特的區域文化特質,與旅游相結合成為文化商品,在幾乎沒有任何營銷手段的情況下形成知名海內外的文化品牌。
此時從文化資源到文化品牌的轉化具有鮮明的特征。
首先,文化品牌對于文化資源的依賴性很高,或者說文化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作為文化品牌的主要構成部分,直接決定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
其次,從文化資源到文化品牌的轉化是無意識的。少之又少的資金支持和政府扶持,在幾乎沒有營銷的情況下,僅憑借著區域文化的魅力完成文化資源到文化產品再到文化品牌的轉化。
再次,從文化業態的角度來看,文化資源尤其是具有較強觀賞性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的結合較為緊密,文化產品的消費和文化品牌的價值則主要是通過與旅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的,相比較而言,其他業態還遠未出現或形成。
2、文化產業成長期:促進文化資源轉化,培育區域特色文化品牌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區域文化產品競爭的加劇,地方政府對文化資源的利用和轉化越來越重視,不斷出臺新的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資源的轉化,各地也在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加大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傳營銷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價值和區域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在文化資源到文化品牌的轉化鏈條中,文化企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文化品牌的構建和培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此時,從文化資源到文化品牌的轉化有著以下的特點。
首先,突出區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文化資源存在著區域的差異,由于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差異有大有小。一定程度來講,差異的文化資源更容易形成差異的文化產品,當然也更容易形成區域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