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石家莊山尹村家庭養老模式探析
【第一章】農村新型家庭養老方式探析緒論
【第二章】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一般概述
【第三章】反哺式養老、代際交換及養老支持系統理論
【第四章】農村養老現狀及家庭養老模式的變化
【第五章】新型家庭養老模式認同評價分析
【第六章】完善我國農村新型家庭養老模式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石家莊農村養老模式優化研究參考文獻
3 理論基礎
3. 1 反哺式養老理論
西方社會的養老模式為“接力式,而我國則為”反哺式“的養老模式。費孝通曾用公式形象地指出了西方社會的”接力式養老“與中國社會的”反哺式養老“的不同,西方的公式是:F1→F2→F3→F4,意思是甲代撫育乙代,乙代撫育丙代,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模式;而中國的公式則是:F1→←F2→←F3→←F4,意思是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甲代,乙代撫育丙代,丙代又贍養乙代,是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反饋模式(F 代表世代,→代表撫育,←代表贍養)。①家庭使得血緣和經濟關系相聯系,在子女未長大成人時期父母養育他們,而當子女成家立業后則需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父母與子之間相互提供照料的反饋模式在家庭中出現,隨之家庭養老模式逐漸形成。然而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或經商,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反饋模式被打破,承擔養老責任的主體逐漸削弱和缺失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變化。
3.2 代際交換理論
代際交換理論是指子女年幼時需要父母的撫養,而當子女具有經濟能能力后需要撫養自己的父母,在這種撫養與被撫養的過程中,形成了代際間的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實際上是一個相互合作的兩代人之間的互惠關系,可以是經濟交換,可以是生活交換,也可以是情感慰藉交換。對于這種代際交換理論的研究,學者陳皆明認為,代際之間的交換關系不僅僅是對等的一種交換,而是一種彼此相互合作與互動的過程。②當子女結婚后同父母之間會形成互幫互助的關系,一方面子女為父母提供經濟供養和日常的生活照料,另一方面父母則竭盡所能為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助子女照看孩子。而子女們更多的認為代際之間則需要經常的進行互動互惠,如果兩代人之間很少的互動互惠,而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助與互惠關系,那么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必然將會變得疏遠,自然就不利于家庭養老模式的開展。在代際交換的過程中,老年人常常處于不利地位,自身利益難以得到保障。一方面是由于以道德規范為準繩的家庭養老法律效力較低,難以保障老年人合法的享有養老權利。其次是隨著傳統孝文化的弱化,家庭養老模式存在著極大的道德風險;最后是由于農民家庭養老歷經的時間跨度較長,贍養老人的權利和義務高度分割,從而導致老年人常處于被動的地位。代際交換理論為我們研究農村家庭養老模式指出了這樣的方向:農村老年人應當具備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如土地),從而確保自己能夠獲得子女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農民應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加入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使自己今后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
3.3 養老支持系統理論
基于老年人的角度分析,養老支持系統理論是指在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的過程中需要各要素的相互支持,從而確保養老系統的良好運行。在我國的人口結構中存在不同年齡的人群,而老年人由于自我支持能力較弱處于弱勢地位,需要獲得外界的支援。根據生命周期理論,每個人都會從年輕過渡到年老,養老支持系統是貫穿于每個人一生的微觀支持系統,它階段性的反映著人們年老時期擁有的系統支持狀況。①老年人的養老支持系統離不開各個養老支持元素,同時也需要各系統層面間的元素相互配合,共同支持養老系統的運行。按照此理論,家庭養老模式研究中不應當只是強調起支持作用的個別因素,如家庭、社會、國家,應當強調所有因素共同發展,共同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