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作為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組成,從文化建設層面來看,應當立足于實際情況,從文化價值的角度,進行多層次、有目的的評價,以文化機構的視角,對現階段我國的群眾文化價值,進行深刻的理論分析。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我國的群眾文化進行價值探索。
一、群眾文化的主導地位價值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社會文化從建筑結構方面看,屬于上層建筑,是經濟、政治的直接反映,一個社會在某個時期的主導文化,一定是受到當時的社會現實支配的。而群眾基礎為上層建筑提供了文化的沃土,長期以來,我國的主導文化就是群眾文化。在現階段的國內社會,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綜合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發展、變化之后,在我國產生的社會主義同構心理,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發展的結果,從江澤民總書記的"三個代表",到胡錦濤總書記的"八榮八恥",到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都是群眾文化的基本價值觀,這是支撐現代社會政治大廈的基石,更是將多元化價值觀、多民族文化實現和諧發展的基本保障。
從這個角度來說,群眾文化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始終占有主導地位,并且在衍生精英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推動文化產業方面,有著無法估量的動力作用,是我國現代文化發展的的基石與源泉。
二、群眾文化衍生精英文化的價值
在文化層面一直有著群眾文化、精英文化的區別。群眾文化具有極強的普及能力,而精英文化具有更高層次的藝術性。前者的主要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尤其是基層的公民;后者集中在少數知識分子中,是時代精英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方向。一直以來兩種文化層次就有著互相交融、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給我黨的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大方向,他認為,文藝普及的行為與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的具體需求為主,在指導、推進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工作者們也要向他們學習,從群眾生活中,汲取養分。
對于現代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來說,這個理論是基礎價值觀,是現代文藝工作者仍然要堅持的文藝路線基本點,從群眾文化中尋找適合的土壤,將自己充實起來、豐富起來,否則,單憑理論研究,脫離了群眾實際、生活實際,得到的研究結果,也帶著過分蒼白的外形,建立起來的文藝理論也屬于海市蜃樓。當前的文化建設中,作為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我們要從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關系著手,進行群眾文化的拔高、提升,將精英文化根植于群眾文化當中,給社會主義現代的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群眾后盾,群眾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基礎、源泉,是一切社會主義文化活動的本原歸屬。
三、群眾文化對文化產業動態調整的導向價值
一直以來我國的文化建設都有著兩個層面的區分,一是文化事業建設;二是文化產業建設。文化事業因其公益性,提供主體一直是國家政府;而文化產業則是市場經濟中,文化體制改革的結果,以社會效益為目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展現代化文化產業,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完善的文化市場,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文化產業市場,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市場,是需要依靠群眾來消費文化、鑒賞藝術。所以說,群眾的文化藝術消費能力,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市場經濟環節中,最重要的步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一直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這種現象隨著國際市場的介入,必然會得到進一步的升級與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鑒賞能力得到了提高,要求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用動態的發展眼光來看待問題,尤其是進行文化藝術的普及教育中,要根據群眾文化的具體層次,不斷地調節普及方式,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群眾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隨著國際文化價值觀的進入,我國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地位。從我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就可以看出,現代社會對于具有獨特民俗文化風情的群眾文化類型,有著極高的關注程度,雖然在我國學術界,對于民俗文化的定義尚且存在爭議,但是對于現代文化機構來說,注重與保護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是當務之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基本要求。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條款,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12月,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明確的范圍界定: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在這里,我們理解的"文化空間",指的應該是舉辦文化展覽,進行文化活動的場所,這是各級的文化機構,應該為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色彩的群眾文化,提供的硬件服務基礎。
結語:
現階段的文化機構,應當承擔起社會文化組織、傳播、推廣的責任,將國家文化建設中的熱點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相關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文化產業的推動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建立起與群眾文化息息相關的研究體系,為下一階段的群眾文化研究,開拓新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祁慶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魂在于"活態傳承"--由"徽州詞祭"引發的一點思考[J].三峽學院學報,2009,(2)。
[2]聶華林,李瑩華。中國西部農村文化建設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3]胡守勇。文化建設:人類學應用研究的新領域[J].云南社會科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