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建設是提升農村群眾文化素養的保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積極解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問題,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新時期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
一、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現狀
(一)基礎設施簡陋
由于農村發展起步晚,經濟社會文化整體的發展水平不高,許多地區設置的文化場所(如文化站,文化大院、博物館等)場地小、環境差、設施單一、設備陳舊,管理條件和使用條件差,對國家政策和時事動態的傳播不及時,阻礙了群眾對文化的獲取和精神需求的滿足。
(二)農民思想落后,參與度低
在很多農村地區,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深入人心,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對新時期科學的精神信仰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沒有正確、清楚的認識,觀念落后,對開展的文化活動持消極、抵觸的態度。
(三)文化建設中資金不足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基于農村文化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這一根本原因,并沒有達到相應的發展效果。其次,與教育、科研等其他領域相比,國家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投資明顯偏低,基礎設施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文化活動難以開展,導致農村文化“荒漠化”現象嚴重。
(四)基層領導班子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不作為
缺乏科學的指導和教育,部分農村干部將發展重點放在農村經濟建設上,對文化建設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低,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管理模式單一、宣傳不徹底、落實不到位,很難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導致文化建停滯不前。
二、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策略
(一)加大資金投入,開展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
資金是保障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國家和政府要立足我國農村文化發展現狀,給予政策的鼓勵和資金的支持。其次,國家從政策上支持和鼓勵企業或社會組織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投資,從而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體系。如:思想道德教育、農業推廣教育、科普教育、社會風氣教育、鄉村旅游等,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加快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步伐。
(二)加強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
完善的基礎服務硬件設施是農村文化工作開展的前提條件?;A設施的設置,要在立足農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統籌群眾意見,滿足群眾最基本、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如:鄉村文化站、圖書室、電子閱覽室、運動健身場所等的設立。
(三)提高農村文化建設隊伍的素質
1、加強人才建設
在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不注重活動成果,未從農村群眾的基本需求出發,只注重形式、場面和數量,空喊口號、弄虛作假,資源浪費的同時造成人民群眾文化的缺失和文化教育機會的錯失。所以,在今后的工作開展中,我們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要正確解讀國家政策,遵守政策法規,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轉變服務意識,將各項文化發展措施切實落實到工作中去,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做人民的好公仆。
2、加強基層領導的思想教育,建立一支“為人民服務的”領導隊伍
黨的工作宗旨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農村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的干部隊伍要純潔思想,想群眾所想,謀群眾所思,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切實所需,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提供群眾需要的、喜歡的文化活動,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滿足其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新農村建設加磚添瓦。
(四)建立健全領導監督機制,建立明主、公平、文明的群眾文化發展體制
我國農村實行基層民主自治的管理方式,在各項活動的開展中,缺乏科學、合理、有效的法規條例和健全的監督機構,這也是造成農村群眾文化發展停滯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完善落實農村文化建設的管理考核制度,才能讓基層干部恪盡職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文化的洗禮,提高精神層次的認知,從而保障文化建設的穩步前進。
結語:
我國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推進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但受農村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和國家政策的影響,我國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和困難,這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黨和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富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李仁德。關于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3,04:12.
[3]李浩潔。我國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理性思考[D].齊齊哈爾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