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主要是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明代末期,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政權,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誕生,從而揭開了東北地域文化嶄新的一頁.滿族與東北的漢民族,在近代以來,一直相鄰而居,從物資生活資料的獲取方式到生活習俗,彼此之間相互吸收與相互融合.今天,雖然漢文化在東北地域文化中主體地位已經確立,但滿族文化并沒有因此而消失,仍然是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滿族的民風民俗,在東北民間的主要藝術形式---二人轉中有充分體現.
一、滿族的飲食民俗
\\( 一\\) 在飲食方面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于外出射獵活動.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餑餑"一詞在二人轉戲詞中頻繁出現.
如:一箱子餑餑全給吃凈.\\( 《董家廟》\\)"餑餑": 滿語稱為"額分"\\( efen[1]38\\) ,是一種滿族人喜用的方便食品,用黏米做成,既便于攜帶,又耐餓.滿族餑餑有很多種,春天有豆面餑餑\\( 用黃米面加豆面蒸制而成,其色金黃,滿語名 turga efen[1]123\\) ,夏天有蘇葉餑餑\\( 用紫蘇葉包裹蒸制,有蘇子的特殊香味\\) ,秋冬則有粘糕餑餑\\( 滿語名"佛恩痕額分"\\) .此外,還有一種子孫餑餑,是洞房花燭之時新婚夫婦食用的小點心,蘊含子孫滿堂的美好祝福,如: "小姑們耍笑揚長去,又來了羅章我那小哥哥.他左手拿著一壺酒,右手拿著倆餑餑.邁步就把洞房進,叫我吃來叫我喝."\\( 《洪月娥做夢》\\)
\\( 二\\) 在物產方面
東北地區的滿族人民發現了保健食療的佳品---哈什螞油,如:有人捉到了哈什螞,有人捉到了肥野雞.\\( 《丁蘭刻像》\\)哈什螞: 這是一個滿語音譯詞,又寫作"哈什瑪"、"哈什蟆",這是產于滿族聚集的東北各省主要是吉林省的一種蛙類,雌性的體內有脂肪狀物質,叫"哈什瑪油",清代以其作為貢品,可見,在過去,這是一種貴族主要是皇家才能享用的一種食品和營養品,而在現代,它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尋常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二、滿族的服飾民俗
在服飾方面,滿族服飾\\( 旗裝\\) 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之一,旗袍、坎肩、馬褂等至今仍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人們喜愛的服飾.在二人轉中,對旗裝的描寫十分詳細.包括:
\\( 一\\) 發式
姐倆去上廟,一對搭拉梳.\\( 《回杯記》\\)搭拉梳: 又叫"大拉翅"、"達拉翅",是滿族貴族婦女喜愛的一種復雜的發式.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制成的發飾,腦后留"燕尾".[2]57這種發式清末流行于北京,后傳入東北,在東北一些地區又稱為"京頭".這種發式顯得女子身材修長,穩重端莊、雍容華貴.
\\( 二\\) 冠履
她問我這么大的襪子何人能用,我就說懶得裹腳又放旗裝.\\( 《大西廂》\\)明末,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因此,滿人又稱"旗人".滿族的服飾著裝又稱為"旗裝",廣義的旗裝包括了滿族衣著服飾的各個方面,從頭到腳.滿族婦女皆天足,不裹腳,這使她們可以像男子一樣從事騎射打獵等生產活動而不感到拘束.
一只烏拉腳踩得我火出燎.\\( 《看秧歌》\\)烏拉: 又寫作""\\( 滿語名 foji[1]613\\) ,《中華全國風俗志》載: "土人著履曰烏拉,制與靴同而底軟.連幫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縫紉極密.走荊棘泥淖中,不損不濕,且耐凍耐久,市有專肆,力食者,入冬皆倚賴之,價亦不昂."[3]368這種\ue3fb\ue3fc鞋,多用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前尖后圓、方口,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ue3fb\ue3fc制作簡單,物美價廉,輕便耐用,既防寒,又防滑,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后成為東北地區貧苦的勞動人民冬天主要穿著的鞋.
翠綠的旗袍金邊鑲,三寸金蓮馬蹄底.\\( 《百合仙子》\\)滿族婦女講究穿木底鞋,這是滿族先民文化中"削木為履"現象在近代滿族服飾習俗中的遺留.滿族女鞋多為高底,鞋底的形狀最為常見的是"馬蹄底",即鞋底前平后圓,踏地時印痕若馬蹄.[2]46穿上這種鞋子,再配上旗袍,使滿族婦女更顯得身材修長,體態婀娜、身姿優美.
緞子帽頭八塊瓦,腦瓜頂釘的是絲線疙瘩.\\( 《潯陽樓》\\)帽身用八塊緞子縫合而成的帽子,俗稱"八塊瓦".帽頂多綴以用絲線編成的"結子",俗稱"算盤結".這種帽子屬于滿族男子便帽的一種,但是這種"八塊瓦"帽較之"四塊瓦"、"六塊瓦"不太多見.
掌柜的端然里邊坐,頭戴涼帽身穿紗衫.\\( 《潯陽樓》\\)由于東北地區四季氣候分明,春夏炎熱,秋冬嚴寒,因此,滿族男子的冠服也隨季節有所變化.單就滿族男子所戴的禮帽而言,就因為季節而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其中,涼帽\\( 滿語名 boro[1]343\\) 是春夏季節戴的禮帽,多以草、藤或竹子編成,外面裹以淺色紗羅,里襯紅色紗綢.
那天來那個小伙,頭戴馬蓮坡草帽,身穿串綢大衫,手拿沙金扇,他是何人? \\( 《沙金扇》\\)草帽\\( 滿語名 sekiyeku[1]51\\) 是滿族民間服飾中比較有民族特色的.草帽的制作材料多種多樣,有藤絲、竹絲、麥秸等.其中,馬艸廉草\\( 滿語稱"得勒蘇"\\) 是制作草帽最常用的材料.馬艸廉草葉長、有韌性,中空,最適宜編制草帽,被滿族人視為吉祥之物.因此,用馬艸廉草編制的"馬蓮坡草帽"制作精良,裝飾華貴,多為貴族佩戴.
\\( 三\\) 衣著
小妹妹的兜兜本是銀鎖鏈,情郎哥的兜兜八寶鍍金鉤.\\( 《江南送情郎》\\)兜兜: 又叫"兜肚",是一種內衣.《奉天通志》載滿族男女喜貼身穿兜兜,"裁布為長圓形,齊其上端,以帶綴腹際,男女多御之."[3]368兜兜多以銀鏈、金鉤為裝飾,兜兜上的金鉤和銀鏈,包含對未來的美好祝福,如: "你穿的兜兜為娘繡,繡兜兜用工夫整半年.繡上金鉤銀鎖鏈,后來我兒坐江山.繡不上金鉤銀鎖鏈,我兒后來做狀元."\\( 《白蛇訴功》\\)反穿著馬褂露胸膛.\\( 《董家廟》\\)馬褂,顧名思義,是由于經常在馬上穿著而得名.
馬褂本是女真族的傳統服裝,《金史 輿服志》: "金人之常服四,帶、巾、盤領衣、烏皮靴."[3]367"盤領衣",后世逐漸演變為馬褂\\( 滿語名 olbo[1]365\\) .馬褂身長較普通外衣短,僅到臍部,袖長僅及肘部,四面開衩,更便于騎馬時穿著.滿族是一個長年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馬褂就是為了適應他們的生活習慣而產生的服飾習俗.清代以后,這種形制簡便、穿著舒適的服飾逐漸流行起來,不論是崇尚武功的八旗子弟,還是一般的漢族讀書人,特別是老年人,都喜歡穿著馬褂.
翠綠的旗袍金邊鑲,三寸金蓮馬蹄底.\\( 《百合仙子》\\)明末,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因此,滿人又稱"旗人",旗人穿的袍服,被稱為"旗袍",滿語叫做 camci[1]435.17 世紀初葉,滿族的先祖在半耕半牧的生產方式和長年不斷的頻繁征戰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裝束---旗袍.
旗袍最初的形制為直筒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大襟,左衽,兩腋收緊,上身緊窄適體,下部開衩,下擺寬大,既便于騎射,又能夠保暖御寒.清代后期,穿著旗袍的風尚亦在漢族貴婦中流行開來.此后,旗袍的式樣不斷改進,面料愈加考究,裝飾花紋愈加精美,最終演變成為獨具東方特色的女性服裝,至今流傳不衰,并享有"國服"的美譽.
一更里繡云肩,繡在正東.\\( 《繡云肩》\\)小妹妹的衣裳本是花挽袖,情郎哥的衣裳馬蹄袖兒長.\\( 《江南送情郎》\\)男女旗裝的袖子式樣不同,各有特點.女式旗袍流行"大挽袖",這種袖子袖筒比較寬松,可達一尺多寬,袖長過手半尺左右,里繡各種花卉,精巧別致,色與袖面截然不同,穿著時將袖挽起,以露出里面的精美刺繡,因其繡花色彩鮮艷、圖案纖細,故又稱"花挽袖".男式袍褂多帶有"箭袖",滿語叫做"哇哈"[2]18,就是在本來比較狹窄的袖口前邊,再接出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因為它形似馬蹄,故又稱為"馬蹄袖".馬蹄袖是適應東北地區冬季嚴寒的氣候而產生的服飾習俗,滿族人將馬蹄袖覆蓋在手背上,無論是催馬馳騁,還是彎弓搭箭,都可以保護手背不致凍傷.入關以后,馬蹄袖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仍然保留在貴族的禮服中.平時將袖頭挽起,一旦遇到行禮之時,便迅速將袖口彈下,行半禮或全禮,滿語稱為"放哇哈",成為一種禮節.
三、滿族的婚姻民俗
一個民族的婚禮,總是同這個民族的歷史緊密聯系著的,并且多方面的反映著這個民族的習俗,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這個民族的特性.滿族的婚禮,雖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民族婚禮的影響,但是仍然鮮明地表現了滿族的民族特色.
\\( 一\\) 憋性之俗
門前放了三聲炮,婆母娘走上前她急忙把門關.她關大門為何事? 她說是新過門的媳婦,憋憋性省得脾氣蠻.三吹三打大門開放,轎車停到院子里邊.\\( 《藍橋》\\)"憋性",又叫"別性"、"扳性",指新娘乘坐花轎到夫家后,夫家將大門關閉,花轎在大門外停留片刻,這樣做是因為滿族女子多個性驕縱,因此要磨磨新娘的個性,使其在婚后能夠溫柔順從.《呼蘭府志》載: "\\( 滿洲婚禮\\) 彩輿至門,遲久而納之,謂之扳性\\( 齊齊哈爾城謂之憋性\\) ,扳性者,謂屈抑其性,使就柔和也."[3]318
\\( 二\\) 掀蓋頭之俗
大紅的"喜喜"字兒貼門上,抄起馬鞭套全羊.\\( 《百合仙子》\\)此句唱詞后的一段說口,展現了滿族婚俗中獨具民族特色的一項,即"以我們滿族的風俗,結婚時要用馬鞭子掀蓋頭,就像騎馬套全羊."蓋頭是新娘梳妝完畢后在上轎前罩在頭上的,在入洞房之前一直戴著,直到拜完天地入洞房后才能揭去.因此,掀蓋頭就成了中國傳統婚禮中最富情趣的一個環節.漢族婚禮,新娘的蓋頭一般是由新郎用秤桿挑去的,而滿族新娘的蓋頭則是由新郎用馬鞭挑去,體現了滿族人民好騎射的民族特點.
\\( 三\\) 跨馬鞍之俗
\\( 男\\) 我在馬上虛射三箭,\\( 女\\) 我跨過馬鞍進了房.
\\( 《百合仙子》\\)滿族新娘進門時有一種射箭風俗,花轎來到男家門前后,新郎向掛著簾子的轎門虛射三箭.這是滿族特有的一項婚俗儀式,后入旗籍的漢族人婚嫁中也添加了這一充滿地域色彩的習俗,清徐珂《清稗類鈔 滿洲婚嫁》
載: "\\( 八旗\\) 新婦輿至門,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4]
跨馬鞍是指新人拜完天地后,進入新房時,在門檻上覆馬鞍一具,新娘跨過馬鞍,始能進入新房."覆鞍子者,取與安子同音."\\( 《璦琿縣志》\\)[3]325跨馬鞍習俗不是滿族人的發明,在我國各地皆有存在,這一習俗在唐代初年即已出現,是從邊疆地區的游牧民族傳入的一種風俗.因其符合了滿族人性好騎射的特點,故此在滿族婚禮中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 四\\) 行嫁月
過年是我興嫁月.\\( 《撿棉花》\\)興嫁月,又稱行嫁月,滿語名\\( tusu biya[1]650\\) ,指待嫁女到了所謂吉利、興旺的結婚時間.
滿族的婚俗,體現了滿族人民崇尚武功、敬奉天神、懷戀騎射、緬懷祖先的性格特征.
四、滿族的稱謂民俗
滿族的稱謂,能夠體現其民族特點,很多滿語稱謂詞被漢語吸收,如:
這是誰家的格格長的強? \\( 《百合仙子》\\)格格,滿語稱謂詞,最初用以稱呼皇帝或親王、郡王之女,后凡滿洲貴族青年女子皆可稱"格格",再后來成為對同輩年長女子的尊稱.
有什么能讓阿哥幫一幫? \\( 《百合仙子》\\)"阿哥"\\( 滿語 ābe\\) ,滿族人用以稱兄長、哥哥,《柳邊紀略》: "呼年長者阿哥."[3]372后來成為對同輩而年長于己者的通稱.
東北地區既是二人轉興起與廣泛流行的地區,也是滿族人民的主要生活區域,因此,在傳統的二人轉劇目中,蘊含了豐富多彩的滿族民俗文化的內容,特別是滿族獨特的喜好: 粘涼的飲食民俗、對近現代服飾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服飾民俗、體現騎射民族豪爽潑辣的民族性格婚姻民俗,以及稱謂習俗.這些民俗事象既有與漢族民俗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點,體現了兩個民族民俗的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可以說,東北二人轉所反映的滿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
[參 考 文 獻]
[1]劉厚生,李樂營. 漢滿詞典[K].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2]徐海燕. 滿族服飾[M]. 沈陽: 沈陽出版社,2004.
[3]陳見微. 東北民俗新編[M].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4]吳存浩. 中國民俗通志: 婚嫁志[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