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藏象理論是中醫學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內容,不僅包括解剖、生理等基礎醫學方面的內容,而且外延于中醫病因病機、辨證、處方用藥等,是闡明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機制的中心環節和臨床療效的理論依據,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尋找合適的方法和思路用現代醫學闡釋中醫藏象理論是中醫現代研究的根本前提[1],也是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近日Qin等 ( 以下簡稱“他文”)[2]基于正常組織的轉錄組數據,挖掘出一致性的模式基因 ( 包括看家基因和選擇性/特異性表達基因) ,分析了這些模式基因在組織器官功能中的潛在角色,構建了一個組織器官功能聯系圖,展示了組織器官之間的功能聯系 ( 如圖1) ,將人體組織器官分為7個功能群: 腦、肌肉、免疫、代謝、神經傳導、黏液、脂肪和腺體。
在中醫學發展歷程中,解剖學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文化的局限,中醫學對組織器官的認知逐漸模糊化,在臨床實踐中通過司外揣內確立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聯系,形成了以主要器官主導的功能群來認知人體病理生理規律,即中醫藏象理論。中醫藏象理論主要突出心、肝、脾、肺、腎等五臟,與現代解剖學的相應器官基本對應( 脾存在很大爭議) ,強調五臟的功能聯系,形成人體的五個機能系統,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強調機體內在聯系與統一,強調五臟是產生精神活動的物質。因此,在中醫藏象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體組織器官的病理生理規律,必將為認知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聯系提供新的視域。換言之,從功能群的角度認知人體的生理功能更接近中醫藏象理論的認知規律,因此,我們對“他文”人體組織器官難以解釋的功能關系,利用中醫藏象理論進行簡要解讀,為中醫藏象理論指導現代臨床研究及人體組織器官功能關系提供新的視角。
1對“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之爭的啟發
在“他文”圖1各組織器官基因表達譜聚類分析中,腦作為一個獨立的功能群,位于第一大姊妹群,與所有組織器官并列,提示腦基因表達模式、功能和地位最為重要; 第二大姊妹群為心和肌肉,與免疫、代謝、神經傳導、黏液、脂肪和腺體等功能群并列。中醫學界由來已久的“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之爭[3],至今尚未達成共識。其觀點主要可以歸納為3個方面:1) 腦主神明說:主要是李時珍提出的“腦為元神之府”,王清任提出的“靈機記憶不在心而在腦”,以及從現代解剖學對大腦功能的認識進行論證。2) 心主神明說:主要是認為中醫學中的“心”是綜合性功能單位,不等同于現代解剖學中的“心”,如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可出現精神障礙。3) 心腦共主神明說: 此認識是近代中西醫結合的認知結果,如張云云等[4]認為“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的爭論是由于對心腦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認知的歷史局限所致; 朱向東等[5]則認為,對“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的爭論是無價值的,引起爭論的原因是因為未闡明“神”與“明”的含義及“心神”與“腦神”的相互關系,而從“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視角可以實現“心腦共主神”的完美結合?!八摹钡难芯拷Y果在基因表達水平證實了心和腦在機體功能中有近乎同等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心、腦的功能聯系機制,對開展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慢病的干預機制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另外,臨床關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發現,心臟和腦的病理生理過程往往互為因果,也表明心臟和腦在功能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醫學死亡標準上出現“心死說”和“腦死說”之爭,雖然目前“心死說”這種傳統的學說在理論和實踐上仍然居于支配地位,但醫學界主張“腦死說”的觀點日益變得有力起來,大有取代“心死說”的發展趨勢[6],“他文”的研究結果也為“腦死說”提供了新的有利證據。
值 得 注 意 的 是,“他 文”在SupplementaryFigure S2a中發現心和舌的基因表達模式相似,聚在同一個姊妹群,從基因表達譜的角度可以為“舌為心之苗”提供證據,也為開展舌診輔助心腦血管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提供基因表達譜數據參考。因此,利用組學研究結果和大數據挖掘技術,研究機體組織器官的功能聯系,從神經傳導-內分泌-免疫網絡機制的角度深入探討機體心、腦的功能聯系,可以為中醫學心藏象理論研究提供科學證據,甚至為重新定位心、腦的中醫藏象地位提供依據,必將推動中醫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2對肝腎同源與“治未病”的啟發
肝腎同源是中醫藏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病理和生理兩層概念。肝腎同源理論多從母子相生、精血之間的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來論述。臨床發現肝、腎具有相同的疾病易感性,如糖尿病相關肝腎并發癥更為廣泛、預后較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導致相關性腎炎和臨床常見的肝腎綜合征,這為肝腎同源在病理學層面提供了例證。中醫學則從肝腎同源理論立足,確立肝腎相關疾病的病機和診療思路,強調肝腎兩臟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或同質性,且 肝 腎 兩 臟 的 生 理 特 性、結 構 基 礎 相關[7 - 8].雖然肝、腎是參與機體代謝的重要器官,無任何組織相似性,但“他文”卻發現肝腎具有相似的基因表達譜,認為是基因表達譜的噪聲導致。如果從中醫藏象學說中肝腎同源理論出發,則很容易理解這一結果,同時也為肝腎同源提供了有力的分子證據。因此,以肝腎共同的基因模式為切入點,深入研究肝腎相關基因表達模式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機制,探討研究肝腎同源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必將為肝腎同源理論提供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肝、腎、大腸、小腸聚在同一個姊妹群,共同參與機體代謝,特別是肝臟承擔著消化、解毒、代謝等重要的人體機能。中醫藏象理論強調五臟之病“相傳”,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形成中醫特色的“治未病”理論。例如,臨床發現中醫健脾可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肝移植術后肝功能恢復,改善肝癌患者肝功能狀態,減少并發癥[9],健脾中藥復方可以改善NASH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10].這些結果也提示,腸道菌群不僅是健脾治療的關鍵作用靶點,也是中醫脾功能的關鍵執行者。同時也說明,腸道菌群可能是肝、腎、大腸、小腸基因表達模式類似的關鍵影響因素,深入研究腸道菌群與肝、腎基因表達及疾病發1、腎、脾藏象的本質提供重要證據。
3肺藏象與黏膜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