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持是指人們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關系網絡中獲得的各項資源[1].國際研究表明社會支持不僅能夠使人心情更舒適、幫助人們更好的應對挑戰,而且能夠改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2-3],國內研究也證明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有增進和維護作用[4].目前國內針對處于青少年階段人群的社會支持研究,多集中在校內青少年,尤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相對較為成熟,研究涵蓋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新生適應[5-6]、學習倦怠[7-8]及就業壓力[9-10]等,但是對于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國內大多數研究[11-12]將校外青少年定義為15~24歲的沒有在國家正規教育體系中學習的青少年。據統計,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總數為26093.8萬人,而在流動人口中,校外青少年約占20%[13],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校外青少年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相對較差,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差;同時,校外青少年剛走出父母和學校營造的安全環境,對于社會的適應性較差;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狀況較差。既往研究也發現該群體社會支持相對薄弱[14],遇到問題時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或幫助。為進一步了解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的狀況,本研究于2012年5-6月在云南省昆明市、芒市、廣東深圳市三地開展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非概率抽樣中偶遇抽樣的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芒市、廣東深圳市三地的15~24歲,沒有在高中或者大學等國家正規教育體系中學習的青少年。
1.2方法
1.2.1評估工具①課題組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調查地區、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收入、成長環境、外出打工時間等;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Q):采用肖水源于1986年編制[15]
的社會支持量表,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3個維度。用于測量個體的社會支持度。該量表重測的總分一致性為0.92,各條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間,重測信度較好。
1.2.2調查方法采用自填式的調查方式于2012年5-6月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員由各省、市健康教育機構的專業人員擔任,調查前統一培訓,每次調查有1名調查員和1名質控員同時到場并全程參與。調查實施前對調查對象進行知情同意說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統計處理
采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和核對,在SPSS13.0統計軟件的支持下,對校外青少年的人口學特征、社會支持現狀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α=0.05為檢驗水準,回歸分析時各變量的賦值見表1所示。
【1】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
云南昆明市、云南芒市和廣東省深圳市分別調查校外青少年332人(38.6%)、211人(24.5%)和318人(36.9%);男性居多共452人(52.4%);婚姻狀況以未婚/離婚/喪偶為主792人(91.9%).調查對象的20~24歲年齡組475人,占總數的55.1%;文化程度中,以高中為主,共461人(53.5%);月收入在1001~2000元最多,有412人(47.8%);多數調查對象住集體宿舍(486,56.4%);88.4%的校外青少年成長于雙親家庭;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內的最多,為306人(35.5%).調查對象具體人口學特征分布,見表2.
2.2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的得分情況
校外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總得分為(35.67±7.15);其中,主觀支持得分(19.84±4.77);客觀支持得分為(8.01±2.66);對社會的利用度得分為(7.82±1.96).與全國10個城市學生調查[16]結果相比,男性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總得分、主觀支持得分顯著低于同齡男性學生;女性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總得分、主觀支持得分顯著低于同齡女性學生(P<0.05),見表3.
2.3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的得分情況
20~24年齡組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總得分高于15~19歲年齡組;已婚/未婚同居組得分高于未婚/離婚/喪偶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校外青少年之間,其社會支持總得分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主觀支持,20~24年齡組校外青少年得分高于15~19歲年齡組;已婚/未婚同居調查對象得分高于未婚/離婚/喪偶者;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校外青少年之間,其主觀支持得分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客觀支持,已婚/未婚同居的校外青少年量表得分高于未婚/離婚/喪偶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居住方式的校外青少年之間,其客觀支持得分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支持的利用度,女性校外青少年量表得分高于男性(P<0.05),不同地區的調查對象得分存在差異;在其他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校外青少年之間,對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得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的得分情況,見表4.
2.4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分別以社會支持總得分,主觀支持得分、客觀支持得分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作為因變量,以上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分別分析社會支持總得分,主觀支持得分、客觀支持得分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的影響因素。分析發現:婚姻狀況(t=7.935,P<0.05)、文化程度(t=3.250,P<0.05)是社會支持總得分的影響因素;對于主觀支持,年齡(t=21.924,P<0.05)、文化程度(t=2.472,P<0.05)、收入(t=2.057,P<0.05)是其影響因素;婚姻狀況(t=3.068,P<0.05)、文化程度(t=3.302,P<0.05)是客觀支持的影響因素;性別(t=2.835,P<0.05)是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的影響因素,見表5.
3討論
研究表明[16-19],個體從親人、朋友及社交團體中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其體驗到的被尊重、被理解的程度越高,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種問題,促進積極心態的產生。本研究分析發現,與全國10個城市學生調查結果[6]
相比,男、女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的總得分和主觀支持相對較低,與和紅[20]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這主要是因為個體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其生活的社會交往圈,由于校外青少年從自己經常居住的地點流動到另外一個相對陌生的地區從事勞動,已經和原來的社會交往圈隔離,而新的社會交往圈尚未建立,這就使得校外青少年自我感知的社會支持水平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校外青少年這種社會支持較低的狀況將會顯著影響其身心健康水平。
對于社會支持的3個分量表,主觀支持反映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緒上的支持,主要是指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客觀支持衡量客觀的、實際的或可見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支持的利用度用于評價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5].和國內學者[21]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中男女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總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之間不同,這可能與男女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傳統觀念對性別角色的期望不同有關[22].就不同的城市而言,芒市的校外青少年支持的利用度得分較高。這主要是由于芒市的校外青少年主要以本地的青少年為主,他們并不像青年流動人口那樣遷移到另外一個城市,脫離了自己的父母、親人以及朋友,當遇到困難時,芒市的校外青少年能夠很便利的利用自己身邊的各種資源,能夠很好地利用各種社會支持,這促成了芒市校外青少年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得分較高的原因。分析還發現,校外青少年的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以及收入狀況這些社會因素對于社會支持總得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存在影響,例如文化程度是社會支持總得分、主觀支持得分和客觀支持得分的影響因素,且文化程度越高,社會支持總得分及分量表的得分越高;這些發現均表明良好的社會經濟狀況對于社會支持狀況甚至健康的正向作用。
校外青少年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其社會支持狀況遠低于校內青少年,且處在一個相對校園更為復雜的環境中。因此,應當加大對于校外青少年社會支持方面的關注,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建立多部門合作的方式,通過聯合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家長共同為校外青少年營造一個較好的社會支持環境。同時也應注意到不同類型校外青少年的特點,采用以目標人群為導向的干預措施,例如針對男性提高其對于各種支持的利用程度,對于常年流動的校外青少年,幫助建立同鄉會、興趣小組等團體拓展其社會支持源,重視戀人、配偶對校外青少年正向支持作用。此外還應重點關注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校外青少年,例如學歷和收入較低的個體,幫他們尋找合適的工作,提高職業技能,使其順利地適應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