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優化探究
【第一章】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農村電網改造一般理論闡述
【3.1 - 3.3】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現狀分析
【3.4 - 3.6】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成效分析
【4.1】農村用電滿足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4.2 - 4.5】農村電網網架結構仍不合理
【5.1 - 5.2.1】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重點
【5.2.2 - 5.3】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配套措施
【結論/參考文獻】鄆城縣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4農村電網改造的資金來源及結構分析
3.4.1 農村電網改造的資金來源。
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是一項大型的基礎建設工程,它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在我國農村電網的改造資金 20%是國家資本投入,由于投入的資金遠遠低于城市,如何保障農村電網投資需求的落實,是保證我國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加速發展的前提。前瞻產業研究院農村電網改造行業研究員錢春潮指出:只有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和資金的撬動作用,動用多種投融資渠道才有望實現。多元化融資渠道的建立刻不容緩,一方面國家投資在主渠道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完善內部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電網投資的形成,由政府財政支持籌集資金、企業自籌資金和多元化融資機制。
農網改建的資金 80%源于電網公司的自籌。以鄆城縣為例農網改造一期工程總投資 11346.45 萬元,其中資本金 2269.41 萬,專項貸款 9077.04 萬。電網公司自籌資金又分為公用電網投資和公司投資。例如:鄆城縣 110KV 電網建設工程投資就主要分為這兩部分,且投資比例相同。鄆城縣 110kV及以下各級電網投資情況。
3.4.2 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投資情況。
(1)2007-2013 年的投資比重。
2007 年農村電網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 68.41,2008 年比重 85.48,2009年比重 68.15,2010 年比重 89.57,2011 年比重 88.81,2012 年比重 83.69,2013 年比重99.31,2007-2013 呈逐漸增高趨勢變化。
(2)農村電網基建投資占農村電網投資的比重呈減小趨勢。
單位農村電網投資增供負荷年均 8.62 千瓦/萬元,2010 年 17.58 千瓦/萬元最高,2012 年達 1.4 千瓦/萬元最低。單位農村電網投資增供電量年均 4.14 千瓦時/元,2013年最低 0.65千瓦時/元,2007 年最高 10.96 千瓦時/元。
綜合線損效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由 2007 年的 6.17 降至 2013 年的 5,其中 10 千伏及以下配網線損率保持在 4%左右,中間略高有所波動并呈現下降趨勢。
(3)"十一五" 、"十二五"期間的投資情況。
"十一五"期間, 鄆城農村電網建設共投資 1.42 億元。其中 110 千伏電壓等級投資0.59億元;35 千伏電壓等級總投資 0.35 億元;中低壓配網建設及改造投資 0.48 億元。
"十二五"前三年,鄆城縣農村電網建設共投資 3.52 億元。其中 110 千伏電壓等級投資0.62億元;35 千伏電壓等級總投資 0.09 億元;中低壓配網建設及改造投資 2.81 億元。
鄆城縣各電壓等級農村電網基建投資情況。
(4)農村電網今后的投資趨勢。
農村電網建設投資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 35 千伏基本持平,110 千伏有所增加,中低壓配網建設及改造投資是"十一五"的六倍還多。農村電網建設投資在加強主網建設同時逐漸向中低壓電網傾斜。
綜上所述,像鄆城縣這樣的小縣以農業用電為主,資金籌集能力有限。農網要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只有充分啟用多種融資方式,才能保證農網改造的順利完成。
目前,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被國家所重視,農村電網的改革應充分考慮到農村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的接入問題,比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這樣一來,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的資金需求將更多。如何建立農村電網建設投資和長期低利率貸款機制是農網改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中國的農村電網發展貸款是商業貸款,和城市的投資貸款相同。在農村電力發展的社會公共效益和基于基礎角色的農村經濟的發展,從長遠的發展看建議農村電網的發展建立長期低息貸款機制,一方面降低貸款利率,另一方面,降低農村電網貸款融資成本,改善農村電網企業的盈利能力,使農網的改造資金后續有保障。
3.5農村電網的改造方向及其結構分析。
根據省公司加強配電網規劃管理工作要求,結合鄆城縣用電需求的增長形勢,在2015 年配電網規劃工作基礎上,開展規劃滾動調整工作,完善配電網的規劃建設方案,進一步優化規劃建設項目,引導鄆城縣 2016~2020 期間 5 年農村電網建設,使農村電網可靠供電,促進農村電網供電質量進一步提升。
結合鄆城縣的經濟、地域、農網的現狀,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主要方向是農村中低壓配網。主要包括:110kv 電網結構、35kv 電網結構、10kv 配電網和 0.4Kv 低壓農網。
其改造的內容主要是鄉鎮、村莊地域范圍內的老化線路、陳舊的設備、不合理的網架結構、不規范的農網管理。其目的是調整農網布局優化網絡結構,使農網的網架結構更加緊固、安全可靠。布局更加經濟合理。系統形式更加規范、標準,技術更加先進。降低線損,提高電能質量,降低電網電費電價,開拓電力市場,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在今后的"十二五"規劃中希望能提高農網電網的現代化水平,加快農村電網的智能化建設,不斷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活用電增長的要求。
3.6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成效分析。
3.6.1 農網改造后更加完善。
農網改造后,鄆城電網結構已得到全面優化。使鄆城電網更加堅強、適應性更強、供電可靠性更好、設備健康水平得到極大改善、新技術新設備在農改中得到廣泛應用。增強了農村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供電質量明顯提高,電網效益大幅度上升。
(1)完善了 110kv 電網結構:為解決鄆城東北部變電所布點稀疏、電網結構不合理、供電可靠性及經濟性差的問題,新建 110kv 金河變電所,主要容量 1500kVA.工程投運后,使鄆城東北部地區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顯著增強,解決了鄆城東部 35kv變電所的雙電源問題,減少該區域電網的停電時間,同時縮短了 35kv、10kv 的供電半徑,減少了線路損耗,提高了電源質量,為鄆城工業園區及縣城東北部各類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
(2)35kv 電網結構更加合理:35kv 工程的完工,解決了鄆城電網結構不合理,供電質量低、運行經濟性差等問題,使全縣的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顯著增強,縮短了 35kv 供電半徑,同時也減少 10kv 配電線路的停電時間,降低了線路損耗,提高了電能質量,為全縣配電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10kv 配電網改造成果顯著:10kv 線路改造完成以后,全縣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顯著增強,減少了 10kv配電線路的替昂點時間和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也縮短了 10kv供電半徑,減少了線路損耗,提高了電能質量,解決了配電網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4)0.4kv 農網改造:低壓農網改造主要是對第一期農網改造不徹底的村進一步完善,通過改造,農村供電布局更加合理,徹底消除了第一期改造時存在的薄弱環節,農村的網架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降低了線損率。電能表統一安裝到集裝箱內,統一按期修校,保證了計量表的準確度。杜絕了偷、竊電現象的發生,減少了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保證了電量的正?;厥?。農業配電箱統一安裝,統一管理,使農業用電更加安全可靠。
(5)供電能力得到了加強:農網改造升級使鄆城電網供電負荷量逐年遞增。"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 11.59%."十三五"期間,共實施 110kV 項目 16 項,新增變電容量 363MVA,新增、改造線路長度 95.5km.實施 35kV 項目 13 項,新增變電容量168.5MVA,新增、改造線路長度 76.5km.規劃期末,鄆城 110kV 規劃容載比為2.03,35kV 規劃容載比為 2.01,在配電網規劃技術導則的指導值范圍內,鄆城電網具備可靠的電力供應能力,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
3.6.2 供電質量進一步提高。
(1)降低了線損率。
1982 年 8 月,省局制定實施了《山東省電力工業線損管理制度》,對線損管理的職責分工、指標管理、降損技術措施,用電管理,計量管理等作出了 40條規定。主要從變壓器效率,安裝電容器方面降低線損率。35kv 系統每年進行一次線損率理論計算。
為降損節電提高力率,對較大用戶全部增設自動無功補償裝置。1985 年開始對110kv、35kv 變電所先后安裝了無功補償裝置,提高了輸變電功率。1993 年針對電網系統線損偏高,電壓質量較差的情況,對全縣 50kvA 及以上配電變壓器全部加裝抵押電容器,加裝數量普及率達 80%以上。至 2005 年,全縣 110kv、35kv 變電所均安裝或補裝了無功分組自動投切補償裝置,在 10kv 配電線路上安裝了線路補償電容器。將率指標分解到 10kv 線路與管理單位,并與線損獎掛鉤,低罰高獎。由于采取以上措施,鄆城縣電網 35kv及以上力率一直保持在 0.95 以上,10kv 力率達到 0.9 以上,大大減少了無功損耗。
在線損管理中,落實分析制度,設立專職線損管理人員,重點加強了線損小指標的管理,加強關鍵計量點的計量監督,尤其是對重要關口計量點進行跟蹤監督。千方百計保證計量表計不超差。對分析發現超差的計量二次回路,幾級督促有關部門進行改造。通過抓好關鍵計量點的計量監督保證計量準確,線損指標大幅降低,進一步細化線損指標。把線損指標分解到線,管理單位每年下達線損指標。實行了線損指標完成情況與職工獎金掛鉤。加大線損指標考核力度,重點加強了配電線損管理。加強自用電管理。通過分壓、分線、分臺區、線損考核等管理制度,調動了管理部門的積極性,較大幅度降低了配電線損,同時也加強對農村綜合線損的管理,對農村配電臺區用電進行了逐臺計算線損基數,參照 10kv 線損管理制度,實行承包到人,超罰低獎,激發了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低壓線路線損率大大下降。到 2020年,鄆城 110kV 及以下綜合線損率 4.1%,與 2013 年相比下降了 0.9%;10kV 及以下綜合線損率 3.2%,與 2013 年相比降低了 0.75%,降低了電網運行的損耗;至 2013 年一戶一表率已實現100%.鄆城縣 110kV及以下配電網整體規劃評價如表 3-11 所示。
(2)提高了供電可靠率。
從表 3-11 可以看出,鄆城供電可靠率(RS-3)從 2014 年的 99.965%提高到 2020年的 99.987%,供電可靠性得到提高。
(3)提高了電壓合格率。
鄆城 2014 年的綜合電壓合格率 99.172%,如農網改造升級到 2020 年為 99.534%,較現狀水平提高了 0.362個百分點,供電質量得到提高。
(4)網架結構更加完善。
2014~2015 年,通過變電站新增和線路新建工程,著力解決鄆城電網"兩頭薄弱"問題,逐步實現鄆城電網網架結構由弱到強轉變。初步完善了主網架結構,提高了鄆城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解決了部分供電區域低電壓問題。至 2015 年底,鄆城110kV電網將全部為鏈式或雙輻射結構。
3.6.3 農村電網改造后效益不斷提升。
(1)經營效益分析。
2006 年鄆城公司單位資產供電負荷為 5.3510 千瓦/萬元, 2013 年單位資產供電負荷為 4.6365 千瓦/萬元,有所降低;單位電網資產售電量 2006 年為 2.5106 千瓦時/元,2013 年的為 2.6210 千瓦時/元,有所上升;售電量 2006 年為 8.51 億千瓦時,2013 年為21.99 億千瓦時,2006-2013 年間均呈現增長趨勢;主營業務收入由 2006 年的 5.5 億增長至 2013 年的 12.68億,2006-2013 年間均呈現增長趨勢。
2006-2013 年,主營業務收入整體呈增長趨勢,期間有兩次小幅度下降主要是受電價結構的影響。
2006-2013 年,單位電網資產供電負荷呈下降趨勢,主要是隨供電可靠性的提高,電網設備投入增加所致;單位電網資產售電量整體基本保持穩定;單位資產售電收入呈先降后增趨勢,前期呈減低趨勢,主要是因為售電量急劇增加所致,后期呈上升趨勢主要是因為今年來電網建設投入較大,使得資產增長率遠大于售電量增長率所致。
2006 年以來鄆城縣電網經營收益。
(2)成本分析。
鄆城公司 2006 年單位電量輸配電成本為 460.83元/千千瓦時,2013年為 125.58元/千千瓦時;其中單位電量折舊 2006 年為 230.31 元/千千瓦時,2013 年為 20.71 元/千千瓦時;單位電量材料費 2006 年為 13.52 元/千千瓦時,2013 年為 9.36 元/千千瓦時;單位電量修理費 2006年為 10.82 元/千千瓦時,2013年為 24.97 元/千千瓦時。
2006-2013 年,單位電量輸配電成本呈下降趨勢,其中除單位電量折舊呈整體下降趨勢外,單位電量材料費、單位電量修理費均呈現先降后增的趨勢。主要是因為今年來隨著管理水平的提高,線路損耗不斷降低,影響主要指標呈下降趨勢;但是近兩年在電網中的材料和維修費用投入的不斷增加,單位電量材料費和單位電量修理費又呈現上升趨勢。鄆城縣電網成本控制統計情況。
(3)電價分析。
2006 年,公司售電量合計 851110 千千瓦時,2013年為 2199000千千瓦時。
2006-2013 年,除居民生活照明平均銷售電價呈平穩趨勢外,大工業用電電價平均銷售電價、非工業、普通工業用電平均銷售電價、農業生產用電平均銷售電價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趨勢。其中,居民生活照明平均銷售電價 2006 年為 458.69 元/千千瓦時,2013 年為 465.97 元/千千瓦時;大工業用電電價平均銷售電價由 2006 年的 275.63元/千千瓦時增長至 2013 年的 495.24 元/千千瓦時;非工業、普通工業用電平均銷售電價由 2006 年的 526.85 元/千千瓦時增長至 2013 年的 671.35 元/千千瓦時;農業生產用電平均銷售電價由 2006年的 358.6 元/千千瓦時增長至 2013年的 501.56 元/千千瓦時。
3.6.4 促進了鄆城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鄆城充分利用土地、人力和資源等要素成本的優勢在農網改造的有效支撐下,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產業和服務業同時加快產業集約、要素集聚、人口集中,有效的提高了承載能力。鄆城縣還注重發展城市的特色產業,重點發展煤電化工、紡織服裝和木材加工等產業,打造煤電化工基地,爭取向中等城市發展。
近年來鄆城縣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的發展潛力,按照開發密度、要素集聚、土地集約、區域協調的發展原則,從整體上統籌城鎮發展和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這一切都離不開農網改造后高質量供電的支持。
位于鄆城縣中心地帶輻射玉皇廟、水堡、雙橋、丁里長、城關鎮,面積約 404.4平方公里,人口約 35.43 萬。以注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精彩之筆,依托文化資源優勢,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挖掘、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經典,拓展旅游文化產業和搭建文化繁榮平臺,使文化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宋江武校風景區的水滸文化旅游城為主軸,以水滸文化旅游城、宋江河綜合治理工程、縣文化體育中心、魯西南戰役紀念館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建設,帶動了全縣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目前,鄆城縣現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近 500 家,從業人員 3 萬余人,其中旅游企業和文化傳媒公司 6 家,藝術演出團體 8 家,文化藝術培訓機構 14 家,酒類包裝裝潢企業 360 多家,為縣域經濟建設打造出了名副其實的"景觀新走廊、發展隆起帶".
煤炭經濟區。煤炭經濟區位于鄆城縣東北部輻射 4 個鄉鎮(程屯鄉、潘渡鎮、楊莊集鎮、張營鎮),面積約 341.4 平方公里,人口約 23.68 萬。煤炭地質儲量豐富,是華東地區最后一塊整裝煤田,煤田總面積 624.6 平方公里,探明地質儲量 30.8 億噸,按煤質分為肥煤、氣肥煤、煉焦煤和天然焦。轄區內現有四個煤礦,從南到北分別為趙樓煤礦、郭屯煤礦、彭莊煤礦、鄆城煤礦??傇O計生產能力為年產 890 萬噸。同時該經濟區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延長產業鏈條,搞好科學合理的煤化工工業園區規劃,大力發展電力、建材、玻璃加工業、公用基礎設施等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在煤炭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調整產業結構向綜合性發展形成創新型、循環型、低碳型的煤產業集聚區。
煤化工園區。煤化工園區位于鄆城縣東南部區域輻射黃堆集鄉、隨官屯鎮、郭屯鎮、趙樓鄉,面積約 262.82 平方公里,人口約 18.64 萬。該區以焦化為龍頭,發展生產醫藥、化纖和塑料等工業原料項目。以山東洪達化工有限公司產業集群項目為主,先期建設焦化聯產合成氨基硝酸,下游產品已內酰胺、環已酮等。菏澤富海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煤焦化一體化項目,利用焦爐煤氣開發生產液化天然氣、醋酸、乙二醇等化工產品。擬建的焦油加氫項目將新增新的產業,即成品油加工行業。二是以煤氣化為龍頭,建設生產農用生產資料項目。利用天然氣生產的丙烯為原料,充分利用煤炭生產烯、生產化纖、塑料產品。積極發展煤化工及其下游產品,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
積極采用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打造煤化經濟發展基地,完善園區綜合配套服務功能。
農副產業區。農副產業區位于鄆城縣西北部區域輻射侯集、黃集、李集、張集,面積約 340.91 平方公里,人口約 22.76 萬。全縣耕地面積 157 萬畝,以單一的耕作農業向專業化分工明確的特色化、規?;?、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和生態化農業方向轉型,賦予農業生產、加工、休閑、觀光、等多種附加值高的功能。按照農業發展類型和我縣當前的農業發展特點,規模優勢和區位條件,將該區建設成為"糧棉-菜果-林木-畜牧-沼氣-鋼球生產加工"為一體的循環生態農副業綜合區。實施"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為推力,深挖比較優勢,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同時該區大力發展蔬菜大棚、桑蠶養殖、韭菜種植、黃瓜培育等特色農業成效初現,成為農業的一大亮點。
林木產業區。林木產業區位于鄆城縣東南部輻射陳坡、武安、黃安、唐廟,面積約 293.71 平方公里,人口約 21.59 萬。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縣建設為主題,在加強植樹造林和小流域治理的基礎上,注重發展林木種植及其木材加工的綠色產業。積極扶持花卉、林果、中藥材、蠶桑等生態效益型產業和對綠色產品進行深加工的現代化企業,加快了無公害產品基地的建設。產品遠銷國內外,使生態效益型產業對農業總值和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 30%以上。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使縣有的林業面積、農林間作面積和林木蓄積量都有大幅增加。
綜上所述,隨著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市場的需求巨大,而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兩年,中、低壓配電網得到較快發展,但仍存在較多區域 10 千伏網絡結構不合理,供電半徑大,線路互聯率較低等問題。特別是多數 10 千伏分支和臺區線路未得到改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供電可靠性和電壓質量。同時這段時間,鄆城縣政府引進的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及垃圾發電等項目較多,部分項目落地實施快,并網發電項目的接入系統急需批復,一旦這些項目上網后也會給鄆城農村電網的運行帶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