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縣域概況
禮泉縣地處陜西省關中腹地,總面積1018km2,耕地面積85萬畝,全縣轄12鎮3社區317個村,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縣域水利設施面積56萬畝。地貌特征北山南塬,水資源賦存量嚴重不足,人均占有量僅為314m3,遠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加之南部富水區達標水源較少,地下水普遍氟含量超標;北部旱腰帶地區水源奇缺,群眾生活主要飲用窖水,吃水用水成為群眾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2實施措施與創新
2.1建立組織體系,科學謀劃布局
在對境內人畜飲水狀況深入摸排的基礎上,禮泉縣科學編制了《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總體規劃》,確立了“整體規劃,板塊開發,聯村共建,梯次推進,統一管理”的工作思路。在北部缺水山區以尋找安全可靠的水源為主,依托水源,延伸管網,擴大覆蓋面,大力發展跨鄉聯村骨干供水工程,提高自來水入戶率和保證率;在南部平原水質不達標地區以改水為主,加快興建區域集中連片供水工程,輻射解決群眾飲水問題。出臺了《禮泉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探索建立“縣政府牽頭、部門各司其職、班子成員分片包抓、項目法人具體負責”的工作機制,形成了縣、鄉、村三位一體,上下聯動的農村飲水項目實施體系。
2.2建立聯動機制,推進任務落實
在工作考核方面,定標準、定時限、定責任,各方聯動,形成合力。水利部門負責項目論證、規劃編制、質量監督、運行管理。有關鄉鎮和縣經發、財政、土地、物價等部門依據職責,在爭取項目、協調征地、工程用電、水價核定等方面配合支持。在資金籌措管理方面,一是落實扶持鼓勵政策,調動社會力量投資興水,全縣目前民辦或參股經營的農村供水工程10余處,共計吸引建設資金2420萬元;二是積極爭取中省專項投資,把縣級財政支農資金優先用于飲水工程,并把諸多渠道取得的供水項目,納入大盤子統籌規劃,整合實施,講求效益,促進了農村飲水事業發展。
2.3創新管理機制,分類指導實施
按照“擴大縣城、突破鄉鎮、普及農村”的思路,禮泉縣在實踐中結合實際創立了四種模式發展農村供水。
2.3.1“城鄉一體,以城帶鄉”模式。結合城市供水管理體制改革,采取招、引、擴、掛、靠等手段,引資成立“禮泉通達水務有限公司”,投資2200多萬元,將堯召村4眼水源井產權置換并購,多方參股建設縣城北山引水工程,將北部旱腰帶優質巖溶井水源,通過10.1km鑄鐵輸水管道自流引水進城,為縣城新增日供水能力1萬m3,提高了縣城供水保證率,輻射帶動周邊3鎮21村6.23萬人受益,發揮了水資源整體效益。在管理方式上實行“一統兩分”,水源地、水廠及輸水主管道由通達水務公司管理,水量統籌調配使用;農村自來水管網和用戶由縣農村供水中心管理,水價由物價部門核批,通達公司自主經營運作。
2.3.2“板塊開發,集中共建”模式。在北部旱腰帶地區建設農村供水工程,水源貧乏和資金短缺是最大問題。禮泉縣科學籌謀,確立了“整體規劃、板塊開發、聯村共建、集約統管”的治水思路。以建陵鎮為突破口,依據水源條件把全區分為兩大塊,將財政、水利、農發等渠道資金捆綁使用,集中實施,統籌規劃21個村涉水項目,共整合資金612萬元,先后建成建陵西片和南片規模供水工程,解決了2鎮21村2.06萬人的飲水困難,自來水入戶率增至95%。同時依托建陵南片供水工程,成立了全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理中心,分片設立供水管理站,探索實施“獨立核算、財政補貼,保本微利、自我積累”的良性運行機制。
2.3.3“分步實施,梯次推進”模式。針對石潭鎮南北地域狹長,地形條件復雜,興建一處集中水廠條件不足、資金制約大的實際,在科學論證基礎上,按照解決飲水困難、方便群眾和改善水質相結合的原則,制定了“水源優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發展思路,全面推行自來水進戶。依據地理高程和村落分布現狀,分別在南、中、北尋找可靠水源梯次開發,設廠建站,堅持進戶工程與輸水管道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先后建成石潭南片、中片、北片3座供水工程,改善了全鎮28村2.6萬人的飲水條件。石潭南片工程水費收繳采取三級計量征收,水廠設總表、各村設分表、村組設戶表,水廠主要抄錄分表,協管員負責抄表到戶,核定水價比城市居民用水低0.5元。
2.3.4“飲灌結合,以灌養供”模式。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南部平原區,過去興建的許多小型供水工程,普遍存在用水量偏小、運行成本大的問題,影響了工程效益發揮。對此,禮泉縣對癥下藥,把人畜飲水和抗旱灌溉相結合,利用盈余水量擴灌農田,增加收入彌補水費缺口,降低群眾用水成本,實現“以水養水”。如藥王洞王家等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推行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使用票據、統一計量收費,落實供水、抄表、收費、建卡、服務“五到戶”,有效維持了工程正常運轉。
2.4建章立制夯責,規范運營管理
整合水利行業資源和技術力量,成立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理中心,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崗位技能工資制和社會服務承諾制,強化干部隊伍業務技能和安全責任意識學習培訓,制定了值班考核、水質檢驗、安全生產等管理制度和工作職責、操作規程,先后購置化驗檢測、加氯消毒等儀器設備12臺,實現了技術力量自給化、運行操作專業化、全程管理規范化,使農村供水管理逐步走上有序運營、健康發展的軌道。目前,全縣農村供水工程按照“合理定價、補償成本,計量收費、公平負擔”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了符合農村特點,產權明晰,管理主體到位,責、權、利相統一,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3效果與體會
近年來,禮泉縣抓住國家發展民生水利機遇,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解決、注重效益、建管并重”原則,切實加強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管理。累計完成投資18400萬元,建成飲水工程166處,日供水能力3萬噸,供水普及率達到85%,使29.3萬人的飲水條件得到改善,形成了以集中連片為主體、小型單村工程為輔助的農村供水工作新格局,保障了“果畜富民”和“旅游名縣”戰略的實施,使北部旱腰帶地區告別了千百年來吃窖水或遠距離拉水的歷史,減少群眾用水支出2500多萬元,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通過實踐探索,我們體會到:打造高素質的水利職工隊伍,是搞好農村飲水工程的重要保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是有效發揮資金效益的重要條件;健全機構,整章立制、嚴抓細管,是實現農村飲水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4結語
雖然多年來禮泉縣在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但目前全縣還有飲水不安全人口6.5萬人,水的瓶頸制約仍很突出。今后,應繼續把保障飲水安全作為民生工作重點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各方力量,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保障群眾用水安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