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梁昴丘陵溝壑區,地理位置為東經 105°54′~106°35′,北緯 34°44′~35°10′。東峽水庫位于張家川縣東北部,距縣城 6km,庫區上游流域面積64.8km2,上游的石廟子梁、毛娃山、白山梁是渭河支流牛頭河的發源地,多年來該水庫在城鄉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等功能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水庫運行時間長,生態流失造成的水庫淤積、農藥化肥和生活廢水及牲畜糞便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植物腐殖質殘存物、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水體礦化等使水庫庫水營養化程度增大,不僅影響著水庫的壽命,降低了對農業生產的水量供給,特別是影響對縣城人民生活及關于生產的供水質量,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東峽飲用水水源地現狀
1.1 東峽水源地自然地理概況
東峽水庫位于張家川縣東北部,距縣城 6km,庫區上游流域面積 64.8km2,主河道長 12km,徑流深 114mm,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907 萬 m3。水源區地勢高、氣候高寒陰 濕 , 年 平 均 氣 溫 5.7℃ ~6.5℃ , 年 平 均 降 水 量594.10mm,是本縣降水量較為豐沛的區域。水源區土地面積 0.65 億 m2,是本縣天然草場的主要分布區。區內無工業,經濟結構單一,有林地面積 0.08 億 m2,草地面積 0.21 億 m2,耕地面積 0.11 億 m2,其它用地 467 萬 m2。涉及平安、劉堡 2 個鄉鎮,8 個行政村,總人口 5360 人,平均人口密度 82.7 人/km2,人均耕地面積 2140m2,人均牲畜 0.96 萬頭只,人均收入 1226 元。
1.2 東峽水源地水資源現狀
東峽水庫上游為六盤山西麓,屬土石山林區,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系泥巖、粉砂巖、頁巖。流域全長 12km,流域面積 64.8km2,源頭有多條支溝,多為出露的泉水,徑流量比較穩定。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 907 萬 m3,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 907 萬 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692.16m3,畝均占有水資源量為 93.3m3/畝。
1.3 東峽水源地水質現狀
(1)地表水:東峽水庫上游有多條支溝,從劉大成溝源頭廟頭溝至入庫口 pH 值在 7.5~8.1,氨氮含量0.15 ~1.5,磷含量 0 ~0.03,氟化物 0.2 ~0.3,氫化物0.003~0.008,糞大腸菌群 150~10000??傆捕仍?29.5~112.5mg/L,除氨氮含量超標、磷含量偏大外,其余基本符合關于生活飲用水Ⅲ類標準。
(2) 地下水:從已有的井孔水質資料和對地下泉水、井水水質調查、抽樣化驗結果表明,東峽水源地內大部分地下水水質良好,可用作生活飲用水水源,但是部分地區及區域地下水水質差,不能直接作為飲用水水源,但分布地帶較短,面積較小,影響不太大。
2 東峽水源地水污染存在的問題
2.1 水庫淤積污染嚴重
水庫上游具有涵養水源功能的森林已經退化成灌叢、草地,森林植被的破壞,加劇了本區土壤的侵蝕,水土、生態流失嚴重,加之本區地勢高陡,現有耕地中 15°~25°的坡耕地比重占 80%,開墾、耕作導致水土、生態流失嚴重,造成水庫淤積污染嚴重。
2.2 水源地水質污染嚴重
水庫上游區農民主要以畜牧業和農業生產為主,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致使氨氮含量超標、磷含量偏大,以及載畜量、人口增長率、污染比等超過當地水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環境惡化,水庫入水口處水質難以達到國家飲用水水源地水質Ⅲ類水標準,地下飲用水源部分也受到了污染。
2.3 水庫庫水營養化污染
由于水庫上游屬土石山林區,現有林分質量差,森林的生態作用較弱,致使植物腐殖質殘存物積聚下移,對水體造成污染;加之水庫上游的化肥、農藥、生活廢水引起的氨氮含量超標、磷含量偏大,使部分藻類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以及水庫淤積使水體礦化造成水庫庫水營養化污染。
3 東峽水源地水污染防治
依法保護和管理水源地,防治水污染。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 20、21、27、49 條和《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 23、33、46 條之規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宜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實施水源地保護制度。為有效保護水源地水質,按照《水功能區管理辦法》的要求,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嚴格排污口審批。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水功能區確界立碑,明確水功能范圍和水質管理目標,規范功能區的管理。
(2) 點源污染綜合治理。調整流域內工業企業布局。各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及準保護區域內必須禁止新建工業企業,工業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實現污水資源化,將城市工業污水治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通過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加大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力度。建立和完善工業廢物的收集、運輸、處理體系,防止對水體造成污染,確保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和生態系統的完好。
(4)面源污染綜合整治。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善種植方式,倡導生態農業,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水源集水區內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積極推廣使用無公害化肥,全面禁止、限制農藥使用。一、二級水源保護區禁止使用農藥,適度發展有機農業,逐步實施退耕還林;三級保護區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每公傾農藥使用強度≤1.5kg。推廣有機生物肥和化肥用量少的農作物,從根本上減少化肥使用量。嚴格執行禁養、限養區制度,優化養殖布局,發展現代畜牧業。畜禽廢渣要采取堆肥還田等措施進行綜合利用。在農田徑流進入水域之前 l0~30m 的范圍內,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建立生態果、生態林(草)帶,盡量減少用肥和耕作,避免泥土和肥料流失,形成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緩沖帶,最大限度減輕農業生產對飲用水源區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5)實施“農改林”工程。加強水源涵養林培育,保護庫區現有林草地,對坡度大于 25°的耕地,應當退耕還林。編制保護區林業規劃,加強水源涵養林培育和保護,才能切實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障供水量。同時,也能凈化和減少水源污染。
(6)發展有機農業。圍繞發展精品生態農業,充分發揮飲用水源區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引導土地使用權向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合理流轉集中,提升農業生產專業化、規?;?、現代化水平。
(7)全面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實施以液化氣、電、太陽能為主的水源保護區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大力度推進“一池三改”,提高秸稈氣化綜合利用率,力爭用 2~3 年時間,實現飲用水源區農田固廢處理利用率達 90%以上、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農戶新能源替代全覆蓋。
(8)實施就業移民工程。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在水源區建立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實行政策傾斜,強化技能培訓,多渠道推薦就業。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防治,只有設立保護區、走法治之路、編制好環保規劃,才能建立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陳冰.鐵嶺地區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及防治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13(3):32-33.
[2] 吳娟.包頭市地下水污染調查及防治對策研究[D].包頭:內蒙古大學,2010.
[3] 白昕,劉忠熳,李亞男.磨盤山水庫水質污染現狀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9(7):42-44.
[4] 陳國階, 賈濱洋. 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對策[J]. 四川環境,1999,21(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