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農村建設概況
喀左縣全稱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h域面積2 238 km2,轄 12 個鎮、9 個鄉、1 個農場、1 個街道辦事處、2 個工業園區、190 個行政村和 8 個社區??側丝?43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 35 萬人。境內有漢、蒙古、回、滿、朝鮮等 18 個民族,少數民族中以蒙古族為多,人口 9. 08 萬人,占總人口的 21. 3%.全縣共有基層黨委 49 個,黨支部( 總支) 769 個,黨員24 200名??h政府所在地大城子鎮,規劃區面積30 km2,建成區面積12. 5 km2,城區人口 10 萬人。
2 農村水資源污染成因
2. 1 意識因素
最近幾年,我國經濟決策提出大力發展新農村、新農業,著重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過于注重經濟事業發展而忽略了資源保護工作,導致農業經濟長時間保持著“粗放型”模式。因水資源保護意識薄弱,農村水域污染面積不斷地擴大,嚴重制約了資源利用率水平的提升,對未來新農村建設機制實施也造成了不同的阻礙.
2. 2 分配因素
“過度浪費”也是水資源污染的一種表現,并且有可能造成農村地區水資源的全面枯竭。其中,水資源分配機制缺失是造成浪費的根源,這與農村機制建設有著因果關系。當前,農村普遍認為水資源是大自然的固有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猶存。實際調配中,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率高,提高了水資源的浪費率,給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諸多的困境.
2. 3 綠化因素
水利工程建設是致力于農村地區水調度的主要設施,水利項目建設缺失也會造成資源體制的缺乏,引起一系列的污染后果。隨著行業經營理念的轉變,國家要求水利工程添加綠化改造項目,幫助農村地區解決傳統用水模式的不足。然而,受到經濟條件的約束,農村地區水綠化工程措施不足,一些嚴重污染區未得到及時整治,增加了農村水資源的污染系數。
2. 4 整治因素
農村尚未形成完整的水資源監督機制,農業污水區未能全面性的開展整治工作,污染加重而未采取處理措施,這無疑增加了農村水資源的污染程度。
總的來說,農村水資源整治工作缺失,與地方政府調控及監督工作相關。政府盲目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對地方環境保護工作缺乏深刻的認知,使農村水資源污染面域越來越大,劣質水資源也威脅著農民們的安全健康.
3 新農村水資源污染管理對策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當前積極推廣的政策之一,主要針對農村地區發展提出一系列的先進方案,加快農村地區事業整改的發展方向,保障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是阻礙農村地區進入的主要因素,為了解決農村水資源污染問題,應當及時設計水資源安全管理措施,并且執行于現實發展階段。筆者認為,農村污水安全管理措施需結合多種工程開展,主要包括:
3. 1 凈化工程
喀左縣投資8 468萬元,相繼建成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糞便無害化處理場和醫療固廢處理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 ; 在縣城新建、改造水沖公廁 57 座,水沖公廁占全城公廁總數的 73%; 日清運各種垃圾150 t.基于這一系列的水污染改造工程,農村地區用水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大大降低了污染水對周邊農村的危害程度。
3. 2 碧水工程
為了進一步優化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農村水污染綜合治理效果,喀左縣積極推廣了碧水作業工程。
近年來,縣政府實施以大小凌河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碧水工程,總投資 5 億元,建成總長度20 km、平均 寬 度 365 m、水 域 面 積 530 萬 m2、蓄 水1 200 多萬 m3的人工湖,建設橡膠壩 5 座、跨河大橋5 座、鋪設濱河景觀路16. 8 km,生態護岸壩10 km.
3. 3 水利工程
搞好水利工程建設對地方水資源調度具有保障作用,借助水工建筑物完成污水處理及凈化水供輸,才是解決農村水資源污染的根本措施??ψ罂h抓好以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安全飲水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圍繞主導產業開發大力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著力解決重度缺水自然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實現了每個自然村都有一眼安全飲水井的目標.
3. 4 除污工程
以村莊環境整治、村莊街路硬化、群眾活動場所建設為切入點,采取縣領導包扶、縣直部門和企業單位與示范村結對共建的措施,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涌現出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建立良好的水污染治理機制,發揮除污工程在水資源安全保護中的作用,這些都是喀左縣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措施。除污工程中結合除污工藝技術,可針對農村水資源污染提出科學的改進方法。
4 基于新科技的除污治理體系
4. 1 初級處理
是指通過格柵或沉淀池等除去部分懸浮固體和有機質的過程。通過初級處理,懸浮物、生物化學需氧量( BOD) 以及病菌一般可降低50%左右。在沉淀池中加入一些化學或微生物絮凝劑以及石灰等可加速懸浮物質的沉淀。
4. 2 二級處理
二級處理的目的是利用污泥中各種細菌或真菌的氧化作用破壞有機質的結構,進一步降低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如果采用厭氧處理技術,污泥中有機質在厭氧菌作用下可產生沼氣。利用活性污泥技術的二級處理可使病菌數量降至 10%.
4. 3 三級處理
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對污水進行更高一級的處理過程。其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投放化學絮凝劑、活性炭或交換樹脂、反滲透工藝以及各種殺菌處理技術。處理目的主要是除去污水中的碳水化合物、糖類、鹽分,以及對污水進行消毒等。
5 結 論
農村水資源污染危害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農民健康水平也產生了潛在隱患,解決農村污染水現象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時期必須創建農村水資源污染管理機制,重點解決傳統水調度模式的不足,全面提升農村水資源利用的質量水平。為了徹底擺脫傳統水資源利用機制缺陷,應深入分析農村水資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從原因分析結果提出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黃山松。 我國農村水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 工程與建設,2008,12( 02) : 7 -9.
[2]李仰斌,張國華,謝崇寶 . 我國農村生活排水現狀及處理對策建議[J]. 中國水利,2008,10( 03) : 19 -21.
[3]王青穎 . 中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現狀及研究方向[J]. 污染防治技術,2007,22( 05) : 10 -13.
[4]梁祝,倪晉仁 .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政策選擇[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19( 03) :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