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憑借著對山區草地建設政策的理解和貫徹,云南省提出在陡坡地上進行退耕還牧的畜牧業發展規劃,要求不能進行毀林開荒,并指出對天然草場進行保護的建議。直至 80 年代,云南省開墾拓地的現象得到了遏制,但是超載放牧的情況卻未得到有效的緩解?,F階段,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畜牧業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并形成了很多優勢產業區。但是,云南省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卻與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一些矛盾。
1 云南省畜牧業生態保護現狀
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導致云南省畜牧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F階段,云南省畜牧業生態環境總體現狀為草場退化速度一直大于建設速度。
因此,只有對畜牧業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探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為云南省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1.1 畜牧業資源總量足,但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云南省耕地資源比較稀缺,因此在開展畜牧業活動時,常常會出現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例如,養豬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云南省豬肉總產量比重高達 80.0%,遠遠超出全國平均水平。而牛羊等家畜的占比僅為 7.8%,不僅低于國內水平,更不能達到世界平均水平(26.3%)。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云南省畜牧業的良好發展。
1.2 畜牧業生態保護觀念不深,且生態保護專項資金不足 現階段,云南省畜牧業生態建設、保護工作依舊是以“邊破壞、邊治理”為主,這種過度消耗畜牧業資源的行為,不僅加劇云南省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也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帶來重要影響。
針對目前畜牧業資源日益退化的現狀,國家和省政府要求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但是生態保護專項資金問題仍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使得很多預防和保護工程建設投資不能達到實際需要。
2 云南省畜牧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策略
針對以上云南省畜牧業生態保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矛盾和問題,認為應在保證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對畜牧業生產進行有效調整和優化。根據實踐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2.1 以協調發展理念為主要思想指導,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相關職能部門和畜牧業部門應加強對畜牧業生態保護及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深入踐行畜牧資源可持續生產、發展的理念和思想。全面改革畜牧業制度,并逐步對管理體制進行完善,建立健全云南省畜牧業生態保護體系,并使其發揮自身應有的效能。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培育現代化、新型優質草種。
為畜牧業生態保護措施及生態建設的持續發展作出有益貢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兼顧到社會效益。同時,完善法律法規,并采取有力措施,對畜牧業破壞行為進行懲處。
另外,在實現畜牧業規?;鲩L的同時,也不要忽略產業的多樣化,進而提升綜合效益。在擴大植草面積的基礎上,應以提高綜合效益為主要目標,提高畜牧生產質量,建立以生態、社會、經濟及景觀效益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加強行政管理,建立要素市場,規范畜牧業生產和經營的范圍和實際規模,努力克服生產風險。與此同時,要在自然生態環境比較薄弱的地區實施畜牧業生態項目建設,進一步減少資源的流失,并改善氣候條件,對維護物種多樣性發揮推動作用。對產業布局進行科學規劃,注重產業生產質量,實現云南省畜牧業的多樣化發展。
2.2 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強化建設資金管理 畜牧業生態保護對實現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云南省復合型經濟系統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并逐漸對畜牧業產業結構進行完善和優化。通常若在市場經濟制度比較健全的狀態下,生態保護系統與畜牧產業的關系應是相互依存且相輔相成的。但是,若片面強調產業集群利益,則會導致生態保護成為建設性的口號,也會使得社會經濟發展失去應有的活力。因此,在構建畜牧業生態保護系統時,應以畜牧資源作為產業的主要依托,建設特色產業,逐漸形成系統完善綠色畜牧業結構。為此,政府和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為畜牧業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國家、集體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強化資金管理,減少中間環節。同時積極擴寬資金渠道,為畜牧業生態保護、建設提供保障。
3 結語
畜牧業是云南省的支柱性產業,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追求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現階段國內國際發展優勢,整合優勢資源,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促進畜牧業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畜牧業資源及產業特色,開發新型畜牧業產品。深化畜牧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為云南省經濟帶來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