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為宗旨,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把生態持續發展視作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同等重要,并在人類文明建設中推動生態持續發展的文明,稱之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要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則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這不僅僅是認識上的進步,更意味著行為方式的全而改變,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必然。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是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與破壞是必然的結果,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實現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是一對矛盾,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生態文明發展戰略,“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才能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木文通過實地調研,在總結我國各?。▍^、市)協調二者關系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路徑探索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重要比重。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是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各?。▍^、市)政府管理部門在協調二者關系方面做了積極的努力和探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1.1 統一思想,制定區域宏觀發展戰略
各?。▍^、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積極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確立制度、制定政策等方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礦產資源開發的協調發展。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提出了“環保優先、生態立區”和“兩個可持續”(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方針;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的經濟政策,對重點自然資源開發區實施強制性保護,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堅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檢查驗收,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減小到最低限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提出了“8337”發展思路,既要保障礦產資源供給,又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1.2 強化規劃引導,嚴控礦業權審批
通過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切實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管理,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礦產資源執法監察。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嚴格環保準入,從嚴格控制新設立探礦權采礦權、從嚴審批探礦權采礦權延續、依法嚴格辦理探礦權轉采礦權三個方面進行規范,提出產業政策、規劃、環保、資質、安全、規模和技術等要求,促進采礦權人依法辦礦,統籌礦業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整體協調發展。
1.3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積極推進礦山開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要求編制各類規劃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向審批該規劃的機關提交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或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按環評審批要求進行尾礦治理和生態修復。福建省規定礦山開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按照權限分級審批,煤礦、金屬礦開采由省級及以上環保部門審批,除普通建筑用沙石料外的所有非金屬礦開采由設區市級環保部門審批,對礦業權環境影響評價未經環保部門批準,不予受理。
1.4 設立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
為保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各?。▍^、市)都陸續出臺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構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監督管理長效機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對生產礦山要求編制“礦山環境保護方案”和“土地恢復治理方案”.
對礦山企業實行保證金制度,要求礦山閉坑時要達到恢復標準,經過評估后才能返還保證金。內蒙古自治區從2004年開始就啟動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前期工作,十余年來出臺了多份文件。強調“分期治理”,明確“分期治理”的要求,理順分期繳存與分期治理的關系。強化各級政府監督管理責任和礦山企業邊開采邊治理責任。
1.5 推進和諧礦區和綠色礦山建設
福建省通過持續“治亂”,強化“治散”,著力“治本”,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以產業整合帶動資源優化配置。對不符合規劃、規模、環保、安全等要求的小礦山逐步予以關閉,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同時加大礦山治理資金投入,用于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交通干線、主要干流“三區二線”可視范圍內的礦山“青山掛白”治理。
安徽省2012年部署了“礦山復綠”行動和“三線三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解決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引導礦山企業按照國土資源部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開展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申報和建設工作。以試點申報和組織建設帶動礦山企業制訂科學采礦方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地質環境影響和破壞,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1.6 劃定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環保局于2004年頒布了《新疆生態功能區劃》。隨著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又啟動了《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與此相匹配的《自治區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的編制工作,新編功能區劃充分體現和貫徹了自治區“環保優先、生態立區”和“兩個可持續”的方針。
內蒙古自治區設定的自然保護區有18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7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60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366.44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414.82萬公頃。2013年1月,國家林業局出臺了《國家林業局關于從嚴控制礦產開發等項目占用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林地的的通知》(林資發〔2013〕4號),對內蒙古重點林區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進行了嚴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