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近些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草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對此,應當明確草原產權,積極落實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有效解決草原濫用、草原肆意破壞等情況,逐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為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創造條件[1].所以,草原產權的明確,對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文筆者基于圍繞新疆鞏留縣草原特點,重點分析產權角度下草原生態系統破壞原因,探究明確草原產權對保護草原環境的益處.
1 從產權角度分析草原生態系統破壞的原因
造成草原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有多種,如草原肆意開墾、過度放牧、亂砍亂伐等.而從產權角度分析草原生態環境破壞情況,可以確定草原產權制度的缺位、草牧場承包到戶的制度缺陷均造成了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
1.1草原產權的制度缺位
依據《中國土地資源》中所說明土地面積權屬情況來看,我國未訂權屬的土地面積較多,而其未訂權屬的草原面積占到了90%多.究其原因,草原產權的制度缺位.因為草原產權的制度缺位,就使得草原所有權不明確,出現大量無主地,被稱為“公共地”.這就使得一些牧民或其他人士在公共地上進行放牧、砍伐等,使得草原退化嚴重,逐步沙漠化.當然,一些地區草原產權是歸草原全民或集體所有,并沒有細化到用戶頭上,促使集體的所有權不穩定的情況存在,這也使得草原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情況也頻頻發生.
1.2草牧場承包到戶的制度缺陷
實行草原家庭承包經營,是黨在牧區的一項基本政策.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的實施,將人、畜、草基本生產要素統一集中在家庭經營之中,可以調動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但從當前草原牧場家庭承包經營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項政策比較形式化.原因就在于草原牧場承包到用戶的制度存在缺陷,其草原牧場實際應用情況不符,未能對草原牧業予以合理規劃,約束草原牧場承包情況,促使牧民合理運用草牧場,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建設草原.另外,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執行的過程中,并未對承包合同的執行予以嚴謹的說明,促使草原牧場使用權的落實不合理,導致草原牧場使用權無法有效發乎效力[2].
2 明確草原產權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益處
鞏留縣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新疆鞏留縣人民主要進行草原畜牧活動.而新疆鞏留縣草原是當地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產資料.維持草原良好的發展,不僅是保草原生態環境,也是保障新疆鞏留縣人民正常生活的關鍵.對此,筆者分析草原產權的作用,探究其在草原發展中是否有用:
2.1明確草原產權可以形成牧民自主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機制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過共有資源的問題:“許多人共有的東西,總是被關注的最少”.這一理論放到草原發展中同樣適用,如若不明確草原產權,草原就會變成公共地被人們隨意使用,而無人維護和管理.相反的,確定草原產權,將草原產權落到牧民的頭上,牧民就會將某部分產權視為所有物,對這部分草原的使用予以控制、對這部分草原予以維護,促進草原良好建設.這充分說明了草原產權的確定可以使牧民自主的維護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2.2明確草原產權可以形成牧民集體的經濟利益保護機制
之所以說草原產權的有效落實可以形成牧民集中的經濟利益機制,主要是我國草原地區一直都未建立明確的產權制度,對人們的經濟行為予以約束,這使得放牧、墾荒等活動肆意進行,最終所產生的惡劣后果由全社會來承擔,這必然導致人民集體經濟利益的損失.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就只有明確草原產權,使草原歸當地牧民所有,牧民來維護和使用草原,同時草原也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牧民的維護中良好建設和發展,就意味著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是保護人們集體經濟利益的重要體現[3].
2.3明確草原產權可以形成牧民集體內部的經濟效益協調機制
明確草原產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牧民普查,明確牧業人口、戶數、擁有草原及牲畜數量等.再在普查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明確草原產權,促使草原使用權平均分配給牧民,并由當地政府負責監管草原使用情況.通過此種方式所明確的草原產權,使得草原產權在牧民集體中充分發揮作用,即協調經濟效益.因為草原產權的配置與牧民生活實際情況相關,使得草原產權配置合理,促使每個牧民的權益得到保護,牧民可以合理使用草原,創造經濟效益.
2.4明確草原產權可以形成利益主體的政策參與機制
通過明確草原產權,牧民才能夠合理的使用草原,實現經濟獨立.此種情況下,在當地社區或政府提出政策的情況下,牧民才會以草原使用主體身份參與到政策討論中,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由此,可以充分說明草原產權的明確,可以形成利益主體政策參與機制,促使利益主體擁有對自己生存環境控制和管理的權利,避免草原被侵害、被破壞、被占用的情況發生[4].
結論
綜合以上內容分析,可以確定草原產權的明確是非常有意義的,其可以形成四種機制,維護牧民經濟利益、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促使草原合理使用、良好建設.
參考文獻
[1]蓋志毅。草原產權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J].草原與草坪,2005,(6):12- 16.
[2]陳祥軍。草原產權變動在哈薩克牧區社會的反應與影響---以新疆阿勒泰富蘊縣為例 [J]. 新疆大學學報 ( 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2(1):62- 67.
[3]趙興有。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價值、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C].//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地貌學研討會論文集。2013:124- 125.
[4]潘春宏。內蒙古巴林右旗牧草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