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態空間是指具有重要生態功能、以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為主的區域。它能夠直接或間接改良生態環境,改善人地關系,包括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減緩干旱和洪澇災害、調節氣候、提供農林產品等,在保障區域或城市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各類城鄉建設用地的快速擴張擠占了原本的城鄉生態空間,使得生態空間總量日趨減少,城鄉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安全面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因此,在當前新型城鎮化背景之下,如何正確處理城鄉建設用地與生態空間的用地需求矛盾,妥善保護好區域內生態空間,有效發揮城鄉生態系統的整體生態服務功能,是保持區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重要保障。
2 吉泰走廊區域生態空間現狀分析
吉泰走廊區域位于吉安市中部,范圍包括三縣四區( 吉州區、青原區、井開區、廬陵新區、吉安縣、吉水縣、泰和縣) 下轄的 8 個街道、29 個鄉鎮、6 個工業園區,總面積 2961 平方公里,是吉安市乃至江西省發展基礎較好,經濟聚集度較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
2. 1 生態本底良好,自然山水架構猶存
吉泰走廊區域生態資源較為豐富,大型的山體如大東山、青原山、天玉山、慈航山等分布與區域外圍,贛江及其眾多支流縱橫其間。雖然經過多年的建設開發,但區域內由大型山體、水系構成的“群山環峙、八水匯江”的自然山水架構仍然基本保持完整。
2. 2 城鄉建設較快,生態空間總量呈逐年減少趨勢
吉泰走廊區域位于吉泰盆地中部,是吉安市人口集聚、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近年來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各類城鄉建設用地增長迅速,占用了不少生態用地,使得區域生態空間總量逐年減少。
2. 3 區域交通設施發展迅速,生態空間破碎度加劇
隨著區域交通設施的快速發展,鐵路、公路帶來交通便利的同時,也無形中打斷了生態系統之間原有的生態聯系,將原有連續、完整的自然生態空間切割為一個個“生態孤島”,阻礙了動植物的流動、遷徙,影響了生態過程的延續。
2. 4 區域生態系統質量下降,影響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
區域生態系統質量的下降主要源于人們對自然生態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生態系統自身結構的失穩,從而影響生態過程的完成,使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受限。比如對林地粗放式的經營管理,使得森林資源“四多四少”( 針葉林多、闊葉林少; 人工林多、天然林少; 中幼齡林多、成熟林少; 低產林多、高效林少) ,森林結構不合理,綜合效能較低;農業生產中過度施用農藥、化肥,使得耕地地力下降的同時,形成面源污染; 城市污水的無序排放以及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水體污染等等。
3 區域生態空間保護規劃思路
從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吉泰走廊區域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區域生態空間的保護關鍵在于如何保障區域擁有足夠的生態空間數量,如何建立與資源相匹配的生態安全格局以及如何落實數量需求與固化生態安全格局。為此,規劃重點從確保區域生態空間用地總量、空間格局優化、生態空間管控著手,對生態空間進行整體保護。
3. 1 測算區域生態用地最小需求,確保區域生態空間總量
生態空間是生態系統的載體,維持區域生態穩定與平衡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生態空間。由于目前吉安市城鎮化還處于較低水平,吉泰走廊作為吉安市人口集聚、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在未來一個時期內城鎮化速度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這也意味著城鄉建設用地將持續增加,與之的相應地生態用地將持續減少。
為了協調城鄉建設用地與生態用地的需求矛盾,規劃通過碳氧平衡法對 2030 年吉泰走廊區域生態用地的最小需求進行測算,以確定生態空間的合理總量。測算結果表明,2030 年吉泰走廊區域內生態用地總面積應不少于2455. 67 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83%; 可用于城鎮建設的用地不得大于 505. 33 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 17%.
3. 2 優化區域生態空間體系結構,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區域內大型的自然山水是區域生態空間體系的基礎,是保持區域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規劃依托區域現存的自然山水架構,按照“斑塊 - 廊道 - 基質”的布局模式,從區域與城市兩個層面對區域內各類生態要素結構布局進行整合、優化,加強城區內外部生態聯系,區域生態實現區域與城區生態系統一體化,從而形成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
在區域的層面,優化已有的自然山水架構,形成“六山、九水、三帶、多廊”的生態空間體系一級結構。具體包括保護六片大型自然山體斑塊( 大東山、文峰山 - 嵩華山 - 三尖峰、天玉山 - 青原山、西垅山- 娑羅山 - 真華山、慈航山 - 玉華山、天平山 - 金子山) ,作為區域的“生態源”; 依托贛江及其支流水系和區域主要交通設施( 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 構建生態廊道,連接區域主要生態空間要素,加強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利用林地、農田、水系構筑生態綠化隔離帶,將區域內主要的人工干擾斑塊-城市控制在一定空間地域內,避免其連片發展、無序蔓延,給區域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
城市作為區域內大型的人工斑塊,既是區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其組分多樣,結構復雜而自成體系。從整個區域的角度來看,城市是區域生態的主要干擾源,因此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對于區域生態而言至關重要。而保持城市生態穩定的關鍵是加強城市的綠地生態建設,并將城市綠地系統與區域生態空間體系相結合,實現區域 - 城區生態一體化。為此在城市層面,規劃保留城區內殘留的自然斑塊作為生態“踏腳石”,利用城區水系、道路構建生態廊道,連接城區外部的開敞生態空間,形成具有各自特點的城區生態空間體系,創建優美的城市生態景觀與宜居的人居環境。
3. 3 分區管控與建設引導,促進生態保護與城鄉建設協調發展
為了有效保護區域生態資源,確保區域生態空間總量需求,固化區域生態空間格局,規劃將整個吉泰走廊區域范圍劃分為生態紅線區、生態控制區與城鎮發展區。
生態紅線區是為了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劃定的需要受到最為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不可突破的底線空間,包括相關法規要求嚴格保護的生態空間要素( 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基本農田以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核心區域) ; 區域高敏感生態空間要素( 重要河流、重要山體等) 以及構建區域生態空間體系的結構性要素( 大型生態斑塊、重要生態廊道等) ,共2094 平方公里,占吉泰走廊區域總面積的70. 7%.城鎮發展區是為城鎮未來發展預留,并依據吉泰走廊區域范圍內已批或在編的各類法定規劃進行明確的,不突破生態底線的合法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共 362 平方公里,占吉泰走廊區域面積的總 12. 2%.生態控制區是生態紅線區與城鎮發展區之間的緩沖地帶,主要包括一般農地、商品林、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各類重要生態空間的緩沖區,以及目前尚未利用的自然保留地等,共 505 平方公里,占吉泰走廊區域面積的 17. 1%.
由生態紅線區與生態控制區組成的生態空間總面積為 2599 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 87. 7%,超過區域生態空間總量的最小需求。
在分區劃定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生態紅線區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除確需建設的交通設施與市政公用設施、確需建設的農業生產與生活設施、確需建設的景觀游覽設施、確需建設的特殊用途( 軍事、安保、宗教) 設施外,禁止建設一切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區內不允許發展任何工業項目,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為“生態型”產業;區內農村居民點除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外,逐步搬遷至區外,恢復原有用地生態功能; 區內既有建設項目分類進行清理,不符合準入條件且整改后無法滿足生態保護要求的一律搬遷騰退。生態控制區除確需建設的交通設施與市政公用設施、確需建設的農業生產與生活設施、確需建設的景觀游覽設施、確需建設的特殊用途( 軍事、安保、宗教) 設施、確需建設的公益性服務設施、生態型旅游項目以及其它與生態保護不相抵觸,資源消耗低,環境影響小的項目外,禁止建設其他項目; 區內產業發展應與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發展方向為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等無污染、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產業; 區內農村居民點除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就地保留外,鼓勵遷村并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區內既有建設項目分類進行清理,不符合準入條件且整改后無法滿足生態保護要求的一律搬遷騰退。城鎮建設區應嚴格按照相關管理法規、規定以及規劃的要求,以生態城市建設為方向,以現代生態技術為手段,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與能源,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完善城市功能,以低的環境沖擊性、高的自然親和性、居住環境的舒適和健康性、經濟的高效性以及社會和諧性為發展目標,使城鎮與區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4 結語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未來十五年將是吉泰走廊區域的又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區域生態資源,牢守生態底線,為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既是人們共同美好的愿望,也是生態空間保護工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