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徐州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據相關史料及徐州地方志的記載,清朝統治的 270 年間,徐州地區(本文所指的徐州地區指清代徐州府及其管轄下的銅山、豐、沛、睢寧、邳州和宿遷等地區)有 196 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災,由此給當時的社會生活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后果。因此,加強對該地區清代水災的研究,有利于當今該地區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一、水災的時空分布特點
1. 時間上的特點
據相關資料統計,清代徐州地區共有 196 年發生過水災,平均 1.38 年就會出現水災。如果把這些水災列成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清代徐州地區水災的發生,在時間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大體來說,前期水災發生較中期特別是晚期少,清朝晚期徐州地區水災發生頻率達 85.7%,可見頻率之高。
從表 2 中可以看出清代徐州地區水災在年內的分布情況:四到九月是水災的高發期,其中尤以八月和九月最為頻繁,以下依次為九月,六月,五月和四月;而一到三月和十到十二月這兩個時期則是水災的低發期。從季節上看,夏、秋季是水災的易發季節;冬、春季則不容易發生水災。
2. 空間上的特點
從表 3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沛縣水災發生的最多,共 132 次,以下依次是睢寧、宿遷各 129 次,邳州 128 次,銅山 125 次,徐州府 102 次,豐縣 100 次??傮w來看,清代徐州地區東南部的水災多于西北部,西北部水災又多于中部,其中東南部各地水災分布均衡,區域差異不明顯,而西南部和中部水災的重點分別集中在了沛縣和銅山,分布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
二、水災發生的生態原因
1. 自然原因
徐州地區位于我國東部,氣候上的季風性特點明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于特定的季節,短時間內使得地面降水量大增,于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災的發生。從地貌上看,徐州地區屬淮北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總體平坦,但又具有大平而小不平的特點,常形成洼地,群眾稱為“湖地”,從地貌上可以分為河口洼地、河間洼地、坡河洼地和背河洼地,每當強降水,河水猛漲,洼地排水不暢,進而導致水災發生,洪澇災害頻繁。
2. 人為原因
清統治者為保障漕運通暢,竟違背河道變遷規律,在黃河北岸筑堤,人為迫使黃河經徐州向南由淮入海,從而造成后患。正如鄭肇經所說:“自潘季馴治河以來五十年間,決溢時聞,其始水之盡雍于徐邳者,由下流淤積而無所歸,下流之淤由上源旁泄而緩其勢,治之者先急漕運,圖疏近支,以致屢疏屢淤,迭出為患,故新河之挑,非不便也,而無解于黃蟈之不塞;洳河之開,非不利也,而無解于蘇莊之不治;河患與明相終始,豈非人事哉!”[1]
再者,吏治腐敗、治河官員貪污水利建設銀兩也是導致徐州地區水災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澳虾託q費五六百萬金,然實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揮霍。河帥宴客,一席所需,恒斃三四駝,五十余豚,鵝掌、猴腦無數。食一豆腐,亦需費數百金,他可知已。驕奢淫逸,以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無講求之者,故河患時警?!盵2]
這些人為因素都加重了徐州地區水災的嚴重程度。
三、水災帶來的生態后果
水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水災發生時溺人畜無數,壞田廬墳墓數以萬計,損禾稼二麥無算,導致災后大饑,人相食的慘劇時有發生。咸豐二年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勝保在《奏陳時務折》曰:“去年河決,豐北淹沒生民千萬;(今)河決未復,數郡為魚,離居蕩析,所不待言。而數十萬赴工之人,非失業之徒,即游手無賴,入春以來,以工代賑,故亦粗安。今工歇,而田廬猛然巨浸,窮無所歸,豈能待斃?現聞沿河饑民,人皆相食?!?/p>
這段記敘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水災帶來的嚴重后果。水災破壞了社會生產,糧食歉收,惡性地導致饑饉;而很多人因饑餓淪為無業游民,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 鄭肇經 . 中國水利史 [M]. 上海 :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4:64-65.
[2] 鄧云特 . 中國救荒史 [M]. 上海 :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