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水利論文 > > 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的水文問題及解決途徑
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的水文問題及解決途徑
>2024-01-14 09:00:00


黃河引水歷史悠久, 上游的寧蒙地區引黃灌溉歷史可追溯到秦漢,但直至20 世紀, 黃河下游引黃灌溉的記載鮮有出現。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黃河下游引黃灌溉事業經歷了曲折發展的歷程。 目前,黃河下游大型引黃灌區有95 處,是我國最大的連片自流灌區,涉及豫、魯兩省18 個地(市)87 個縣區 ,覆蓋總土地面積500.2 萬 hm2,設計灌溉面積343 萬 hm2, 有效灌溉 面 積223.4 萬 hm2,受益人口5 271 萬人。治理黃河的主要問題在于治沙,引黃灌溉的發展也從未忽略黃河的泥沙問題。 黃河下游在兩岸大堤建閘, 自流無壩引水向兩側平原輸送。由于受黃河攜帶泥沙含量高和下游平原地區地勢平緩的影響,引黃灌區渠系普遍存在嚴重的泥沙淤積問題。

一、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發展與泥沙治理

1.灌區建設與泥沙處理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黃河下游引黃灌溉從試辦中小型灌溉工程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1953 年 8 月人民勝利渠灌區作為試點,借助引黃入衛工程遺址張菜園閘全部修建完成,是黃河下游第一個興黃河水沙資源之利的灌區。

1955-1957 年,河南省的花園口和黑崗口兩個引黃工程先后興建,山東省建設虹吸工程24 個 , 期間興建打漁張引黃閘。 在引黃灌溉初期,由于工程建設嚴格按設計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灌溉效果和改堿效果。

其后,黃河下游在1957-1961 年間共興建引黃閘22 座 , 設計引水能力高達3 361 m3/s,設計灌溉面積達到536.53 萬 hm2. 由于灌區實行大引、大蓄、大灌的運行方式,加之灌溉工程不配套、管理粗放,只灌不排致使灌區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次生鹽堿化和內澇災害加重,黃河下游引黃灌區全面停灌(僅保留人民勝利渠1.33 萬hm2引黃灌溉面積作為試驗)。

1965 年黃河下游發生嚴重干旱,山東打漁張灌區首先恢復了灌溉。 在全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 研究了適宜的灌溉制度、灌溉技術、泥沙處理方法和技術、防治鹽堿技術等,黃河下游引黃灌區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黃河河床高于兩岸,歷史上沿黃兩岸有大量低洼鹽堿荒地,可用于自流沉沙,同時改良為高產農田。 在引黃灌溉初期,對于引黃泥沙問題的解決途徑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渠首引水防沙,減少引沙量;二是入渠泥沙的集中淤沉處理,主要采用沉沙池沉沙的方式。

2.灌區發展與泥沙治理利用階段20 世紀 70、80 年代,隨著引黃灌溉事業的蓬勃發展,下游地區引水量的需求不斷增加,至1980 年 ,已實現有效灌溉面積60.93 萬 hm2的規模。

在此期間,大多數引黃灌區存在用水定額偏高問題,仍以自流漫灌為主要灌溉形式,水資源浪費嚴重,灌區發展不平衡, 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激化,加之引沙量的累積增加也十分迅速,泥沙處理難度較大。 由于灌區泥沙淤積十分嚴重, 而且分布不均,68.5% 的泥沙淤積在渠首和渠系 , 給灌區帶來嚴重問題。 尤為嚴重的是,黃河下游引黃灌區沉沙洼地已基本用盡,多數灌區采取“以挖待沉”的運作方式,清淤泥沙大量堆積在渠首地區,帶來占壓耕地、土地沙化、風沙災害等不利影響, 甚至形成泥沙災害。因此, 灌區開展泥沙治理勢在必行。

此外, 對于引水條件便利的灌區,過度引黃使灌區過度排水,導致平原排水河道淤積, 防洪與排澇能力降低,甚至出現次生鹽堿化等問題。

泥沙作為土壤流失的產物,具有一定的養分,而且可用于填充坑塘洼地和作為建筑材料原料。 針對渠首清淤泥沙帶來的諸多問題,堆沙治理與利用措施和技術在這個階段大量涌現并得以發展。 泥沙處理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淤改、稻改、淤臨淤背、建材加工、農業和生活用土等。 據統計,到1990 年年底,黃河下游地區共放淤改良土地23.2 萬 hm2. 放淤、 稻改和淤背固堤給黃河沿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3.灌區節水與泥沙輸送階段隨著引黃灌溉的發展,泥沙淤積問題持續存在。 此外,由于水資源的緊缺,灌區時常面臨需水期引水條件差、 非需水期引水條件好的問題,采取引黃蓄水、利用汛期含沙量較高渾水等措施,將使泥沙輸移和安置問題更為突出。 灌區泥沙集中處理和渠首堆沙的利用措施,只是緩解渠首泥沙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灌區水資源浪費、泥沙淤積多、水沙分布不均等問題。 因此,應將泥沙集中淤積在渠首 沉 沙 池 及 輸 水 干 渠 渠 道 沿 線 的“點 ”“線 ”式泥沙處理方式 ,轉換為分散淤積到支渠以下或田間的 “面”式處理方式, 盡量減少渠首集中沉沙、淤沙,不使渠首地區因清淤造成累計性堆沙災害。 隨著對灌區渠道水流輸沙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提高渠道輸沙能力的技術也取得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解決灌區泥沙問題的根源在于實現灌區泥沙的遠距離輸送。

圍繞20 世紀 90 年代開展的節水灌溉和大型灌區配套改建措施,將泥沙處理利用和節水灌溉規劃緊密結合,是實現泥沙遠距離輸送的重點途徑。 泥沙遠距離輸送的具體技術包括優化斷面形態、 加大渠道的縱比降、水沙優化調度措施等。

4.灌區泥沙資源化與水沙配置階段進入21 世紀以來 , 黃河下游干流徑流量和輸沙量明顯減少。一方面,可引水量的減少使得下游灌區水資源緊缺的形勢越發嚴峻;另一方面,下游引黃灌區引水含沙量也明顯減少,入渠泥沙堆積問題有所緩解。盡管如此,隨著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的淤滿,黃河下游灌區引水含沙量也會隨之加大,灌區泥沙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在實現灌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為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灌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進一步細化和精確,以建立“節水型”灌區為主要目標;為解決泥沙問題,則需要對泥沙進行全面、統籌的考慮和安置,泥沙作為資源在整個灌區的配置愈發重要,即有意識地合理配置泥沙,減少泥沙災害,建設“生態型”灌區。

由于水流與泥沙的不可分割性,灌區在配置水資源的同時也是對泥沙資源的配置。 但是,在當前灌區以用水為主要需求的前提下,水量調度并不以合理配置泥沙資源為轉移,因此,灌區水沙資源聯合配置的需求也更加緊迫。 灌區水沙資源優化配置是實現泥沙資源化的關鍵技術,也是建設“節水型” “生態型”灌區和可持續發展灌區的基礎,更具有科學意義。

我國對水沙資源優化配置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建立了水沙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總結水沙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等方面。 在水資源與泥沙資源聯合優化配置模型研究方面也做了進一步的探索,我國建立適用于多沙河流的水沙資源優化配置數學模擬技術走在世界前沿。 水沙聯合優化配置數學模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將水沙動力學模型與泥沙資源優化配置模型進行整合,以水沙動力學模型的計算結果作為泥沙優化配置模型的約束條件,從而實現水資源與泥沙資源聯合優化配置的非耦合計算。

二、黃河下游引黃灌區面臨的主要水沙問題

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實踐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調控模式。 在外界條件變化的影響下,各灌區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仍存在以下主要水沙問題:

1.引水引沙不易調控黃河是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河流。 受黃河流域水量調度的約束,下游引黃灌區引水灌溉,無論在引水量還是在引水時機上,均不能完全按照灌區的運行方式來調控。例如, 受黃河來水量和引水期的制約, 近年大流量引水的概率明顯減小,集中水流輸送泥沙的“高水位、大流量、速灌速?!钡倪\行方式難以做到。此外, 為了不加重黃河下游河道的淤積,灌區最初確立的引取表層水流以減少引沙量的“引水防沙”理念不再提倡;加之,黃河徑流量減少,可引用水資源量也相應縮減,甚至出現灌區需水期無水可引的局面,為保證灌區用水,有時不得不引取汛期含沙量較高水流。

2.地理條件制約水沙輸移對于入渠水沙的調控,應當以提高渠道輸水效率、避免淤沙阻水為目標。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仍是實現灌區泥沙的遠距離輸送。 灌區渠道縱比降平緩是影響泥沙遠距離輸送效果的主要因素。 然而,廣大的黃河下游灌區位處黃河沖積平原, 地勢平緩,河南、山東兩省境內沿黃灌區地面比降分別在1/4 000~1/5 000 和 1/6 000~1/10 000 之間, 灌區調整加大渠道比降的潛力非常有限。

3.泥沙淤積雖然近年灌區引入泥沙量有所減少,泥沙堆積問題有所緩解,但灌區長時間以來的淤積和堆沙問題仍會持續存在。 此外,不難預測,隨著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的淤滿,黃河下游干流含沙量將隨之增加,灌區引水含沙量也會隨之加大,灌區將重新面臨挑戰。 從引黃灌溉發展歷史看,灌區泥沙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灌區水沙資源優化配置是解決黃河下游引黃灌區上述主要水沙問題的根本途徑。

三、灌區水沙資源優化配置目標和方法

實施灌區水沙資源配置的目的是協調配置灌區的水資源與泥沙資源,既滿足灌區對水資源和泥沙資源的實際需求,又接近灌區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發展目標。 灌區水沙資源配置過程中,要求將水資源與泥沙資源作為平等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水資源與泥沙資源的關聯性可以通過水流泥沙運動規律建立聯系, 在配置這兩種平等資源的過程中, 體現相互的動力制衡和約束,這也是灌區水沙資源優化配置得以實現的基本原理。

實現不同資源在空間或時間上的最優分配,從多目標規劃的角度上講,可以將各資源按照其在配置單元的重要程度,進行分級加權與逐級優化,最終實現不同資源在不同配置單元的最優狀態。 因此,對灌區水沙資源優化配置的模擬,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多目標規劃方法。 多目標規劃的目標函數是通過目標約束的正、負偏差變量和賦予相應的優先等級來構造的。 正是利用多目標規劃方法引入的正、負偏差變量,避開了兩種以上不同類型配置變量單位不協調、數值比例不協調的困難; 通過建立只與正、負偏差變量相關的目標函數,將不同類型的相關配置變量共同配置;配置過程中,既受決策目標的約束,也受配置變量的相互制約。 多目標規劃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合理地把定性與定量的決策結合起來,按照思維的規律將決策過程層次化、數量化,滿足灌區將水、沙兩種不同類型但相互關聯制約的資源(配置變量)相互耦合、共同優化配置的要求。

四、結 論

①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發展在不同時期均面臨不同的泥沙淤積問題,并采取了不同的解決措施,主要有4 個歷史時期,分別是灌區始建探索與渠首引水防沙、 集中淤沉泥沙處理階段,灌區蓬勃發展與泥沙治理利用階段,灌區節水改造與泥沙遠距離輸送階段,灌區泥沙資源化與水沙配置階段。

②目前黃河下游引黃灌區依然面臨較為嚴峻的水沙問題,主要體現在引水引沙不易調控、地理條件制約水沙輸移和灌區泥沙淤積等方面。

③灌區水沙資源優化配置是應對和解決灌區主要水沙問題的主要途徑。 配置目標是共同協調配置灌區的水資源與泥沙資源;可利用多目標規劃方法解決水、沙不同性質資源共同配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院.黃河規劃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張廣建,楊明,張虹龍,王偉.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發展歷程與面臨的新問題[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3(1)。
[3]白炤西,楊寶臻.黃河水資源利用現狀及開發前景[J].人民黃河,1986(5)。
[4]張永昌,等.引黃灌溉泥沙處理技術研究課題綜述[J].人民黃河,1986(2)。
[5]史紅玲,許曉華,王延貴,唐佑乾.位山灌區渠首泥沙災害分析[J].泥沙研究,2008(4)。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