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作為一個系統,從整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出發,在不同區段承載著不同的生態和經濟功能。上游地區要涵養水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保障流域的生態安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上游地區要限制某些產業的發展,需要開展持續的生態保護乃至建設大量的生態保護工程,并承擔相應的保護與建設成本,這樣會損失許多經濟發展機會,從而導致上下游地區之間環境、生態和經濟利益的嚴重不平衡[1].學者們在不斷地完善更理想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決策者們正等待更易操作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而真正參與流域生態補償的居民( 主要是農戶) 則希望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與生計水平提高的雙贏[2].有關生態補償內涵中的幾個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激勵”、“機制”,所選擇的這 4 個關鍵詞是否可概括為“你給我錢,我來保護環境! ”[3].
現在流行的生態補償機制確實是這樣做的。無論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無論是給予政策支持還是資金、技術、實物補償都是這樣的理念[4].為什么我們還在不斷完善“理想中”、訴求“更易操作”的、期待“雙贏”的生態補償機制? 這需要我們認真檢驗生態補償項目、工程、計劃的實施效果如何[5].依據需求產生供給,理想的機制需要完善,實施需要更易操作,參與者需要改善生計。誠然,現有的生態補償機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生態補償項目、工程、計劃仍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對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生計策略單一、生計風險大的地區,生態補償的實施對農戶現有的生活水平與生計狀況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農戶為了維持生活與生計,不得不放棄最初保護家園、保護生態的初衷,復耕、偷牧、毀林草造田,導致生態補償項目實施效果較差。
本文以石羊河流域為例,利用意愿調查法( CVM)調查與揭示流域農戶真實的受償意愿與影響受償意愿的因素,以期促進參與流域生態補償項目的農戶實現“個體”環境效益與經濟收益雙贏。
1 CVM 問卷設計
意愿調查法( CVM) 能同時用于自然資源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的評估。它將生態補償利益相關方的收入、直接成本和預期收入等因素整合為簡單的意愿,避免了大量基礎數據的調查,而且根據意愿調查獲得的數據,能得出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自主提供優質生態系統服務的成本[6,7].利用意愿調查法調查農戶的參與意愿,有利于充分表達農牧民的真實意愿。同時,意愿調查法能評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交易的環境物品和服務價值,確保生態補償的完整性。
1. 1 CVM 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
問卷設計必須經過仔細反復的推敲才可能完成。
被調查者是問卷調查的核心,因此問卷設計要從被調查者角度出發,減少回答問卷的難度,了解不同層次和不同價值觀人群對調查內容的反應,然后及時進行修改和補充[8].抽樣調查是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隨機抽取一部分個體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并據此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做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抽樣調查方式有多種,可分為報刊式問卷、郵寄式問卷、訪問式問卷、電話式問卷等。根據問卷效果和回收率,本調查采用面對面訪問式調查。調查員按抽樣方案的要求和事先設計好的問卷,隨機選取轄區內全體流域居民作為被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的直接訪問。面對面訪談式調查的優點是受過專業培訓的調查者直接與被訪者接觸,可觀察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態度、語言、表情等外在特征,掌握被調查者對非市場生態環境價值的態度與偏好。只要抽樣樣本滿足該方法的容量要求,且樣本具有代表性,就能得到較高有效的回答率[9].對不符合要求的答案,可由調查人員當時予以糾正; 對一些拒絕回答者,調查人員給予不斷解釋,讓回答者明白該問卷涉及問題的重要性。
1. 2 調查數據分析方法
事實上,條件價值法就是為了獲得某商品效用的愿意支付費用或希望得到多少費用能放棄該效用,這就是最高支付意愿( WTP) 與最低受償意愿( WTA) .
其表達式為: WTP = F( P,Q1,U0) - F( P,Q0,U0) .式中,P 表示價格向量,Q1、Q0分別表示環境改變前后的品質,U0表示環境改變前后的效用水平,F( ) 函數表示個人支出函數。WTP 即為 Hicks 的補償變量( Compen-sation Variation,CV) .在其他商品價格不變時,消費者為了維持原有的效用水平 U0不發生變化; 在環境發生變化后,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金額即為補償量。WTA為 Hicks 的均等變量( Equivalent Variation,EV) .它是在價格改變后,在原價格下為了維持價格改變后的效用,避免環境惡化所增加或減少的數額。Hanemann 認為,對支付卡式的 WTP 和 WTA 計算,可使用平均值或中位數進行數據加總,個體 WTP 和 WTA 可轉化為群體的總價值[10].
2 石羊河流域生態補償受償意愿問卷設計
2. 1 調查問卷主要內容
揭示流域居民的受償意愿是本次調查的目的與核心問題之一。在充分了解研究區實際情況與生態補償項目實施情況之后,確定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與調查方式。調查問卷最終包括五部分內容: ①問卷調查說明。主要是說明問卷調查的原因、目的和意義,在簡要介紹研究工作的同時,引導被調查者關注相關研究問題,消除他們對問卷調查的顧慮。②受訪者的基本信息。主要了解被調查者本人與家庭的基本情況,包括個體特征、家庭成員構成等。③生計狀況調查。主要了解受訪者家庭生產、生活狀況信息,包括土地經營、經濟收入主要構成、消費支出等。④生態補償情況調查。主要了解流域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對生態補償項目認知和參與情況,調查生態補償的受償意愿、有效補償方式選擇、補償金支付方式與次數選擇、生態補償金替代使用方式選擇等。⑤生態工人調查。調查流域居民對生態工人的生態補償創新機制與方法的認同情況,參與或成為生態工人的意愿,以及生態工人工資補償等情況。
2. 2 調查問卷的核心問題
問卷設計與調查的重點集中在④、⑤兩個部分。
為了避免產生調查偏差,本文采用投標卡與開放式問題相結合的方式引導被調查者,問卷設計的核心問題見表 1.【1】
3 石羊河流域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
3. 1 問卷調查樣本特征分析
2014 年 8 月,我們在石羊河流域居民集中分布的 4個區縣42 個鄉鎮開展社會調查,共計發放問卷560 份,回收問卷 553 份。其中,無效問卷 3 份、有效問卷 550份,問卷調查有效率為 98%.從調查樣本來看( 表 2) ,男性為64. 05%,女性為35. 95%; 被調查者中大專生及以上人數占 10. 8%,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較低,主要是以高中以下為主占 89. 2%,初中以上為66. 2%.從年齡分布情況來看,被調查者主要分布在 40-50 歲之間,占樣本人數的 82. 1%.對比受教育的分布情況來看,被調查的農村地區情況與基本情況一致,多數農戶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在初高中畢業之后即開始務農,家庭年總收入集中分布在1.5-4.5 萬元之間?!?】
被調查者對石羊河流域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到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從調查樣本的鄉鎮分布情況來看,42 個鄉鎮主要分布在石羊河流域人口相對集中的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和永昌縣,調查樣本數平均為13 份 / 鄉。從調查情況來看,武威市內縣區的各鄉鎮問卷調查情況較好,古浪縣與永昌縣的較差,主要原因是被調查戶對石羊河流域的認知情況較差,部分被調查者對所住地是否為石羊河流域知之甚少,對相關問題淡漠。為了減少無效樣本,提高調查效率,更多的調查工作集中在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
3. 2 影響受償意愿因素分析
從研究區問卷調查來看,大多數農戶愿意支持石羊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愿意參與生態補償項目,但仍有部分因素影響著農戶參與流域生態保護工程的積極性。如流域居民對生態保護項目的認知,對流域生態補償相關項目的內容了解程度,對參與生態補償項目的期望是否可實現等。他們擔心參加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項目后,由于退耕/禁牧的收入下降,補償金不能彌補其收益,以及生態補償政策不穩定、無法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等,使部分流域居民對參與生態補償持觀望態度,參與的積極性下降或消極,勢必影響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的實施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影響流域居民參與生態補償的原因,這既有助于調動流域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確保生態補償項目的順利推進,又可對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啟示。
影響流域居民做出是否參與生態補償的行為決策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即農戶的個體特征、農戶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農戶的經營方式與收入狀況、農戶對周圍生態環境的認識、農戶對參與生態補償項目的認知與預期。一般來講,農戶的個體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理解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家庭生產和生活的決策; 而作為生產資料的占有( 如耕地) 、經營方式與收入,影響他們對新生計方式的適應性和對決策的調整。環境意識與對生態補償項目的了解,是農戶做出決策判斷的意識基礎; 對參與生態補償項目的預期,是農戶積極參與相關生態保護工程與計劃的動因。因此,確定以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對環境的認識、耕地占有量與農業收入、生態補償期望等作為影響被調查者受償的主要影響因素。
本文考察的是流域居民對受償意愿的支持與否。
由于傳統回歸模型的因變量的取值范圍在正無窮大與負無窮大之間,在此不適用。本文采用二項 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將因變量的取值限定在( 0,1) 范圍內,并通過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對其回歸參數進行估計。在設計模型時,我們將流域居民是否愿意支持生態補償項目設為因變量 Y,即 0-1 型因變量; 將“支持”定義為 1,“不支持”定義為 0; 運用 SPSS13. 0 統計分析軟件對 550 個樣本進行二項 Logistic 回歸處理。由于自變量所取的單位不同,非標準化的 Logistic 回歸系數不能用于比較各自變量的相對作用,所以本文將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轉化為標準化的 Logistic 回歸系數。SPSS標準化 Logistic 回歸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βi=bi× si1. 8138.式中,β 為第 i 個自變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 bi為非標準化回歸系數; Si為第 i 個自變量的標準差; 1. 8138 為標準 logistic 分布的標準差。結果見表 4.
從影響因素分析結果來看,對環境認識、農業收入、補償期望的顯著性較好,而農戶的個體特征、耕地占有量在 5% 水平上均不顯著。從標準化后的回歸系數來看,農業收入最高,補償期望與環境認識分居其后,表明影響流域居民做出是否參與生態補償項目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農業收入,這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石羊河流域來說是符合實際的。從前文的樣本情況分析可見,流域居民年收入主要分布在 1. 5-4. 5 萬元之間,而農業收入平均為 21342 元,約占總收入的 1/2,因此農業收入減少是流域農戶做出是否參與生態補償項目的主要因素?!?】
從模型分析結果來看,環境認識、生態補償的顯著性水平高于農業收入的顯著水平,且標準化后的回歸系數與農業收入回歸系數接近,表明流域居民對石羊河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認識具有普遍性,而對通過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改善所居住的生態環境,積極參與生態補償的期望很高。在適度補償農業收入損失的條件下,流域居民對通過生態補償保護與恢復流域生態環境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
4 流域居民受償意愿分析
4. 1 受償意愿估算
調查問卷平均受償意愿可通過離散變量的數學期望公式計算: E( WTA) = Σni = 1Pibi.式中,E( WTA) 表示每公頃耕地每年最小平均受償意愿值; Pi表示被調查者頻數; bi表示受償額。表 5 列出了被調查者主要的受償額分別為 7500 元/hm2/ a、9000 元 / hm2/ a、15000 元 /hm2/ a、30000 元 / hm2/ a,所 占 份 額 分 別 為 8. 09% 、9. 44% 、18. 88% 、11. 01% ,占總樣本數的 47. 42% .由受償期望可計算得到石羊河流域農戶單位面積最小平均受償額為 7591. 05 元 hm2/ a.
4. 2 影響受償意愿的主要因素分析
流域居民通過放棄一定的生產活動,為保護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而獲得生態補償。
從理論上講,流域居民的受償意愿應受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數量或品質、收入情況、補償期望、補償滿意度以及其他社會經濟特征的影響,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WTA = f( Q,In,T,S) + ei.式中,Q 為資源的數量或品質; ln 為收入; T 偏好; S 為個體特征; ei隨機誤差。
同樣,對受償意愿來講,影響農戶受償意愿的個體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而資源的數量或品質( 如耕地或耕地利用方式) 、收入狀況、對補償的期望等仍是影響農戶受償意愿的主要因素。此外,還應關注農戶對生態補償的滿意度。我們采用農戶生計變化作為衡量指標,即受償前后農戶的生計是否得到提高,直接體現了農戶對受償額是否滿意。因此,確定以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耕地占有量、農業收入、生態補償期望和生計變化等作為影響被調查者受償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了消除耕地量與農業收入的共線性,對農業收入取對數,建立回歸模型代入 SPSS 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 6.【5】
從分析結果來看,農業收入、補償期望、生計變化三項在 5%水平上通過檢驗,顯著性從高到低分別為:
補償期望、農業收入與生計變化。從未標準化的回歸系來看,農業收入項的系數最大,表明接受補償對農業收入的影響最為明顯,農戶參與生態補償最關心的問題正是收入減少,放棄現在的生產方式是否會影響農業收入是阻礙農戶參與生態補償的最重要因素,而收入減少又將造成對農戶生計的影響。有關農戶生計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收入是影響生計的最重要因素。比較標準化后的回歸系數,其補償期望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農戶對生態補償本身及生態補償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擔心,如收入下降、生計無著落、補償額過低、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政策不穩定等因素。
從以上分析來看,影響農戶參與生態補償受償愿意的主要因素是農業收入。農戶特別是身處生態脆弱地區石羊河流域的居民[11],對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有著較好的認知,對實施生態補償也有很好的期望,關鍵相應的規章制度。建立由國家司法保障的長效機制,提高政府對整個房地產市場適時調控的應對能力,有效避免或減少在宏觀經濟形勢下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胡曉添,濮勵杰,陳志剛,等。 土地因素對房價的時效影響實證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2005,19( 9) ∶ 36 -39.
[2]Carter A P. The Economi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 Scientific Ameri-can,1996,( 214) ∶ 25 - 31.
[3]楊克,陳百明,宋偉。 河北省耕地占用與 GDP 增長的脫鉤分析[J]. 資源科學,2009,31( 11) ∶ 1940 -1946.
[4]陳百明,杜紅亮。 試論耕地占用與 GDP 增長的脫鉤研究[J]. 資源科學,2006,( 9) ∶ 36 -42.
[5]OECD. Decoupling: A Conceptual Overview[Z]. Pari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