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況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西寧市大通縣境內,地處大通縣北部的北川河源頭,涉及青林鄉、青山鄉、寶庫鄉、樺林鄉、向化鄉 5 個鄉鎮。東與本縣向化鄉接壤,西和海晏縣為鄰,南與本縣樺林、寶庫、青林、青山等鄉相接,北與祁連縣、門源縣、本縣寶庫鄉相連。地理坐標在東經 100°52' ~101°47',北緯37°03' ~37°28'
之間,東西長約 95km,南北寬約 69km,總面積107870. 0hm2.自然保護區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復雜,西有娘娘山,北有達坂山,東有達坂山支脈蘭雀山、馬鞍山等,中部為盆地,西北窄,東南寬。
山區和丘陵地占總面積的 94%,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相對高差1942m.
保護區年平均氣溫 - 1. 8 ~ 3. 9℃,1 月平均氣溫- 15 ~ - 10℃ ,7 月平均氣溫 8. 8 ~ 15. 3℃ ,氣溫年較差 23. 6 ~ 25. 5℃?!?℃ 的積溫 1001. 0 ~2283. 40℃ ,≥ 5℃ 的 積 溫 838. 8 ~ 2033. 5℃ ,≥10℃的積溫 160. 0 ~1363. 0℃。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為 609. 1mm; 塔 爾 河 谷 降 水 量 最 低,為451. 2mm; 達坂山南麓山口一帶降水量最高,為801. 8mm. 年 平 均 日 照 時 數 為 2441. 1 ~2685. 4h,太陽總輻射值 538 ~ 622KJ / cm2·a.
2 保護區現狀分析
2. 1 保護現狀
自從 2005 年批準成立大通北川河源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來,有關部門對保護區的建設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了基本的工作和生活設施,配備了專門人員對保護區進行保護管理,保護區的日常管理逐步邁入正軌,各種規章制度日臻完善,社區經濟有所發展,保護工作初見成效。
2. 1. 1 保護成效突出明顯為了保護自然資源,提高生態服務功能,保護區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大力進行保護管理工作。通過國家重點公益林、天保工程建設項目,每年爭取管護經費 600 多萬元,使保護區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物種資源得到進一步恢復,突出表現在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多,種群數量不斷擴大,如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巖羊、藍馬雞、馬鹿等已在保護區頻繁出現,且種群數量都在30 ~ 60 頭之間。2009 年西北瀕危野生動物研究所在進行麝資源調查時,在保護區調查的兩個點內都發現了馬麝蹤跡。野生動物的廣泛分布和種群數量的增多,說明了保護區的資源得到明顯改善,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2. 1. 2 宣傳教育逐步深入為了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及社區群眾的參與意識,保護區管理局常年進行巡山管護工作,有效打擊了盜獵野生動物和破壞生態資源的行為,結合巡山、查獲盜獵和破壞森林生態資源的案例,在社區進行以案釋法教育,并開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內容的宣傳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社區群眾的保護意識,有效地制止了違法行為。
2. 1. 3 積極探索社區共建利用保護區周邊生物多樣性資源,開展中藏藥種植、林下產業開發等活動,使保護區及其周邊群眾對保護區的依賴度逐漸減弱,逐漸形成了政府、社區、保護區管理單位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監管,實現了增收富民、生態良好的格局。
2. 1. 4 科研教學初見成效保護區作為中國林科院、北京林業大學及青海省林科所的重要科研基地,在森林水文、生態修復、景觀生態、林木良種繁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同時,保護區也是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科院、青海大學等單位的人才培養基地,這些科研院所常年在保護區范圍內進行科研、教學活動,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 1. 5 保護范圍調整合理北川河源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之時,劃定的保護區面積占大通縣總面積的 63% 以上,其中北部和東北部人口密度大,社區對生物資源的依賴程度高,人為干擾嚴重,自然資源狀況一般,生物多樣性價值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少,棲息地難以滿足野生動植物生存繁殖要求;并且不利于縣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在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綜合考慮了大通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大通縣整體發展規劃及保護區周邊環境,對2008 年原劃定的保護范圍和面積進行了再規劃、再審定,把原有自然保護區的 19. 83 × 104hm2面積進行了調整,將人口密度大、社區對生物資源的依賴程度高、人為干擾嚴重、自然資源狀況一般、生物多樣性價值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少、棲息地難以滿足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殖要求的區域調出保護區。
通過調整保護區范圍和面積,保護目標進一步明確,保護管理成效將大大提高,大通縣長遠發展空間也得到了拓展。
2. 2 保護評價
2. 2. 1 自然資源情況( 1) 野生植物資源①植物種類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復雜的地形地貌及其過渡屬性,孕育了較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已知維管束植物612 種,隸屬于77 科282 屬。蕨類植物在保護區并不豐富,僅有 11種,隸屬于 8 科 8 屬。種子植物 601 種,隸屬于69 科 274 屬,科 屬 種 的 數 量 分 別 占 全 省 的65. 09% 、50% 和 29. 68% ,占全國種子植物科屬種數的 29. 11%、8. 83% 和 2. 45%; 其中,裸子植物 12 種,隸屬于 3 科 6 屬,科屬種的數量分別占全省的 100%、100%和 46. 43%,占全國裸子植物科屬種數的 29. 27%、17. 65% 和 6. 74; 被子植物589 種,隸屬于 66 科 268 屬,科屬種的數量分別占全省的 64. 08%、49. 63%和 29. 45%,占全國種子植物科屬種數的 29. 20%、8. 73%和 2. 42%.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瀕危植物保護區地形地貌獨特,生物區系復雜,孕育了許多珍稀、特有物種。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在該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 3 種,均為Ⅱ級,分別為山莨菪、冰沼草和冬蟲夏草。其中,具有極高經濟價值的冬蟲夏草在我國極為稀有,僅分布于高海拔地區。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植物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植物有 32 種。其中瀕危植物 1 種,為大通報春( Primula farreriana) ; 易危植物 11 種,分別為祁連圓柏( sabina przewalskii) 、八角蓮( Dysosma versipellis) 、香莢蒾( Viburnum farre-ri) 、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羌活(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 、水母雪兔子 ( Saussurea medu-sa ) 、柳 葉 菜 風 毛 菊 ( Saussurea epilobioidesMaxim. ) 、毛杓蘭( Cypripedium franchetii) 、山西杓1bunneum) 、蕁麻葉報春( Primula urticifolia) ; 幾近易危植物 18 種,近危植物 2 種,這些植物都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
---青海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依據《青海省重點保護植物》,保護區內有 12種野生植物為重點保護對象,分別為肋果沙棘( Hippophae neuyocarpa) 、中國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西藏沙棘( Hippophae thietan) 、狹葉紅景天( R. kirilowii) 、粗莖紅景天( R. wallichiana) 、四裂紅景天( R. quadrifida) 、青海黃耆( Astragalustanguticus) 、金翼黃耆( Astragalus chrysopterus) 、馬河山黃耆( Astragalus mahoschanicus) 、草木犀狀黃耆(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角盤蘭( H. monorchis) 、二葉兜被蘭( N. Cucullata) .保護區還有高山藥用植物資源青蘭和雪蓮。
③植被資源據調查資料,按照《中國植被》的分類方法,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可分為 5個植被型組、6 個植被型、9 個植被亞型和19 個群系。
2. 2. 2 野生動物資源①動物種類根據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溫帶半干旱地區( 干濕地區) 青海東部高原山地( 區) ,屬于青藏高寒區的東部。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上,保護區屬于古北界中亞亞界青藏區青海藏南亞區祁連山地針葉森林、草甸動物群。
經調查統計,保護區內共有脊椎動物 25 目51 科 178 種。其中,獸類 4 目 14 科 37 種; 鳥類16 目 30 科 125 種; 爬行類 2 目 3 科 4 種; 兩棲類2 目 2 科 2 種; 魚類 1 目 2 科 10 種。
②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特有野生動物保護區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8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6 種,分別為雪豹( Pantthera unicia) 、馬麝( Noschus mos-chiferus) 、白唇鹿( Cerrus albirostris) 、胡兀鷲( Gy-paetus barbatus ) 、白肩鵰 ( Aquila heliaca ) 、金鵰( Aquila chrysaetos) ; 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22 種,包括狼( Canis lupus) 、石貂( Martes foina) 、荒漠貓( Felis bieti bieti) 、兔猻( Felis manul manul) 、猞猁( Lynx lynx isabellinus) 、馬鹿( Cervus elaphus) 、巖羊( Pseudois nayaur) 等。其中白唇鹿為高海拔區的標志性動物,保護區也是白唇鹿分布的最低海拔區。
2. 2. 3 景觀資源保護區周邊地區景觀資源獨特,囊括了察汗河、鷂子溝、寶庫石林、溫泉等自然景觀和老爺山、廣惠寺、黑泉水庫、達板山隧道等人文景觀。
山水與森林,溫泉與石林等組合極具特色,適合開展觀光、休閑、生態、科考、探險等旅游活動,為人們回歸自然、融入自然、領略自然風光、開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
3 存在的問題
保護區在管理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效地保護了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維護了區內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但是在保護管理、科研宣教、林火防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3. 1 保護區內放牧活動依然存在,需要限制放牧范圍
保護區現有青林鄉、向化鄉、樺林鄉、青山鄉、寶庫鄉半農半牧行政村,雖然保護區已與村集體簽訂了共管協議,近幾年牲畜數量保持較高水平,由于這些人員主要依靠牧業收入維持生計,不可避免要在保護區內放牧,出現了草場牲畜超載現象,這勢必會對植被造成一定破壞。另外與保護區接壤的大通種牛場也有大量放牧活動,種牛也會進入保護區內造成一定影響。
3. 2 保護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保護效果
保護區成立后,由于建設資金來源有限,保護設施建設滯后,區內沒有用于防火監控的了望塔,專業撲火設備缺乏,管護和巡護路網不暢通。
保護區內針葉林較多,潛在火災隱患較大,盡管制定了火災聯防制度,配備了業余撲火隊伍,但是由于沒有專業防火隊伍,專用設備不足,一旦發生火險難以及時撲滅。因此建設防火監控塔、專業防火隊伍、維修巡護道路勢在必行。
3. 3 科研監測剛剛起步,需要建立完善的科研和監測體系
保護區科技人才缺乏,科研設備不足,科研手段落后,嚴重制約了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由于保護區科研監測工作剛剛起步,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科研監測平臺,導致保護區無法開展水資源、生態系統功能監測,也不能制定針對動物的有效救護預案。因此,目前亟需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以推動水資源、森林生態系統、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動態變化監測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監測。
3. 4 宣傳教育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公眾保護意識需進一步提高
為了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保護區每年在巡山管護、打擊盜獵野生動物和破壞生態資源行為的基礎上,在社區進行以案釋法教育,并開展以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提高了社區群眾的保護意識。但是隨著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制定綜合的宣教計劃,進一步加強宣教工作。不僅要豐富和細化宣教內容,還要運用多元化的宣教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 不僅要提高社區群眾保護意識,還要讓社區群眾懂得如何保護; 不僅要對區內人員進行宣傳教育,還要建設宣教陳列館,對外來人員進行宣傳教育。
3. 5 管理局、站、點基礎設施亟待改善
目前,保護區管理局設在大通縣林業局辦公樓內,辦公用房 120m2; 下設寶庫、東峽 2 個管理站,其辦公室是占用寶庫林場和東峽林場的辦公室。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現有辦公設施距離同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辦公條件相差甚遠,不能滿足今后的辦公要求,亟待改善; 尤其是新增的青林、巴音、南灘 3 個管理站和新設的 18 個管護點更是需要盡快建設,以保障管護人員及時進駐,投入工作。
4 保護與發展對策與措施
4. 1 合理確定載畜量,制定放牧計劃,嚴禁超載過牧
保護區內實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增草增畜、減草減畜制度。保護區要根據牧戶承包草場的產草量為牧戶核定載畜量,并制定輪牧、休牧計劃,指導牧民合理利用草場。牧戶應按保護區核定的載畜量在其承包的草原上放牧,嚴禁超載過牧,如有超載過牧,要求限期改正。
保護區要加強對放牧區的巡護,并要重點對牧民進行有關保護區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教育,使其自覺規范自己的放牧行為,并積極投入到保護工作中。
4. 2 提高保護管理水平
保護區要依據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政策、規范、標準和保護區總體規劃,積極向當地政府申請,爭取調整保護區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并盡快配備人員,組建起強有力的管理和保護隊伍,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保護管理水平。
在積極申請國家投資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在生態建設和保護區建設方面的資金,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辦公、交通、通訊、森林防火、林火撲救、生態恢復、野外巡護、執法檢查、生態監測、有害生物控制、宣傳教育等方面的硬件條件; 要加快進行保護管理體系、生態監測體系、巡護體系、執法體系等的建設,形成全面的保護管理制度架構,明確崗位職責,制定切實可行、完善的規章制度,為各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保護區的各項工作能夠有效運行。
4. 3 大力引進和培訓人才,提高人員素質和能力
保護區目前人員編制為 30 名,不能滿足保護管理的要求,并且科研技術人員缺口較大。根據《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 報批稿) 》的要求,保護區應配置人員 76 名,才能夠滿足實際需要,因此,需要增加編制 46 人。目前,保護區的保護管理能力、科研監測能力、宣傳教育能力、社區管理能力等還不能適應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增加編制的過程中,要引進高素質懂專業的人才。同時要對現有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根據崗位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4. 4 完善保護區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缺乏是導致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不強、保護管理工作困難重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制約著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成效和正常運作。由于辦公、實驗、巡護等基礎設施缺乏,導致資源保護管理的技術手段還停留在簡單粗放層面,一系列的保護、科研、宣傳教育培訓難以開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強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提高保護管理能力。
4. 5 加強社區共管,減低干擾和破壞
保護區的管理離不開社區,社區的參與和認同是項目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保護區要積極協調,盡可能為社區的發展提供幫助,而不能排斥社區,可以組織社區群眾參觀學習,可以為社區提供技術幫助,可以召開會議進行資源保護和管理問題的探討,鼓勵社區參與到保護管理工作中來,在保護的同時,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力求共同發展,降低社區群眾生活生產對保護區的影響。
4. 6 建設科研監測服務體系,發揮科學價值
保護區是科研的一線陣地,是很多科研機構、大學院??蒲许椖康难芯繉ο蠛湍繕?,保護區一定要盡快建立起科研監測服務體系,要積極和相關科研機構、大學院校建立直接聯系,形成完善的科研監測服務平臺,擴大研究范圍和深度,逐步發揮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