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是人類在地球生存過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資源類型,人類必須充分的利用地球上的水資源來保證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水利工程建設則是人類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充分管理、利用、引導、控制水資源的重要措施。事實上,水利工程建設不僅能夠有效的提升國家對于水資源的利用程度,提高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性,還能夠有效的促進國家經濟民生的發展,減少國家水力資源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不安全事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設在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同時,其本身也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改變。具體來講,水利工程建設應用的過程中,很有可能造成整體水域環境出現沉積污染、環境污染、生態污染等多種污染現象,同時水利工程建設在積極改變區域附近地理地貌情況的同時,也造成了水利工程附近氣象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的重大變化,對整體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和諧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也正因此,施工單位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的做好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的組織設計工作,保證水利工程能夠充分的發揮水資源的管理控制功能,同時更加有效的促進工程附近生態環境的健康和諧發展。
1 水利工程建設對局部氣候的影響
對于三峽大壩是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世界上許多研究機構都在探討它對地域降水的影響,由于三峽大壩造成的用地的變化,增加了大壩和秦嶺之間區域的降水,從而降低了三峽大壩附近的降水,這是在三峽大壩蓄水在2003年急速地從 66米提高到135米后發生的事。如今,我國的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已經很多,這些水利工程建設會使工程區域的氣候環境條件有所改變。例如水庫總庫容在 10億立方米以上,水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大型水庫對周邊氣候的影響尤為明顯; 中小型水庫相對大型水庫影響較弱點但形勢差不多。其影響主要包括氣溫和降雨兩個方面。
1.1 水利工程建設對局部氣溫的影響
水利工程如水庫建成后庫區與空間的接觸由陸面變為水面,與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方式和強度均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氣溫發生變化。在春秋兩季,大水庫可提高年平均氣溫 0.8℃~1.9℃,對極端的低氣溫可提高3.0℃~5.0℃,氣溫日較差平均降低 2℃左右,年較差減小 1.5℃~2.0℃,在干旱地區可能降低 5℃左右。由此可見,在水利工程中的大水庫對局部氣溫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1.2 對降雨量的影響
具體來講,水利工程建設對降雨量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水利工程建設很容易就會造成附近生態環境出現降雨量增加的現象,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水利工程修建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大面積的蓄水現象,大面積的蓄水現象將會出現大面積的水分蒸發現象,進而出現降雨量增加的現象;(2)水利工程的建設還會造成經常降雨地區的范圍與位置出現一定的改變,具體來講就是水利工程庫區以及水利工程附近范圍的地區,在全年降雨量上基本會呈現出降低的趨勢,而過遠距離的外圍地區在全年降雨量上將會呈現出提升的趨勢。同時水利工程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迎來降雨的幾率將會大大增加,而背離風面的地方在降雨幾率上將會逐漸減少;(3)水利工程建設還會造成區域附近天氣氣象條件,經常降雨時期發生變化的現象。具體來講,水利工程附近夏季降雨量將出現減少,而冬季降雨量則會增加,這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水分在冬夏兩季不同的溫度所引起的變化現象。
1.3 對人民居住的影響
移民安置問題向來是水利工程建設中一大難題,其對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興建水庫淹沒土地,必將使人地矛盾更加緊張。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還會引起許多環境因素變化,如施工期產生的污水、廢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會影響工區的衛生環境對和當地居民及施工人員的健康產生影響。
2 水利工程建設有利體現
2.1 改變氣候
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會出現改變工程附近地勢地貌的現象,這種現象會造成水利工程附近的地表空氣表現的較為濕潤,對局部地區氣象環境中的降雨、溫度、濕度、風速等都有著極為明顯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干旱地區尤為有用,對干旱地區的天氣氣象調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
2.2 為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
水利工程建設在造成附近生態環境出現重大變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周圍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的平衡基礎。具體來講,水利工程建設能夠為附近的生態環境提供新的生態物種,同時在附近區域的旱季依然可以保證充足的供水,為周圍生態環境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對周圍區域內部萬物的生長創造了新的條件。
2.3 解決缺水問題
水利工程的建設還能夠有效的解決當前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缺水問題,相關單位完全可以憑借水利工程的建設實現跨流域調水的工作內容,對于缺水地區的農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還能夠有效的工程附近區域的地下水不給條件,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善區域環境的作用。利用水庫調蓄能力減輕區域防洪壓力,提高農業生產灌溉保證率。
3 水利工程對周圍環境的保護措施
3.1 加強環保意識
水利工程對社會、環境的潛在影響是巨大而復雜的,其影響因素包含直接或間接的、短期的或長期的。水利工程開發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要與生態系統保護和環境建設相適應,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水利工程無論能否真正引起明顯的負面影響與否,都必須在工程建設的各個階段進行環境評價,如果某些工程引起的環境問題嚴重時,需終止該工程的建設。
3.2 建立全面、公正工程開發環境影響評估體系
應該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把工程開發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制定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作出全面環境影響評估的結論。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
3.3 建立賠償制度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大局為重,以局部服從全局,不能只顧地區的利益,例如,在跨流域調水時,必須同時兼顧水資源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對水資源區給予合理的補償。環境的影響是長遠的和潛在的,必須本著對后人負責的態度,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4 結束語
當前階段,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必須重點思考并且面對的問題,保證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已經成為當前水利工程建設單位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這一點也正是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的直接體現。水利工程建設應該充分的應用和諧發展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全面徹底的分析當前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帶給周圍生態環境的變化,同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解決上述變化問題,保證水利工程建設應用且能夠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形成新的和諧、一體、穩定、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證水利工程作用的全面發揮。
參考文獻:
[1]汪恕誠。水利建設與生態保護要協調發展[N].經濟日報,2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