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壩型和樞紐布置原則
龍家山水電站是以發電為主,兼顧過木通航等綜合利用的工程。樞紐布置應在滿足各開發目標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各建筑物的布置應相互協調,互不干擾,調度管理方便,運行安全可靠。
壩址洪峰流量大,洪水陡漲陡落,因而泄洪問題是樞紐布置和工程設計的主要矛盾。本工程為河床式電站,發電廠房占用一定的泄洪寬度,在妥善解決泄水建筑物布置的前提下,應因地制宜滿足廠房、斜面升船機等建筑物的布置要求。
壩址1km范圍內砂石料儲量可滿足建壩要求,而且工程建筑物有部分的開挖料可供利用,應充分利用當地材料,優選各主要建筑物的結構型式和樞紐布置(見表1)。
總體方案應技術可行,施工方便,經濟合理。
2壩型選擇
本工程壩址段平順,地勢平坦,根據壩址區地形、地質和建筑材料等自然條件,并考慮本工程位于氵米水中上游,洪量大,要求泄流能力強,結合壩高、泄洪建筑物及樞紐布置等要求,且要嚴格控制上游保護農田洪水標準的雍水高度,需大孔口閘孔出流,近乎全河床泄流,可采用低堰壩型。擬定的比較方案有:橡膠壩、鋼閘門閘壩及自動翻板閘壩。
本工程至少要高5.0m的橡膠壩袋,而堰頂寬度要滿足空袋平鋪寬度(至少17.5m寬),與自動翻板閘壩相比,要增加60%的壩體工程量和30%的開挖工程量,其造價并不經濟。另外,橡膠袋在放空泄流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晃動和搖擺,造成橡膠袋的裂縫,縮短使用壽命。因此,在壩型選擇時排除了橡膠壩,故只作鋼閘門閘壩和翻板閘壩兩種方案比較。因當地砂卵石質量好、儲量豐富、運距近,兩種壩型材料均盡量采用混凝土,壩體為C10混凝土,壩殼、底涵、邊墩、護坦為C20鋼筋混凝土,基礎齒槽為C15混凝土。
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鋼閘門閘壩、水力自控翻板閘門閘壩均是目前成熟的壩型,在技術上均是可行的。
鋼閘門閘壩方案的主要優點是泄流能力大、水庫運行調度靈活,通過閘門不同組合的開啟調度方式,可以應對各種頻率洪水。缺點是金屬結構件及土建工程量大,施工較復雜,工期較長,造價昂貴,今后維修工作量大。
自動翻板閘門方案的主要優點是水庫運行方便,翻板門可隨水庫水位的升降自動啟閉,在來水量大于取水量時,總能保持上游水位不低于正常水位;由于閘門能自動運行,一般不需要人員操作。
不足之處是翻板閘門淹沒在洪水中運行,門板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需增加泄洪寬度,故將壩址河道擴寬了50m.
2.1鋼閘門閘壩
水庫正常蓄水位為93.20m,攔河壩采用C10混凝土外包0.5m厚C20鋼筋混凝土,壩頂總長151m(不含廠房及左岸斜面式升船機),建基高程81.5m,壩頂高程97.50m,最大壩高16.0m,河床范圍內為泄洪建筑物和廠房及升船機,總長223.42m;溢流壩為混凝土WES曲線堰,溢流凈寬130m,設13孔溢流堰,堰頂設10m×6m(寬×高)的鋼制弧形工作閘門及1道檢修閘門,采用位于閘墩頂部工作橋上的起閉機起閉。溢流堰設計定型水頭為8.5m,堰面曲線為y=0.07724x1.85,下設反弧段,反弧半徑為5m,角度為33.69°。14個閘墩厚度均為1.5m,頂部高程97.5m.
消能方式為底流消能,消力池底板高程83.0m,池長21.25m,池深2.1m,后接10.0m長護坦護腳。
左岸升船機壩段為漿砌石重力壩,長7.0m,壩頂高程96.5m,基礎高程83.0m,最大壩高13.5m.
2.2自動翻板閘壩
水庫正常蓄水位為93.20m,攔河壩采用混凝土壩,壩頂總長173.6m,建基高程81.50m,壩頂高程93.2m,最大壩高11.7m.
河床除廠房外,全部布置泄洪建筑物,泄洪寬度170.6m,固定壩為梯形斷面,頂寬10.5m,底寬15.5m,堰頂高程88.20m,堰基座高度為6.7m.為減少揚壓力和基巖滲漏,在迎水面2m處進行帷幕灌漿處理,灌漿孔距2m,深入基巖不少于5m,灌漿壓力5~6kg.固定壩堰頂設置17扇孔口尺寸為5m×10m(高×寬)的鋼筋混凝土自動翻板閘門。
消能方式為底流消能,根據計算只需設護坦。經百余處工程實踐檢驗,淹沒出流的低壩,其護坦長度為門高的3倍,本工程取護坦長15m,護坦高程82.0m.右岸為廠房,左岸為斜面式升船機,除邊墩外無非溢流壩段。
對兩種壩型在正常水位條件下的工程特性(廠房、升船機工程造價相近,未納入比較)及主要工程量、投資指標進行比較。通過方案比選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壩高、相同的泄流能力下,翻板閘門泄流段雖然比鋼閘門壩泄流段有所增長(長22.6m),但河道寬度能滿足布置需要,且造價節省1072.658萬元,故推薦自動翻板閘壩方案。
3結語
通過對龍家山樞紐工程選用翻板閘門的分析說明,翻板閘壩在小型水電工程中總體布置簡單、工程量小、施工方便、進度快、投資省。在后期由于翻板閘門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僅支撐部分為金屬結構,相應的維修簡單、成本低、閘門轉運靈活、管理方便。
參考文獻:
[1]莫導賢,王秀彥。水力自控翻板閘門[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
[2]林繼墉。水工建筑物[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3]吳持恭。水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項勇,盧立宇。工程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