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直以來,河道治理都對社會經濟發展有比較大的影響。在對河道進行治理時,除了要滿足生態環境和防洪安全的要求外,還需要根據城鎮的發展進行規劃,對城鄉供水、房產開發、旅游等行業提供服務。只有緊密圍繞經濟發展,對各個方面的關系進行協調,才能認為河道治理好,避免水土流失。所以,要提高河道治理過程中水土保持的研究,提升河道治理水平。
1 案例介紹
黃前水庫位于黃河流域大汶河支流石汶河上游,泰安市岱岳區黃前鎮黃前村北 1 km 處,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重點中型水庫。水庫流域呈扇形,為泰山山脈純山區,干流平均坡度 7.2‰,上游水土保持良好,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 292 km2。大壩以下保護農田 3.33 萬 hm2,人口 30 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供水 10 萬 m3,占泰安市用水量的70%以上,是泰安市主要的水源地。
2 河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思想認識缺乏統一性
在對水土進行保護過程中,人們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見不夠統一,一些干部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只考慮經濟發展,對于一些潛在的威脅不夠警覺,在對保護區的環境進行治理的過程中,企業和政府之間、地方和國家之間責任權利缺乏統一性。
2.2 水土流失的防護任務艱巨
水庫大壩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自然環境侵蝕嚴重,再加上人們的開發利用,有大約 320 km2區域出現了水土流失。假設在不增加流失面積、沒有自然災害的基礎上,按每年治理 22 km2的速度進行計算,大約需要花費 10 a 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完成治理。
2.3 治理保存率需要提高
在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監督管理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治理、破壞共存的現象屢見不鮮。調查證明,一些地區的水土環境破壞要快于水土環境治理。例如保護區中水土治理面積和新開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再加上水土保持監督部門人手不足,技術裝備落后,影響監督工作開展。
3 河道治理中水土保持需要注意的問題
3.1 疏通河道時產生比較多的棄渣
在對河道進行大規模疏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棄渣,河道中的淤泥由于含有有害、有毒物質,需要對棄渣進行填埋過濾處理。在運輸棄渣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揚塵和撒落,需要做好防護措施。
3.2 以生態自然修復原則對河流形態進行維護
一個良好的河流形態是保證河流健康的基礎,在對河流進行治理時,要將生態自然修復作為出發點,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考慮:(1)為了保證河流的自然流動,要保證河流有足夠的水源。(2)由于河流是由于眾多水系和支流匯聚而成的,因此要保持其暢通。(3)要適宜生物生長,保持河道生物種類的多樣性。(4)河流要和濕地、湖泊溝通,實現生物和水流的交換。(5)要具有良好的污水控制能力,保證河流水質的干凈。
3.3 將植物措施和堤壩建設結合起來
在治理河道的過程中,通常使用土石質堤壩。使用漿砌石進行堤坡的修筑,并適當地進行綠化。
在綠化時,主要進行道路綠化、堤岸綠化、景觀環境綠化,要和城鎮綠化聯系起來,創建河道環境的優美。
3.4 使用新的生態理念對河道進行治理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隨治理觀念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不相同。對河道進行治理時,一般都是采取疏浚河道、加固堤壩等措施,但是,這種方法進行治理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隨著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加,生態河道治理被提出,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相互協助,對生物、工程和行政進行協調,確保河道綜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4 河道水土保持的治理
4.1 在構景體系中加入水土保持
從古至今,人們都有臨水而居的習慣,城市和河流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不同的地區、河流也產生了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很多時候河流成了城鎮的支柱,河流中包含了濕地、河槽、農田灌溉系統、上游水庫、污水處理系統等,構成了一個互相聯系的系統。由于河流系統是一個復雜、完整的工程系統和生態系統,在對河道進行治理時,除了保證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同時也是塑造城市品味的基礎,在構景體系中加入水土保持建設。
4.2 發展林地建設
進行林地建設不僅可以起到保護水土的作用,還可以增加收入。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林地建設的時候,不能對自然林造成破壞,而應設法在荒坡上進行種植。要選擇適地性良好,經濟價值高的植物進行荒坡綠化。
4.3 對生命的氣息進行恢復
在自然環境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河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今天,由于人們不重視環境保護,河流被嚴重污染,破壞了河流的生態平衡,河流中的生物逐漸死亡,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出現了河流淤積、河床干枯、濕地消失等情況,而進行水土保持不僅可以恢復河流的平衡,而且可以保持河流兩岸有較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一個宜居環境。
4.4 修復生態環境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要對自然生態規律進行全面的考慮,保持河道的穩定性,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保護,對動植物群種進行恢復,建設相應的濕地保護區和自然環境保護區[1]。在對水利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強調生態自然的修復,不隨意進行裁彎取直。除了恢復自然環境外,還采取景觀生態浮床種植水生生物、河道水質進行保護、進行生物柵的安裝等措施,在河流兩岸建設魚巢,通過喂養魚苗來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降解,提高水體的凈化能力。為了對藻類的生長進行抑制,安裝受藻設備。為了提高水體的含氧量,對河流水質進行改善,在河流中安裝曝氣機。
4.5 對水土保持體系進行綜合治理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時,要做好綜合治理。除了要做好河槽的治理,還要做好農田灌溉、上下游水庫的治理。因此,要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保持水土。
由于水土流失主要是因為河流兩側植被受破壞,為此,在治理時,首先要在河流水土流失的地方進行植樹造林。再加上植物的葉子可以有效降低雨水對土壤造成的沖刷力,并且可以降低地表徑流的流動速度,這都可以降低水流對土壤的沖刷和侵蝕。此外,在河流、溝渠、道路的堤坡種植植物,可以降低雨水對河堤造成的破壞,對土壤進行固結的基礎上,營造出一個景觀河道的形象。其次,對河道輻射區域的耕作技術進行改善,不僅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和覆蓋率,而且使得農作物的產量增加。另外,對農作物的結構進行調整也可以達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河岸兩側種植植物時,要對已有植被進行保護。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達到改善水土流失的目的,為河流兩岸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舒適休閑環境。
5 結語
總而言之,水土保持作為水資源保護的基礎,如果脫離水土保持,水資源的治理和保護就無從談起。對于河道來說,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礎上的工程建設才能穩定、持續。在對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分析水土保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全面考慮,建立科學的保護方案,提高水土保持的宣傳教育工作,建立生態保護制度,進而建立一個以水土保持為支撐的生態工程。
參考文獻
[1]王潤寧,梁海東.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淺議[J].地下水,2011,33\\(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