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2023-03-26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北方的五大秧歌比較研究
【第一章】我國北方冀東秧歌的特點分析緒論
【第二章】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三章】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四章】我國北方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第五章】冀東秧歌與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較研究
【結語/參考文獻】冀東秧歌具體特征探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2.1 冀東秧歌概述

2.1.1 名稱本義河北冀東秧歌(簡稱“冀東秧歌”)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鑒于目前各種媒體對“冀東秧歌”的稱謂比較雜亂隨意,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首先規范一下他的名稱,為他“正名”.民舞專家之所以管他叫“冀東秧歌”,顧名思義,主要是出于對流行區域的考慮。這也是我們歷來命名藝術品種(舞種、劇種、樂種、曲種)的重要著眼點。

譬如:“晉北秧歌”“遼南秧歌”“江南絲竹”等等。有人管他叫“河北秧歌”,這就擴大了他的范圍外沿,因為他只是河北四大秧歌(武安落子、井陘拉花、順平地平蹺、冀東秧歌)其中之一。還有人叫他“昌黎秧歌”,這也不盡然,盡管昌黎相當一段時間是冀東的經濟文化中心,好大秧歌名藝人也出自昌黎,但這樣叫法就大大地縮小了他的流行范圍。此外尚有“京東秧歌”“唐山秧歌”“秦皇島秧歌”等等,都很不準確。

確切的冀東地域范圍,包括現今唐山、秦皇島的全部,廊坊、北京、天津的一部,尚有承德的小部。治所大部分時間在唐山市,還有一段時間在北京的通縣。由此可見冀東秧歌涉獵的地域范圍之廣大。

2.1.2 歷史傳承關于冀東秧歌的歷史,比較集中的說法是興于元代。據史籍明文記載,元朝初年,大將軍那顏倴盞在冀東沿海一帶興修水利、墾荒造田,迎來了這一帶的人丁興旺和經濟文化繁榮,民間藝術秧歌也應運而生。有一明顯的佐證:冀東秧歌“丑”角所戴的“纓子帽”,就是典型的蒙古族服飾。

晚清昌黎人王作云首創“秧歌演戲”之后,以聶國和、宋陰村等為代表的第二代秧歌藝人創造了“出子秧歌”; 民國年間以周國寶、周國珍兄弟、盧鳳春、張遷等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藝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周派、張派、盧派的表演風格各具特色,在冀東的老百姓中家喻戶曉。

冀東秧歌的行當主要分為“妞”、“丑”、“公子”、“老?”等,不同行當的表演各具特色?!版ぁ钡谋硌菸撵o嬌媚;“丑”的表演幽默調侃;“公子”的表演風流雅致;“老?”的表演刁蠻詼諧。秧歌隊中的人物扮相分別是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藥等,還有《鐵弓緣》《斷橋》《錯中錯》等戲劇人物。以上角色根據需要還要手持相應的道具,包括手絹、團扇、傘、鼓、棒槌、煙袋、皮鞭、褡褳等。

典型的秧歌小戲有“摸桿”“頂燈”“趕腳”等。50 年代初期,享譽全國的優秀民間舞蹈《跑驢》,就是在傳統“秧歌出子”《傻柱子接媳婦》《趕腳》的基礎上加工改編而成的,《跑驢》還在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得銀獎。那個憨態可掬的新社會的農民形象至今讓人記憶猶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冀東秧歌榜上有名。

2.1.3 表演形式冀東秧歌常見的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為高蹺秧歌;一為地秧歌。高蹺秧歌是演員腳底下綁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謂之“踩高蹺”.地秧歌是不上蹺的純秧歌表演,其舞蹈動作與高蹺秧歌大略一致。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地秧歌。冀東秧歌在演出方式上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排街秧歌是無固定內容情節的 “平秧歌”,場子秧歌以“秧歌出子”(秧歌小戲)為主,有固定的人物與戲劇情節。著名的秧歌出子有《撲蝴蝶》、《鋸缸》、《王二小趕腳》、《傻柱子接媳婦》、《跑驢》等。

冀東秧歌產生之初,各行當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結構、服飾上受蒙古族文化影響。地秧歌有它一套獨特的角色結構和表演形式。角色共計十余人,除文扇、武扇、漁翁、樵夫外,其余均為雙上(頭陀、小二哥均為二人,鑼鼓均為四人)。整個演出分“堆山子”、“走場”、“別籬笆”、“逗場”和“演唱”五部分。

地秧歌是一種體現農民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農業社會、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農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冀東秧歌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鮮明的個性。他與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有密切聯系,表現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呈現出角色化、行當化的藝術特征,能深刻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豐富細膩地表達動作意圖。

2.2 冀東秧歌的道具運用

冀東秧歌無論是“過街”還是“打場”,每個行當的演員都自始至終手持一兩種道具。妞、丑和公子都拿扇子和手絹,文?拿煙斗與團扇;武?拿棒槌?,F分述如下:

扇子、手絹--這兩件道具原本是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具,秧歌藝人將其引用到秧歌表演上,通過造型的美化,運用的夸張,大大的超出了它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疇。

譬如:在表現青年男女的愛情時,借助這些道具表演“偷看”“遮羞”“調情”“逗趣”等細節,使人感到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秧歌藝人用它們來塑造人物形象,刻劃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情感,起到了任何道具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扇子的拿法(用法)多種多樣,有卡扇、捏扇、克扇、握扇、扣扇,等;、手絹的拿法(用法)有夾手絹、抓手絹、轉手絹、蒙手絹等。

煙袋、團扇--煙袋和團扇是文?使用的道具,在冀東秧歌中獨具一格。這兩件道具也同樣取材于日常生活。早年的冀東一帶,上了年紀的婦女都用長桿煙袋吸煙,夏日也習慣于手執繡花團扇在樹蔭下乘涼。以煙袋和團扇為道具構成的各種造型,生動的表現了年長婦女的熱情、喜悅、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別是一代代秧歌藝人創造的煙袋旋轉與團扇滾動的技巧,更是秧歌表演中的絕活。扇子的拿法與用法極其豐富,有滿把握扇、食指點扇、虎口夾扇反向握扇等,煙袋的拿法包括滿把握、虎口夾、虎口貼壁等。

棒槌--棒槌在其他民間舞蹈中比較少見,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婦女們洗衣捶布的工具--現如今幾乎絕跡。冀東秧歌中的武?(兇狠嚴厲的老太婆),借助棒槌塑造粗獷、豪放、潑辣、威嚴的年長婦女的形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有經驗的秧歌藝人將武?演繹得人物性格鮮明、舞蹈語匯生動,令觀眾反響強烈。棒槌的拿法主要有滿握棒、反握棒、四指夾棒等。

總之,冀東秧歌中各種道具的使用,對于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舞蹈創意的總原則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雖然一招一式都是由日常生活中提煉而來,但又不拘泥于日常生活,使之處處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讓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

2.3 冀東秧歌的基本動作與風格特點

不同的秧歌品類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而不同的風格特點主要體現在基本動作上,冀東秧歌當然也不例外。以語言文字論述秧歌的基本動作,有著一定的困難,遠不如視覺更為直觀。為了盡量做到論述明晰,以下擬分行當介紹:

1、妞--在冀東秧歌中屬于閨門少女或美貌少婦一類的人物,是秧歌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妞頭戴華麗的首飾,穿紅戴綠,以扇子和手絹為主要道具。其表演的風格特點是:“步要輕,胯要扭,腰肢如同風擺柳;頭微晃,肩輕柔,體態妖嬈半含羞”.妞的基本動作大致細分為:

(1)扇花--所謂扇花意即扇子的表演花樣。主要有抖扇、端扇、壓扇、顛扇、懷扇、扣扇、掌扇、搭扇、貼扇、推扇、閃扇、撲扇,還有五花扇 、遮陽扇、含羞扇、八字扇、貼胸扇、肩扛扇、頂晃扇、風云扇、簸箕扇等。以上豐富多彩的扇花主要是由手腕的靈活控制來完成的,當然也要輔以身體其他各部位的協調配合。

(2)巾花--也就是手絹的表演花樣。主要有里繞巾、外繞巾、后背巾、繞擺巾、前后擺巾、 字巾等。

(3)步法--步法所表現的是舞蹈的“蹈”字,因為舞蹈是手舞足蹈的藝術嗎。步法包括碎步、云步、疊步、錯步,還有風流步、小跳步、別腿步、后踢步、十字步、吸擰步、自然步等等。

(4)身法--主要是上部身體的動作。包括上步翻身、晃扇翻身、五花翻身、換位翻身、倒扣翻身、雙進門兒翻身、踏步原地翻身等等。

(5)肩技--泛指肩部的所有技巧。包括前后錯肩、前后繞肩、碎抖肩、單聳肩、雙聳肩、繞聳肩等等。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在冀東秧歌中,肩的表演技巧各行當大體是一致的,只是大與小、放與收略有區別。

2、丑--在冀東秧歌中屬于滑稽角色,又細分為文丑與武丑。道具均使用扇子和手絹。文丑、武丑的臉譜、著裝與傳統戲劇的丑行相似,如果有秧歌小戲,則按照劇中的人物著裝扮戲。一般講,武丑的表演動作要比文丑更為開闊豪放些。丑行表演的風格特點是“肩要活,腿要彎,挺胸收腹胯要端;步伐輕,亮相緩,情趣幽默要自然”.

丑的基本動作大致細分為:

(1)扇花--有很多扇花與妞通用,與妞不同的尚有:轉扇、抽扇、繞扇、拉扇、片扇,雙分扇、纏頭扇、折點扇、抱月扇、插腰扇、鉆天扇、鴛鴦扇等。

(2)步法--俏步、攆步、探步、雙屈步、蹲襠步、跳臺步、急行步、提胯步、浪蕩步等等。

(3)身法--主要有別步翻身、落叉翻身、五花翻身、換位翻身、晃肩翻身、倒扣半轉身、別步跳轉身、爬墻頭等等。

“丑”的表演難度最大,肩、胯、膝都要有相當的功力。

3、文?--在冀東秧歌中屬于靈巧、詼諧的老婆婆一類的人物。身穿舊式大襟襖,肥腿褲?;瘖y臉譜形同戲劇中的丑婆子(彩旦)。時而在妞與公子之間挑逗撮合,時而在他們之間限制離間,專門以保媒拉纖為樂事。其表演的風格特點是:“扇子活,煙袋轉,膀子錯落抖雙肩;眼傳神,步伐緩,神態自若腳不亂”.文?的基本動作主要包括:

(1)扇花--與妞、丑不同的扇花有:掏扇、肩扛扇、扣點扇、雙圈扇、小展翅扇、片拉扇等。

(2)煙袋花--也就是煙袋的表演花樣。主要有轉圈煙袋花、下砸煙袋花、單聳肩煙袋花、大擺臂煙袋花等。

(3)步法--主要有基本步、別腿點地步、點地單云步、并腿碎步、點地四步、橫挪步、后退步等。

(4)身法--主要有鷂子翻身、胯腿半轉身、別腿半轉身、別腿點地轉身等。

4、武?--在冀東秧歌中屬于潑辣、健壯的老婆婆一類的人物,專門以阻撓干涉青年男女的愛情為能事。動作幅度比文?的要大,總是以棒槌作為道具。其表演的風格特點是:“全身擺動腰眼兒活,動作開闊棒利落,恨起來咬牙切齒,樂起來前仰后合”.

武?的基本動作主要有:

(1)棒槌花--也就是棒槌的表演花樣。主要有平花、立棒花、大展臂棒花、小展臂棒花、大雙擺棒花、小繞扣棒花、雙螺旋棒花、擊響四棒花等。除了上述棒槌花外,棒槌造型也有很多花樣,主要有雙頂肩棒、雙肩扛棒、肩前雙橫棒、肩前雙立棒、頂胯棒、攔截棒、腋下雙夾棒、插腰棒、后背棒、反握橫背棒、騰空旋轉棒等等。棒槌的拿法有四指卡棒法和滿握棒法。

(2)步法--大四步、垛子步、圓場步、碾步、腳掌碎步、別腿步、點地單云步等。還有基本步(同?)、別腿碎步(同妞)。

(3)身法--主要有別步翻身、跺步半轉身、跺步翻身、踏步轉身、別腿轉身、胯腿挪轉身、胯腿半轉身、別腿點地轉身等。

5、公子--冀東秧歌中的公子形如古典戲曲的小生,頭戴公子巾,身著公子袍,一副清秀文雅的俊書生模樣。右手持彩扇表演各種花樣,左手握袍襟揮灑于胸前。其表演的風格特點是:“體態輕盈,風流瀟灑,脈脈含情,舞姿挺拔”.

公子的基本動作大致細分為:

(1)扇子花--主要有肩上抖扇、肩上扛扇、下帖扇、抱月扇、下掃扇、偷看扇、平抖扇、后背扇、橫開扇、豎開扇、轉扇、搧扇等。

(2)步法--主要有小碎步、腳掌碎步、別腿步、別腿碎步、墊步、圓場步。

(3)身法--大體有抖扇翻身、跨腿轉身、背扇轉身。

由于公子表演中總要一手提襟,所以使舞蹈動作受到一定的局限。比其他行當相對簡單,亦多有雷同之處。

2.4 冀東秧歌的動作組合

無論是民間舞蹈還是專業舞蹈,其基本動作的一招一式,只有運用到具體的舞蹈組合中才會有實際的表演與觀賞意義。這就如同個體的文字,如果不參與到具體的語言表述之中,是很難琢磨它的實際意義的。我本人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曾經就冀東秧歌的動作組合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下分行當介紹如下:“妞”的組合--“妞”是冀東秧歌中的首要行當,“妞”的動作組合在冀東秧歌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扇花、絹花、步法、身法是該組合的基礎藝術元素。

大場“跑套子”和秧歌劇目是該組合宏觀構思的主要依據。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著名冀東秧歌藝人周國珍、周家福(以扮演“妞”而著稱)曾經到國內各大文藝團體教授冀東秧歌,我的這個組合就是在整理、歸納、研究二位老藝人藝術遺產的基礎上形成的。

以下是我創意的“妞”的動作組合的部分思路--[1]一拍一步的風流步,左手持手絹自然擺動,右手折扇劃 字,[2]左腿后撤成小踏步,左手叉腰,右手將扇打開平端,[3]腳的動作不變,右手變簸箕扇,身體左右擺動,一拍一下,[4]雙腳不動,雙手將扇拉回至右斜上方,身體向右傾斜,做遮面扇,[5]做后退步,雙手反復“推扇”接“肩扛扇”[6]右腿在前別腿蹲,“抱月扇”不動--組合結束。

該組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表現了閨門少女或農家少婦在大好春光里賞景攬勝的欣喜之情。融匯了嫵媚、向往、俊俏、羞怯多種情態,整個組合貫穿了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系戀情愫。

“丑”的組合--冀東秧歌中丑行的動作以及扇花、絹花的表演是最精彩的。他給人以靈巧、活潑、風趣、詼諧的深刻印象。我研究的這個組合把老藝人周國寶、倫寶善的藝術精華融為一體,還部分吸納了其他漢族舞蹈的有益成分,力求使之舞臺化、規范化。

以下是我創意的“丑”的動作組合的部分思路--[1]右手將扇折起,向前走前踢步,每拍一步,[2]左腳在前點地,將扇子打開置于胸前,“平端扇”亮相,[3]向前走“前踢步”,而后,第一拍做“撲扇”第二拍做“分扇”,[3]“蹲步”,左右克扇各一次,[4]“鴛鴦扇”,別腿碎步腿,逗扇,亮相,[5]雙屈步,向前走八步,向做向右做逗扇四次,[6]踏步不動,做小五花扇,接“肩扛扇”[7]蹲襠步上,同時連續做下帖扇,反復做后背扇、走提胯步, [8]做扒墻頭,左腳單跳后退,[9]“小五花扇”接“套頭扇”,做“平端扇”亮相--組合結束。

以上組合雖然不一定要求技能很高,但卻可以作為學習研究丑行表演的入門鑰匙。

“文?”的組合--這個組合包含了其他行當所沒有的團扇花與眼袋花,在冀東秧歌中別具一格。民間秧歌藝術家秦煥老先生表演的文?頗具代表性,他在傳統秧歌的基礎上又發展了煙袋的旋轉,團扇的滾動,花樣繁多,線條流暢,把農家老婆婆文靜而又幽默的性格演繹得惟妙惟肖。

筆者通過學習探究的表演藝術,創意了這套“文?”的動作組合,現將該組合的部分思路介紹如下--[1]基本步,一步一拍,左手轉煙袋,右手轉團扇,[2]別腿點地,同時雙手做“插腰扇”,[3]后退步,手的動作不變,[4]基本步,向 1 位行進,“右手虎口點扇”,左手“虎口夾煙袋”,雙手前后擺,[5]向左別腿點地轉,轉 360 度,[6]別腿碎步,向 1 位行進,手做“雙圈扇”,[7]橫挪步,向 7 位行進,一步一拍,左手轉煙袋,右手轉團扇,同時雙手做左右扭擺,[8]雙腳做點地四步,雙手胸前轉花,接著做“雙背扇”動作,[9]“鷂子翻身”,雙背扇,而后舞姿不變,雙聳肩,[10]胯腿半轉身,成雙“肩扛扇”,亮相--組合結束。

以上組合是掌握秦派文?秧歌藝術很好的入門課程?!拔?”的組合--主要是冀東秧歌中的各種棒槌花和多種步法、身段的組合。

他綜合了傳統秧歌中的“丑婆子”和秧歌小戲中“惡老婆”的舞蹈語匯,表演順序由淺入深、自易而難地展開,準確地塑造了體態強健、性格豪爽,時而體貼,、時而刁蠻,善良與丑惡參半的老太婆形象。以下是我創意的“妞”的動作組合的部分思路--[1]

首先做平花、立棒花,而后向前走“大四部”,作大展臂棒花,雙手山膀位,[2]大展臂棒花,雙手由提襟位開始,手臂向前時與肩平,一邊將雙臂上升至頭頂上方,然后下降回到原位,[5]原地小垛子步,雙棒變“反握貼肘棒”,[6] 大垛子步前進,雙手做大晃“八字棒”,[7]上左腳成別腿半蹲,做右下砸棒,上右腳成別腿半蹲,做左下砸棒,接“頂胯棒”,亮相--組合結束。因為“公子”的舞蹈動作在冀東秧歌諸行當中特色不夠明顯,故本文將“公子”的組合略去不贅。

2.5 冀東秧歌“跑大場”的隊形格局

民間秧歌藝人管“跑大場”也叫“跑套子”,由此可見大場秧歌總是遵循一定的套路的?!芭芴鬃印睙o論是隊形排列還是路線走向都非??季?,是歷代秧歌藝人藝術實踐的總結升華。僅從以下的隊形名稱就可以領略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如:“一字長蛇”、“二龍出水”、“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畜興旺”、“七巧”、“八寶”、“九蓮燈”、“十全十美”……從一到十順次排序,大都來自吉祥的成語,也有的出自耳熟能詳的詞組、詞列。還有四面斗、八面風、龍擺尾、里六門、外六門、大穿花、馬蜂窩、跑旋風、大輾轉、編花寨、過街龍、大篩子眼、剪子股、轉葫蘆、金鑾殿、雙擺隊、雙八寶等陣容,每每都富有生活氣息,形象逼真。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