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北方的五大秧歌比較研究
【第一章】我國北方冀東秧歌的特點分析緒論
【第二章】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三章】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四章】我國北方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第五章】冀東秧歌與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較研究
【結語/參考文獻】冀東秧歌具體特征探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引言
秧歌又稱作“扭秧歌”、“鬧秧歌”、“鬧社火”,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民間對“秧歌”一詞的稱謂,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稱謂將高蹺、旱船、竹馬、花鼓等歌舞形式均統稱為“秧歌”;狹義的稱謂將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我們近年來所稱的“秧歌”主要是指“地秧歌”.這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毋庸置疑,在藝術分類中,秧歌理所當然地劃歸在舞蹈門類。但需要特別提及的是,秧歌又是集歌、舞、樂、美術、戲劇、文學多位一體的綜合藝術。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在秧歌的發展歷史上,秧歌曾存在“只舞不歌”,“只歌不舞”和“載歌載舞”三種不同的形式。
秧歌作為中國民間舞蹈的特殊門類,不僅具有表演性和觀賞性,同時兼有自娛自樂和強體健身的雙重功能。故此,秧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
“鑼鼓一響,渾身發癢”是對秧歌迷心態的真實寫照。
秧歌的表演形式分小場秧歌、大場秧歌、過街秧歌三種。小場子秧歌的表演人數最少一人,最多五人左右,大多有較簡單的故事情節。大場秧歌的表演人數一般在十六至六十人之間,主要表現隊形的不同變化,常用隊形有“滿天星”、“八卦陣”、“單雙圓場”等近七十余種。如在夜間各執彩燈表演,則可組成各種美麗的圖案。過街秧歌的活動人數比較多,表演不分日夜,多在街巷類的場地進行。
1942 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后,陜甘寧邊區出現了蓬勃的群眾性的“新秧歌運動”,創造出具有革命內容形式、樸實健康的新秧歌,被當地的老百姓稱為“勝利秧歌”、“翻身秧歌”.秧歌被賦予了新的精神風貌和時代內容,并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而傳遍中國。
秧歌的樂隊一般由民間打擊樂器與吹管樂器共同組成,打擊樂器包括大鼓、堂鼓、大镲小镲、大鑼、小鑼等,吹管樂器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俗稱大桿嗩吶,他的質地、構造與專業民族樂團的嗩吶有所不同,其音色高亢嘹亮、熱情奔放、華麗雍容,特別適宜室外演奏。嗩吶一響,花扇一扭,樂中有舞、舞中有樂,百十人大型秧歌隊,有兩只嗩吶伴奏足矣。
1.2 秧歌的起源與傳承
秧歌作為我國民間舞蹈的一種重要體裁,多年來一直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關注,對秧歌的研究也是多視角全方位的,包括藝術學、舞蹈學、音樂學、戲劇學、歷史學、哲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那么“秧歌”一詞的本義如何解釋?秧歌的歷史源頭到底在哪里?卻一直困擾著人們的研究思緒,模糊著人們的視野。既然本文是研究秧歌的專論,所以有必要就此問題做一理論梳理。關于“秧歌”一詞,從字面上看就五花八門,有好多種寫法。如:“秧歌”、“陽歌”、“姎哥”、“央哥”、 “禓歌”、“揚高”、“羊高”、“迎閣”、“英歌”、“鶯歌”、“因歌”等等。根據上述不同寫法與說法,當然也就有不同的解釋。譬如“秧歌”之說,是指南方種植水稻的插秧歌舞;“陽歌”之說,解釋成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而“揚高”之說,源自新疆庫車語的“羊高”,原意為秧歌的領隊或領舞,與漢語的“秧歌頭”或“”秧歌角兒“同義;所謂”禓歌“之說,是古代巫師驅除”禓鬼“的祭祀舞蹈;還有學者認為”鴦哥“乃是新疆維語對少女的稱謂,故此,秧歌的本義應是”少女之歌“……以上說法兒各抒己見,有的還頗具創意。其實,謎底的關鍵是--這個在陜北鄉間念作”yáng“的”秧“字,到底是哪個字?一旦找到本字,謎底也就迎刃而解了。
秧歌歷史悠久,確切的產生年代至今眾說紛紜。筆者先從秧歌的源頭說起。
文化人類學家有一個基本共識:人類文化來源于早期的巫文化。作為整個文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民間舞蹈--秧歌也絕不會不例外。很多學者認為,古代的”儺儀“應該是秧歌的源頭。儺,是古時驅除疫鬼的一種儀式,甲骨文里就記有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我國早期古籍中也有方相氏率領百十人進行儺事活動,挨門挨戶驅除疫鬼的記載?!吨芏Y·春官》記:”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yú)。
“雩”是求雨之祭,是大巫率小巫們舉行舞蹈方式的祭天儀式。據此,有人說方相氏索室驅疫是儺儀之始;從民俗學的角度考證,這種從遠古繼承下來的這種對天的禮數,至今在一些地區的秧歌儀式中仍有體現,那么,是否可以認為這就是秧歌的源頭呢?.
但源頭畢竟是源頭,并不等于已經形成了源流。當然,也就不是真正意義的“秧歌”.筆者經多方查閱古籍史料,得出一個比較穩妥的結論:“秧歌源于宋、元,成于明,盛于清”.這個結論應該是翔實可信的?!霸从谒?、元”的主要依據是:清朝學者吳錫麒在其《新年雜詠抄》一書中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據上所述,宋朝流行的民間舞蹈《村田樂》是秧歌的前身。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俺捎诿鳌钡闹饕罁牵宏P于山東海陽大秧歌的歷史,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有這樣一段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 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據此,海陽秧歌可追溯到六百年前的明初?!笆⒂谇濉钡闹饕罁牵呵∪迥旰j柫鴺淝f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前清的秧歌不但具有戲劇化規模,而且在藝術上還頗具開放性,竟然融進了四川的民歌音調。
1.3 我國北方秧歌的地域分布
我國北方秧歌因其流傳地區不同,又分為多個支系。為示區別,人們常把地域、省份冠于其前,如:“東北秧歌”“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等;為了明確流行的具體區域,人們往往還有更詳細的稱謂,如:“陜北綏德秧歌”“山東膠州秧歌”“遼寧撫順秧歌”等等;為了強調其表演的形式特征,人們有時還習慣這樣稱謂,如“鼓子秧歌”
“踢踏秧歌” “高蹺秧歌”“??秧歌”等等。以下將我國北方秧歌的分布狀況,由北向南,自東而西,按照不同省份名列如下(注:這里所說的北方,與地理概念略有不同):
黑龍江省韃子秧歌(牡丹江市、哈爾濱市)
寧安秧歌(寧安市)
東北傳統大秧歌(大慶市)
抬桿舞(克山縣)
老?舞(雞西市)
花棍舞(慶安縣、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
吉林省4烏拉滿族秧歌(吉林市)
雙遼太平鼓(雙遼市)
郭爾羅斯秧歌(前郭縣)
吉林漢族大秧歌(吉林市)
東北高蹺“雙面人”(輝南縣)
遼寧省海城高蹺秧歌(海城市)
滿族地秧歌(撫順市)
遼西高蹺秧歌(錦州市太和區)
上口子高蹺秧歌(大洼縣)
蓋州高蹺秧歌(蓋州市)
朝陽民間秧歌(朝陽縣)
本溪全堡寸蹺秧歌(本溪滿族自治縣)
丹東上打家什高蹺(丹東市)
遼陽地會(遼陽市)
興城滿族秧歌(興城市)
復州高蹺秧歌(瓦房店市)
本溪縣太平秧歌(本溪滿族自治縣)
營口津式高蹺(營口市)
鐵嶺傘燈秧歌(鐵嶺市)
凌源高蹺秧歌(凌源市)
錫伯族燈官秧歌(沈陽市沈北新區)
哨口高蹺(朝陽市雙塔區)
內蒙古自治區抬閣(寧城三座店抬閣背閣)(寧城縣)
高蹺(土默特慢板高蹺)(呼和浩特市)
秧歌(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清水河縣)
河北省昌黎地秧歌(秦皇島昌黎縣)
井陘拉花(石家莊井陘縣)
滄州落子(滄州南皮縣)
易縣擺字龍燈(保定易縣)
隆堯招子鼓(邢臺隆堯縣)
抬花杠(石家莊欒城縣)
簍子燈(唐山豐南區)
青龍猴打棒(秦皇島青龍滿族)
葛漁城重閣會(廊坊安次區)
晉州官傘(石家莊晉州市)
贊皇鐵龍燈(石家莊贊皇縣)
黃驊麒麟舞(滄州黃驊市)
豐寧蝴蝶舞(承德豐寧滿族)
撫寧太平鼓(秦皇島撫寧縣)
東儲雙龍會(廊坊安次區)
攆花(邯鄲臨漳縣)
冀東地秧歌(唐、秦、京、津一帶)
北京市延慶旱船(延慶縣)
密云蝴蝶會(密云縣)
海淀撲蝴蝶 (海淀區)
沙峪村竹馬(懷柔區渤海新鎮)
通州運河龍燈(通州區漷縣鎮)
西鐵營花鈸挎鼓(豐臺區西鐵營村)
永寧南關竹馬(延慶縣永寧鎮南關村)
六郎莊五虎棍(海淀區海淀鄉)
天津市掛甲寺慶音法鼓(河西區)
大沽龍燈(塘沽區)
漢沽飛镲(漢沽區)
海下文武高蹺(津南區)
蟲八蠟廟小車會(北辰區)
東于莊同樂花鼓(河北區)
高王院蓮花落(武清區)
寺各莊竹馬會(武清區)
西碼頭百忍京秧歌高蹺(紅橋區)
北塘豐登樂會高蹺(塘沽區)
陜西省十面鑼鼓(西安市臨潼區)
蛟龍轉鼓(咸陽市乾縣)
高蹺趕犟驢(寶雞市眉縣)
千陽八打棍(寶雞市千陽縣)
洪拳鼓(渭南市澄城縣)
老廟老鼓(渭南市富平縣)
華州背花鼓(渭南市華縣)
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縣)
洛川老秧歌(延安市洛川縣)
延川大秧歌(延安市延川縣)
黃陵老秧歌(延安市黃陵縣)
陜北秧歌(綏德)(榆林市綏德縣)
靖邊跑驢(榆林市靖邊縣)
橫山老腰鼓(榆林市橫山縣)
山西省獅舞(天塔獅舞)(臨汾市襄汾縣)
走獸高蹺(運城市稷山縣)
翼城花鼓(臨汾市翼城縣)
臨縣傘頭秧歌(呂梁市臨縣)
稷山高臺花鼓(運城市稷山縣)
踢鼓秧歌(朔州市)
平定武迓鼓(陽泉市平定縣)
壽陽愛社(晉中市壽陽縣)
汾陽地秧歌(呂梁市汾陽市)
朔州喜樂(朔州市)
背鐵棍(抬閣、撓閣)
太原市清徐縣晉中市祁縣運城市萬榮縣忻州市代縣)
原平鳳秧歌(忻州市原平市)
榆社霸王鞭(晉中市榆社縣)
武鄉頂燈(長治市武鄉縣)
山東省鼓子秧歌(商河縣、濟陽縣)
膠州秧歌(膠州市)
海陽大秧歌(海陽縣)
芯子(周村芯子、閣子里芯子、章丘芯子)(淄博市周村區、臨淄區、章丘市)
花鞭鼓舞(陳官短穗花鼓、花鞭鼓舞)(廣饒縣、商河縣)
魯南花鼓(棗莊市臺兒莊區)
獨桿蹺(新泰市)
抬花杠(武城縣)
繡球燈舞(齊河縣)
陰陽板(鄒城市)
棲霞八卦鼓舞(棲霞市)
踩寸子(淄博市臨淄區)
柳林花鼓(冠縣)
河南省蘇家作龍鳳燈(博愛縣)
高抬火轎(沁陽市)
齊天圣鼓(靈寶市)
回民秧歌(項城市)
大仵民間舞蹈(柘城縣)
跑帷子(湯陰縣)
花挑舞(固始縣)
艾莊銅器舞(許昌縣)
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洛陽市、鞏義市)
麒麟舞(蘭考縣、睢縣)
火綾子(商城杈傘舞)(商城縣)
雙人旱船舞(臨潁縣)
內鄉縣衙春節歲時節令“打春?!保▋揉l縣)
為了研究方便,現將我國北方秧歌的分布情況擇重點繪圖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