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確保水質安全是一項政治任務。
2007 年以來,南陽市緊抓機遇,強力推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完成一期項目投資 4.8 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127 平方公里;二期項目計劃投資 1.7 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416 平方公里,目前已治理 120 平方公里。丹江口庫區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確保了庫區生態環境長期安全穩定,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暗ぶ巍币黄谒m椖勘凰吭u為“優良工程”,受到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等六部委綜合考評組的高度評價。主要做法是:
1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南陽始終堅持水源保護治理目標,按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編制 28 個項目區可研報告和 145 條小流域設計方案。在地質條件好的區域發展經濟林果,增加群眾收入;在淺山丘陵區發展茶葉、金銀花、花椒等喬灌植物,保水保土;在深山、遠山區采取人工輔助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辦法,恢復和保護生態。堅持工程、生物措施并重,培育生態產業;西峽縣建成 10 萬畝獼猴桃基地;內鄉縣建成 7 萬畝油桃、櫻桃基地,年產值 1.25 億元,當地人均增收 2000 元以上,產品暢銷國內外,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支柱產業。
2 創新機制,多業并舉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群眾參與”的思路,將農綜開發、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等涉水資金與水保資金捆綁使用,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投資,多元投入搞水保。近幾年,南陽市水保項目帶動 50 多家大戶投資近 10 億元。內鄉縣浩林公司投資 1 億多元建成 5 萬畝薄殼核桃基地,經濟、生態效益顯著,受到省領導的高度評價。淅川縣先后引進北京信通、福森藥業等 8 家公司投資 5 億多元承包荒山,開發生態旅游等產業,該縣已培育形成 6.8 萬畝湖桑、5.6 萬畝柑桔、20 萬畝山雜果、5 萬畝中藥材等生態產業基地,實現了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群眾要致富的和諧統一。
3 創建精品,打造品牌
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經濟與生態、保護與開發、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建成了淅川縣磨溝、小草峪,西峽縣黑虎廟、木寨河,內鄉縣寺河、官路溝小流域等精品工程,受到群眾歡迎。磨溝小流域按照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建成集水保治理與親水休閑于一體的高標準水保工程,為“丹治”工程樹立了典范。龍潭溝小流域從高泉引水,采用飲水、蓄水結合的“長藤結瓜”系統進行綜合水系配套,既解決了吃水問題,又解決了灌溉問題,充分發揮了水利水保工程效益。
4 嚴格執法,確保效益
一是大力開展水保法規宣傳,提高全民保護水源區生態環境的法律意識,營造良好氛圍。二是強化監管,加強執法,防止破壞水保工程的事件發生。三是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嚴把審批關。
加大水源區開發建設項目監管力度,審批前組織技術人員現場查勘,確保項目可行、水保措施合理,禁批、限批的堅決不批。僅2013 年,全市審批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 76 份,執法檢查 130次,檢查項目 55 個,查處違法案件 13 起,下發整改通知書 53 份。
2010 年來,南陽市在建好“丹治”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時,不斷加大中心城區河道治理力度,城市水保取得一定成效。投資1.2 億元建成南陽城區白河零級橡膠壩,形成 5 級橡膠壩相連的28 公里城市濕地;投資 5.8 億元完成邕河治理工程,河道兩側建成園林綠化帶,局部放大成 7 個公園,綠化面積 650 公頃,使邕河成為充滿人文景觀的城市濱水綠色長廊;2013 年又投資 2.8 億元建成向城區 6 條內河補水的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當前保護“母親河”行動和其他內河治理加快推進,已完成白河南陽城區段確權劃界 20.76 公里,非法采砂全面遏制,投資 25 億元的溫涼河治理工程和白河排污口截污工程正在抓緊實施,南水北調干線生態廊道、白河生態防護林帶建設要求河渠兩側綠化各 100 米,與貫通白河濕地公園的 15.6 公里城市綠道工程將于“五一”前完成。2013 年以來,南陽集中力量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申報國家級水生態文明試點市和邕河治理工程申報國家級生態文明工程正抓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