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及其環境現狀
根據我國有關的調查報告分析,國內有一半的人口都聚集在中國的沿海地區。中國有55%以上的國民經濟生產值是來自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從80年代以來就保持在10%以上,有時候甚至達到22%.沿海地區是中國國民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更是我國經濟、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水量的需求增加,沿海地區的供水矛盾也就突顯出來。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的水資源缺少科學性的管理策略,地下水的開采也存在嚴重超標的問題,水資源的污染問題越發嚴峻,區域性地面沉降的危害在加劇,逐漸擴大的海水入侵規模已經讓我國水資源的利用進入惡性的循環中.由于我國在地面沉降上出現問題,國家每年都會在防汛、防洪、港口淤積、農業生產這些方面損失數百億的人民幣。沿海地區的地理條件十分復雜和脆弱,導致我國沿海地區的自然災禍連續不斷??沙掷m發展戰略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心話題,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要實現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目前沿海地區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實現地區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環境的良好循環。
2 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及其環境的問題
2.1 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
聯合國早已將中國列入12個貧水國中的一個。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330個城市出現缺水的問題,而由于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工業而言已經達到了2300多億人民幣?,F在我國缺水的主要地區是在北京、唐山、天津、秦皇島及遼河中下游、黃河中下游、沿海城市及我國的經濟特區等,其中城市缺水最為嚴重的是在沿海地區。沿海的14個開放城市日均缺水量達到了4×106m3/d.由于大連城市供水出現短缺,全市60多個大型的投資項目無法正常運行,而旅順區從80年代開始,城市中10萬居民的供水時段僅有2~4h.現在沿海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嚴重阻礙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2.2 水資源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
目前,我國內陸河流和七大水系約50%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的污染十分嚴重,松遼區域、杭嘉湖、蘇錫長等地區的城市水質基本上都為V類或者不如V類。遼河和海河、山東沿海等流域的水資源受到嚴重的污染已經不符合我國農灌的標準。
環境的污染使得我國每年在經濟上的損失達到883億人民幣,而水資源的污染造成的損失就占據了接近一半。農作物的減產、工業效益的下降、蔬菜和糧食中重金屬的含量日益增高、人民各種疾病的爆發率不斷上升等問題都是由于水資源污染造成的。
2.3 海水的大規模入侵
我國西南的北海市與東北的大連市均存在著不同程度海水大規模入侵的現象?,F在,山東半島海水入侵的總面積達到了643km2,造成每年的糧食減產2×108~3×108,每年的工業損失直達3億~4億人民幣。眾多群眾缺少飲用水,還有少部分地區的人民得使用咸水或者是劣質水,這些問題水的飲用使得地方病極速增加。而現在海水正以每年幾十甚至幾百的速率向大陸的水層進發。
2.4 區域性的地面沉降現象
據有關的報道說,從東北的哈爾濱到南方的??诙汲霈F了地面沉降的現象。迄今為止,已有50多個城市出現了區域性的地面沉降現象,其中8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區,上海、臺北、天津、寧波這些地方的情況較為嚴重。而東南沿海和杭嘉湖等地區正大面積的開始地面沉降。由于地面沉降現象的出現,城市中的重力排污開始失效,城市的防汛、防洪功能在減弱,城市的維修以及建設的費用在急劇增加,鐵路出現斷裂、建筑開裂,這些都嚴重地威脅著城市的安全。
洪澇災害的加重,農產品出現大量的減產,防洪、防汛的調節出現問題使得城市的規劃無法正確有效的進行。這些生態環境急劇改變,使得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效益逐漸開始下降,威脅到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的穩定。
3 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思路
建立合適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制、政策及運行機制,運用科學先進的管理理念,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合理的配置等這些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達到了資源、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好的、有機的結合,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1 建立水資源利用管理系統
根據不同地區水資源的分布特點、供水情況、環境和資源狀況以及其發展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這套體系主要由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環境信息、社會輿論宣傳等部分組成。還可以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再結合各個地區的具體特征,對水資源的供應、儲蓄、排污、監測、環境整治的生態資源的恢復等情況制定有關的管理制度和區域性的法規。
3.2 對水資源的利用進行規劃
根據每個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度、環境的容量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再結合氣候的變化、地質問題、環境問題對地區的水資源進行一個科學的、全面的評價,然后再根據這個評價制作出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完善、具體、細致的系統規劃.
3.3 對水資源經濟政策的管理體系進行完善
首先根據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規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策略,制作有利于環境可持續利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包含產業布局、規模、結構的產業政策體系。其次是對市場的管理體制進行制定,以期實現對水資源經濟化的管理,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市場管理體制,調控好水資源的供給關系,以確保社會能夠有足夠多的資金來進行水資源及其環境的恢復和保護。運用經濟的手段來調控水價、水資源的收費及其排污費。
3.4 創造節約型社會
我國農業需水量很大,但是農業的灌溉方法過于原始,導致大量的水資源浪費。而且工業的需水量也十分的巨大,其重復的利用率相當低。更重要的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浪費量龐大?,F在,節約用水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且還納入了地區國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程中。
首先要建立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將節水、省地作為中心,建立生態的、綠色的農業模式,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期有目的地加強灌溉用水量的控制,減少農業工程中的水資源滲漏,提升灌溉的利用效率??梢匀鎸嵤┫冗M的灌溉方法,科學的用水制度,逐漸實現我國農業的高產、持續、穩定的多元化、社會化產業化的農業。
其次是建立節約型的工業體系,對工業的產業結構進行有關的調整,逐步建立起高效、節能、省水、低消耗的產業系統,將產業結構和經濟市場、環境、資源等方面有機的結合,提高工業工程中的科技含量,實行生產的清潔化,最終實現工業的零排放。對節水技術進行改造,降低耗水量、提升工業中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
3.5 深入研究水資源的管理技術
對節水技術進行開發,合理調整耕種的結構、科學地優化種植結構、尋找適合農業的灌溉技術,實現循環利用的技術、對節水器材進行開發研究等,這些都可以從技術上對水資源的管理進行幫助。
4 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防護措施
4.1 對水環境污染的恢復及其防治
水環境污染的恢復及防治需要采用“末端治理”和“全過程控制”相互結合的對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角度到企業的污水處理,都要走全面建設的生態化道路。地區生態工程應該從生產的清潔、污水的凈化利用、污染源控制等設施構成,最大程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清除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質,把實現水環境功能的恢復和實現污水的資源化作為目標。生態工程系統有著四個不同的層次,其中包括: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防護、水資源污染的治理方法及污水的資源化、河流水環境功能和污水的調控及生物恢復多樣化.
4.2 對大規模海水入侵系統的控制
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海水入侵進行全方位的模擬,然后進行預測,為以后的海水入侵提供科學有效的憑據。實施海水入侵的控制,需要采用優化地下水的開采措施,對咸水和淡水實現綜合的利用,還可以運用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方法進行防治。對地下水的開采量一定要進行控制,不能超出該地區允許開采的范圍,通過模擬分析的方法,選擇最佳的地段,用已經經過處理的達標的污水進行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構建一道“水力墻”,避免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
4.3 實行地面沉降的系統性的防護與治理措施
地質環境系統與地下水資源系統、社會系統構成的一個系統化的集合就是人們所說的地面沉降。解決地面沉降現象的有效措施是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對水位進行穩定、對開采進行優化處理,實行人工回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規,構建地下水的采灌模型,對地下水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計劃和掌控,避免開采地段、含水層和時間的集中,確保地下水的水位穩定在這個地區所允許的范圍之內。系統化防護和治理地面沉降的指導思想是:減少土層釋水量、儲存能量補充資源、人工回灌地下水。
5 結語
中國是人均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日漸緊張的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已經嚴重造成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開發并可持續的利用中國沿海地區的水資源已經是當前的形勢。如何更好的對我國沿海地區的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實行可持續的利用已經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應玉飛,鄭銑鑫,吳梁.中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及生態環境持續利用戰略[J].環境科學進展,1999,07(03):131-137.
[2]黃健。節約用水是解決缺水的唯一對策[J].城鄉生態環境,1997,21(03):46-48.
[3]劉佳駿,董鎖成,李澤紅.中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02):258-269.
[4]蘇瑩瑩,劉國強.論華北地區地下水生態環境恢復[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3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