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縣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縣,全縣19個鄉鎮291個行政村,總面積3296km2,水土流失、沙化面積1300km2,年均水土流失量高達325萬t,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廣,危害較為嚴重,惡劣的自然環境從根本上制約了全縣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津周圍的生態環境。多年來,平泉縣為了改善、優化生產條件,構筑京津生態屏障,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進行了長期不懈努力。特別是自2000年起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按照“發展生態保產業,產業發展促生態”總體思路,堅持水土保持綜合防治,把水土保持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舉措,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治理與發展產業相結合,工程建設與監督管護相結合,走出一條“工程與產業互促,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發展之路,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成效。
1.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取得的主要成效
截至2013年,平泉縣累計實施坡改梯面積1480hm2,完成京津風沙源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286km2,其中營造水保林19.9萬畝,經濟林2.1萬畝,封禁治理19.8萬畝,基本農田1.05萬畝,閘谷坊2080道,修護村護地壩106.6km,溝頭防護8.7km。完成水源工程690處,節水灌溉工程811處,累計完成國家投資7207.66萬元。
工程的建設為縣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全縣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觀,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8.2%。同時工程建設對地表徑流起到了良好的攔蓄作用,增加蓄水能力達800萬m3,減少土壤侵蝕35萬t,起到了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凈化空氣和美化環境的作用。年增加糧食產量880萬kg,增加果品產量6743kg,發展設施農業10000畝,總經濟效益達29733萬元。群眾保護生態、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2.堅持綜合防治,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2.1創新治理思路,探索特色治理模式
堅持“山系水系統籌規劃,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點線面重點突出,特色治理措施銜接產業”的治理思路,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在水土流失重點區、生態環境脆弱區重點布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項目。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山上植樹造林保水土,山腰退耕還林調結構,坡腳節水灌溉增效益,溝川閘溝筑壩護堤岸,遠山封禁治理搞修復,近村和諧生態小城鎮”的治理模式,全面實施荒山、荒坡、溝道、河川的綜合整治,著力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大防線。
2.2工程與產業有機結合,推進水土保持產業化
堅持工程建設與產業相結合,針對食用菌、設施菜、花卉等平泉特色經濟產業,廣泛栽植刺槐食用菌原料林,對產業園區進行打井配套,從而實現生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12年累計營造刺槐林15萬畝,使全縣食用菌原料—刺槐林基地達到68.5萬畝,食用菌生產遍布全縣19個鄉鎮。2013年全縣食用菌總量發展到2.6億盤(袋),產值達2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5%。建成了以森源、潤隆等從事食用菌生產的龍頭企業35家。節水灌溉工程為設施菜、食用菌生產提供了水源保證,僅主導產業發展增加農民人均收入超過兩千元。實現了“工程與產業互促,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目標。
2.3健全項目管理機制,提高工程建設效果
建立健全管理機制,規范項目管理,始終堅持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監理制、招投標制、施工合同制等制度,保證工程立項、審批、實施、竣工驗收到資金撥付全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強化工程質量管理,依據國家水土保持建設管理辦法,制定和完善了《平泉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管理辦法》、《平泉縣水保種苗管理辦法》等辦法和檢查驗收制、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工程質量保證金制等制度,對項目工程質量、進度實施全程監控;嚴格項目資金管理,實行專項資金專人專戶,??顚S?堅持“控制從緊,兌現從嚴,檢查從勤,撥付會簽”的使用原則;加強檔案資料管理,從規劃、施工、管理、竣工驗收整個過程都建立了完整的檔案,并由專人管理,分門別類進行科學整理。
2.4強化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鞏固治理成果
全面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始終把強化水土保持行政執法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并重”的方針,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審批和“三同時”制度,強力推進重點行業、流域、區域生產建設項目水保方案報批,編報率達到85%以上,審批率達到100%,方案落實率達到80%以上。實施“百礦披綠”以來,完成礦山恢復治理面積135km2,樹立樣板工程32處。
平泉縣始終堅持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的治理模式,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使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水土保持效果的進一步發揮。對縣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全面進步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