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是民間表演形式的一種, 是我國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是我國東北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代表,研究二人轉的發展歷史對把握民間文化走向,研究民間文化發展脈絡,傳承中華文明,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二人轉的良好發展和其文化的傳承對發展我國國家民間傳統文化也有著實際意義。本研究就目前我國二人轉的發展狀況和遇到的發展問題做出具體說明,對二人轉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保護做出具體建議。
1二人轉的發展歷史
1.1 二人轉的由來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又稱過口、東北民間地方戲。 主要源于東北地方大秧歌和河北蓮花落,東北有句俗語叫“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說的就是二人轉。 二人轉是富有走唱形式的民間藝術,其興起時期主要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國力日漸削弱,對東北三省的控制減弱,奉行的“封關”政策也名存實亡,在內地饑荒和戰亂的的情況下,關內百姓出現“闖關東”的浪潮,大量的關內文化進入了關外地區,與關內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富有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二人轉也就是在這種關內和關外的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誕生的文化形式之一。
1.2 二人轉歌舞演繹形式
二人轉作為民間傳統文化其主要特色就是其演繹形式多樣,不局限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有一男一女“分包趕場”和“進出變換”的說法,其主要形式為說唱形式、載歌載舞,有舞蹈、身段和走場等特點。
也有“單”“雙”“群”“戲”等演繹形式。 其中“單”講的是“單出頭”就是一個人的舞臺,一個人在舞臺上通過說辭、唱腔、動作等形式來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 所謂“雙”是目前二人轉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經常是一男一女二人搭配,互捧互演,利用歌舞結合形式達到演繹目的,同時其中常?;煊小半s技”“絕活”等內容來吸引觀眾的注意。 “群”叫“群活兒”是一群人在一起說唱、坐唱、群舞,也是目前東北民間地區的表演方式, 眾多的東北民間百姓在茶余飯后聚在一起,大家互相取樂,消磨時間。 “戲”指拉場戲,也是二人轉的表演形式之一。 這些基本的演繹特點就構成了我國東北二人轉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1]
1.3 二人轉歌舞面臨的危機
盡管當前二人轉在以趙本山為代表的表演藝人使二人轉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從長遠角度講,二人轉的發展形式不容樂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豐富的二人轉表演形式已逐漸更不上當前的社會主流形式,逐漸被更多“大眾快餐”所替代,同樣傳統的二人轉因單一的演出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眾多觀眾反應二人轉演出形式單一,沒有基本的文化內涵,演出內容看過幾遍之后便失去了興趣。 有部分人認為現今的二人轉表演只受老人所喜愛,在年輕人中影響力并不大,隨著老一輩的逐漸離世,二人轉也會失去其根生的土壤。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和人們物質極大地發展,人們的文化活動日漸豐富,人們擁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傳統的民間二人轉文化逐漸更不上時代發展節奏。 同時,盡管以趙本山為代表的二人轉表演團體如今仍有部分活躍在舞臺上,但是隨著趙本山退出“春晚”舞臺,其影響力大不如前,趙本山的眾多弟子中尚無可以替代趙本山成為二人轉優秀的傳承人,這也是二人轉所要面臨的危機之一,如今的二人轉因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已喪失部分傳統優秀作品,更加趨向商業化,但是并沒有更多的優秀表演作品,只是更加的低俗,這也是受廣大愛好者所詬病的一方面。 要解決當前二人轉表演的危機,也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加強二人轉轉型和創造新的文化產品。
2開拓創新,打造二人轉的長遠發展
2.1 發揚二人轉文化歌舞的目的
文化是民族的精髓, 二人轉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作為中華民族龍的子孫,我們國家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有義務來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精髓,促進二人轉的長遠發展有利于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在當代人們生活質量高度提升的今天,人們在滿足物質文化需要之后,會更多的追求精神文化的發展,二人轉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極大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能夠成為人們在休閑時候的一種娛樂方式,而二人轉通俗易懂的文化特點更能吸引更多底層百姓的關注,能夠使身處社會各種巨大壓力的人們排解壓力,陶冶情操,娛樂身心,使內心得到快樂,增強內心的幸福指數,在生活中找到樂趣。[2]
同時因為二人轉在表演時的隨機性強,應變力強,其中內容更能滿足人們生活實際,所以更為大多數人們所喜愛。
2.2 二人轉歌舞發展問題的建議
二人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要想長遠發展,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在二人轉發展方面有關部門要引起重視,對于國家來說二人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成分,首先應引起重視,對于國家來說,為了避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應該設立相關的立法予以保護, 在立法方面對二人轉傳統文化的保護予以法律方面的規定,對于各級政府來說應該設立專項資金對二人轉留下錄像等有關資料的備份,避免文化遺產的滅絕。
作為趙本山等傳承人更應該肩負起二人轉傳承的義務,開發特色的二人轉表演形式和表演段子, 加強二人轉表演藝人的文化素質內涵,增加二人轉這個團體文化素質建設,在表演方面應與時代相結合,不斷開創新的內容,加入新的構想,在二人轉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步伐,把握正確的方向,使二人轉更加貼近平民化,把握住幾億普通的農民觀眾,增加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形式,使更多的觀眾加入表演當中來,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同時,對于“俗”的理解也使一些人對二人轉造成誤解,在“俗”的發展形式過程中要向“通俗”方向發展,不要向“庸俗”和“低俗”方向發展。 一定要堅持通俗之路,把握平民化風格。加大二人轉的宣傳力度,可以與一些校園和社區相互合作,來宣傳二人轉。有關組織和部門設立城市文化遺產日,組織各社區和各文化部門參加二人轉演出和宣傳活動。
2.3 二人轉是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
二人轉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是“關東”地區傳統文化的發展,富有明顯的歷史內涵和歷史特色,發展二人轉文化可以有效的娛樂大眾,為人們增加更多的休閑娛樂方式。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人們生活方式最真實的寫照,其獨特的地域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發展二人轉文化可以為研究東北地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證據和歷史資料, 增加普通百姓的文化知識素養,提高百姓的整體文化素質,二人轉以其詼諧幽默的演繹形式為幾代中國人民帶來歡樂,不應該被留在歷史中,應該被人們記住,廣為流傳。
3結束
發展二人轉傳統文化是符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是符合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是建設東北地區地方戲劇文化氛圍的需要,可以為地方人民增加更多的娛樂氛圍,希望各級政府和部門協同中國二人轉傳統藝人一起, 為二人轉傳統文化添加更多的文化活力,為傳承中國傳統二人轉文化增磚加瓦,社會全體百姓也要共同努力為二人轉文化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杰.二人轉的性話題[J].劇作家,2010\\(1\\).
[2]吳倩.清燕趙地區以蓮花落為主題的走唱藝術發展論述[J].四川戲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