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寶應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
黨的十八大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潮已在全國掀起,各地紛紛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戰略與構想。
寶應縣雖然實現了國家生態縣創建目標,但實際上生態規劃、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等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寶應縣水環境改善不顯著,環?;A設施運行有待加強,環境監管還需進一步加大,通過生態文明縣創建讓這些問題得到逐步改變、逐步消化、逐步解決。因此寶應縣生態文明建設必經遵循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的原則,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的原則,扎實有效地開展我們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2 寶應縣生態文明建設優勢條件
2. 1 寶應縣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扎實
寶應縣始終堅持環保優先,在堅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留住了綠水藍天,始終留住了湖蕩相間、城林相依的風貌。立足自身農業大縣的縣情,牢牢把握創建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制定“三個標桿三步走”的實施步驟,從2000 年創成全國首批生態示范區、到 2006 年創成全國首家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示范縣,一直到國家生態縣,寶應走出了一條生態和產業和諧發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條最適合自己、最利于優勢發揮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的創建模式。寶應縣委、縣政府為鞏固建設國家生態縣的成效,同時結合“十二五”期間,打造“實力寶應、形象寶應、和諧寶應、效率寶應”的發展要求,適時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思路,完成了寶應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為今后一段時間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2. 2 生態建設氛圍良好
寶應縣在“十二五”開局,就通過了國家生態縣的考核驗收,并確定建設“四個寶應”的目標,建設“四個寶應”的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脈相承、有機統一的,它是生態文明與寶應模式高度融合的實踐形式,也是提升國家生態縣建設水平的載體。寶應歷屆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工作,內外良好的氛圍和機遇將促進寶應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的各項決策部署得到落實。
2. 3 生態產業體系逐步建立
“十一五”以來寶應縣以國家生態縣建設為契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初步形成輸變電產業為主導,泵閥管件和有機食品制造為特色、電子信息軟件為新興產業的產業格局。寶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農業享有盛名,是全國優質糧食基地縣、平原綠化先進縣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示范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和生態條件,致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發揮水稻、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為主的“四水”特色,加快建設有機食品產業生產、加工、檢測、集散和觀光五大基地,不斷推動生態產業邁上新臺階。
2. 4 生態宜居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寶應縣新城建設、舊城改造、古城保護同步實施,生態新城啟動建設; 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品質不斷提升; 鄉鎮建設穩步實施,農村建設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生態園林城市風貌進一步彰顯,生態系統呈現健康狀態,優美的生態人居環境在全國享有良好的聲譽和一定的影響力。
2. 5 歷史自然文化底蘊深厚
寶應地域置縣已有 2200 余年,文化源遠流長。境內有大量的歷史遺留文物: 禪寺古街、內城市河、學宮建筑群、云華文化帶、老城墻遺址、宗教教堂、名人故居、紅色遺跡、荷塘水鄉、濕地景觀等等,人文特色明顯,自然景觀和諧,為寶應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實的人文環境。
3 寶應縣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問題
3. 1 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寶應縣作為承接蘇南與蘇北的節點,有其自身的區位優勢,但由于寶應位于長三角核心區的北部邊緣地帶,加之東面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和西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南面江蘇沿江開發戰略和北面東隴海產業帶建設,寶應有進一步被空心化、邊緣化的危機。
3. 2 環境質量尚需改善
寶應縣是河湖水網密布地區,有射陽湖和高寶湖兩大水系,長期以來,由于過度開發、超標排污等原因,寶應縣整體生態功能有一定的退化,生態環境質量有所下降。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河湖圍網過度養殖等導致水生態系統遭破壞,水體自凈能力下降,部分河道有黑臭現象,寶射河上下游斷面時有超標,該縣湖泊總氮時有超標,不能保證Ⅲ類水要求。寶應縣大氣環境也不容樂觀,受揚塵、汽車尾氣等影響,PM2. 5達標率不高。土壤環境質量也有所下降,局部地區也出現污染。
3. 3 環境壓力日趨加大
寶應縣地處蘇中邊緣,面臨經濟總量擴張和結構調整雙重壓力,環境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該縣雖是水鄉,環境容量日趨飽和,生態承載力呈現赤字,污染物減排潛力不足。電鍍、化工、食品等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徹底根除,偷排亂放現象依然存在。目前寶應縣還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循環經濟企業較少,清潔生產比重偏低,高能耗企業增多。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的矛盾日顯突出,這就對寶應縣工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寶應縣發展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紅線”和“耕地紅線”兩條紅線。根據《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寶應縣 15% 的國土面積納入到生態紅線,土地后備資源越來越少,土地粗放利用現象仍然存在,而寶應縣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沿河開發的節點之一,又是未來長三角核心區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寶應縣又是揚州市耕地異地補充的重要區域,需要協調好增長用地需求與大規模耕地補充任務之間的矛盾。
3. 4 環保投入和長效管理不足
雖然在生態縣創建時期寶應縣加大了投入,環?;A設施有了長足發展,但實際上環?;A設施還遠遠沒達標,由于前期發展中環保欠賬太多城鄉生活污水處理上,城區建成一座 5 萬 t 的污水處理廠,13 個鎮建成了日處理 2 萬 t 的污水處理廠,因污水管網規劃、設計、建設滯后,污水收集率低,運轉費用等問題導致處理效果不穩定,日常運轉還不是很正常,尤其是目前全縣規劃布點的 180 個村莊中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比例還很低,對照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標準,差距還很大,所以鎮村兩級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和管理依然需要重點投入。
農村環境整治雖然成效顯著,但長效管護還需要完善,尤其農村垃圾收集轉運還存在盲區,全縣農村垃圾收集轉運率僅 45% 左右,部分鎮村尚未建立健全“四位一體”管護體系,由于機制、經費、裝備等原因,垃圾在村收集轉運到鎮中轉站之間脫節現象突出,導致大量農村垃圾就地簡易填埋或亂堆亂放,環境衛生臟、亂、差回潮現象時有發生。
3. 5 生態文明意識尚不牢固
寶應縣生態文明意識剛剛覺醒,還未發展到生態自覺、生態自強的階段。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尚未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制度與能力建設滯后,政績考核體系、環境信息公開率不足,生活中鋪張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水、節電、節能以及減少排放等還沒有真正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4 寶應縣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通過構建生態空間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生態人居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生態制度體系等六大生態體系,推進寶應特色生態文明建設。
4. 1 構建生態空間體系
國土是寶應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寶應縣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各項事業,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和城鎮化格局。一是根據生態功能區劃、自然稟賦與經濟屬性,確定寶應縣“生態保育、生態控制和生態協調”三大生態主導功能區,合理確定需要保護的區域,優化生態功能區布局。嚴守生態紅線要求,不能越雷池一步,對 14 個314. 06 km2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實施建設方案,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寶應建立的兩大種質資源保護區: 白馬湖南部的野蓮原生境保護區和射陽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這是寶應獨特的資源,也是寶應的亮點和特色。二是利用寶應縣范圍內水和農田生態系統作為主要要素,構建“一脊、一心、兩翼、兩肺、兩足”的生態安全架構。三是嚴格保護耕地,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東、南、西、北”四片區為亮點,以中心鎮為支撐、以重點鎮為依托,以特色鎮為優勢、以中心村為節點的綠色城鎮化格局。四是依托寶應縣地理環境與景觀特色,在城鄉綠地面積有序增加基礎上,構建“五湖、三蕩、一片、多廊”的生態景觀格局,其中縣城區形成“九橫十縱”的綠地系統結構,鎮村形成點線面一體化的綠化網絡。
4. 2 構建生態經濟體系
生態經濟體系就是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加快調整產業布局,建立完善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產業體系。寶應縣經過多年培育發展,已經具備了輸變電裝備、泵閥管件、電子信息、機械汽配、輕工紡織、有機食品和文化創意等七大產業基礎。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從生態保護的角度指導經濟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加快寶應發展的產業布局調整,形成四大生態產業區:即中心現代城市與產業發展區、西部有機農業及生態旅游發展區、中部產業整合與水鄉旅游發展區、東部特色水產品及旅游發展區。
4. 3 構建生態環境體系
污染防治始終是生態環境體系建設的重點,就寶應縣而言,特別是要把水污染防治作為近期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雖然經過國家生態縣創建,寶應縣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大部分地區水質惡化趨勢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區開始有所好轉。
但是,水環境質量沒有穩定達到功能區劃要求,離寶應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差距。隨著寶應的快速發展,水環境的壓力還將持續加大。在抓好京杭大運河飲用水源保護、潼河飲用水源保護、行政交界河流寶射河以及城市河水系環境綜合整治的同時,一要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在生態文明指標體系里,要求轄區內所有河流達到地表水功能區劃 III 類水質標準,且要逐年好轉; 二要改善城市河流水環境。
溝通水系,加快污水管網建設,改善城市河流水環境,是寶應需要繼續重點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之一。此外,還要抓好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綜合防治空氣污染、完善固廢管理、整治聲環境、防治土壤污染等工作,生態環境監管任務也將日益繁重。
4. 4 構建生態人居體系
2011 年寶應城鎮化率 44. 5% ,離江蘇省 50%的平均水平還有差距,存在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客觀現實。構建生態人居體系必須大力實施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戰略,徹底整治城鄉環境。寶應的生態亮點很多,擁有湖泊、濕地、河流等自然景觀,這是形成寶應自然生態景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人文資源上,擁有“九里一千墩”漢墓群、“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留下的革命遺址、遺跡等人文景觀,是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特別是“五湖四蕩”的獨特優勢在全市少有,同時還在全力打造縱棹園、寶南湖、和平蕩和寶應湖國家濕地公園、射陽湖省級濕地公園等亮點。
要把這些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加快構建特色景觀、人文景觀、濱水景觀、城市立體景觀的“四景合一”的體系,塑造具有寶應特色的里下河水城,在“堤穩、岸綠、水清”的基本目標上,逐步實現“宏觀格局清晰合理,中觀模式因地制宜,微觀近景精致秀麗”的生態人居環境目標,讓“美麗寶應”成為古運河兩岸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4. 5 構建生態文化體系
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就是要解決群眾基礎知識的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夯實基礎。目前,寶應現在還普遍存在著在湖邊、河邊、塘邊洗衣服、洗拖把等現象,群眾的文明自律意識還不強?;A設施的改善能夠通過突擊實現,但是群眾生態意識的提升是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理念的教育引導和環保知識的宣傳培訓,努力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 另一方面要通過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友好企業、生態村等一系列生態細胞的創建來提升群眾環保意識,打造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氛圍。寶應縣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弘揚其中豐富的優秀生態人文遺產和歷史遺跡對提升寶應縣的生態文化品位尤為重要。注意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利用建筑古跡、革命遺址和遺跡,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濕地文化和水產文化。
4. 6 構建生態制度體系
生態文明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根本保障,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范和監督、約束力量。通過生態制度建設,將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三位一體的生態保護互動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發展和完成。一要加強環境執法監管,拓寬暢通公眾參與渠道,保障公眾環境權益。二要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建立體現寶應縣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環保指標作為干部考核的優先、重點考核內容。三要加大投入,健全資源補償交易制度。四要加強能力建設,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寶應成功創建國家生態縣的一條很重要經驗就是齊抓共管,是縣四套班子、縣鎮村三級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生態縣創建中形成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頑強拼搏、攻堅克難、事競一流的精氣神,在“十二五”期間、在生態文明縣創建中要繼續發揚,努力創建一個生態觀念牢固樹立、生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生態特色彰顯、城鄉一體化水平提高、執行力提升的“實力寶應、形象寶應、和諧寶應、效率寶應”。
[參考文獻]
[1] 徐 琦.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新意解讀[N]. 中國環境報,2012,11,12.
[2] 車振宇,張鐵峰,魏曉波,等. 生態人居體系構成與建設路徑[J]. 遼寧大學學報,2007,03.
[3] 登 谷,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內容[J]. 中國林業,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