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當代成都地區古琴音樂的藝術特征
【第一章】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琴歌的歷史回顧
【第二章】成都地區琴歌的現狀
【3.1】成都地區琴歌的創作特點
【3.2 3.3】成都地區琴歌的演唱特點與琴的作用
【結論/參考文獻】成都地區琴歌的傳承發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成都地區琴歌的現狀
筆者通過調查走訪發現,現今琴歌在成都地區有著越來越受重視的勢頭,在一些古琴雅集上經常會出現琴歌的身影。楊曉博士主編的《蜀中琴人口述史》①中也有幾位唱琴歌琴人的敘述。更多的琴人開始投入到琴歌的創作、傳唱和研究中。筆者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闡述成都地區的琴歌發展現狀。
第一節 代表人物
從筆者搜集的資料來看,現今成都地區演唱和學習琴歌的人約有幾十位,其中一些是專門演唱琴歌的琴人,另一些則是喜愛琴歌藝術的業余愛好者。雖然這些人演唱琴歌的目的各有不同、社會身份也有差別,但他們都為琴歌在成都地區的傳承與發展盡了一份力、獻了一份愛。以下筆者將著重介紹幾位成都地區的具有代表性的琴歌作曲家、演唱家。
一、俞伯蓀
俞伯蓀(1922-2013),四川成都人,原為成都市戲劇學校教師,著名古琴演奏家,琴歌作曲家,川劇音樂作曲家。12 歲進入“東方戲劇學?!睂W習戲曲,14 歲時始學習古琴,師承川派琴家陳蘊儒、龍琴舫。1985 年創辦東坡詩琴社,致力于培養蜀派古琴和琴歌演唱繼承人。
俞伯蓀先生自幼酷愛古詩詞,1983 年創作第一首琴歌《峨眉山月歌》。后為《蜀道難》(李白)、《春夜喜雨》(杜甫)、《念奴嬌》(蘇軾)、《蜀相》(杜甫)等詩詞譜曲三十余首,皆為琴歌,旋律頗具古韻和地域特色。
唐中六《巴蜀琴藝考略》中對俞伯蓀先生這樣評價:“俞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蜀派古琴家,是一位對藝術有執著追求的琴家,更是一位對琴樂一生辛勤筆耕的琴家。蜀派古琴藝術發展到俞伯蓀時代,已形成一支以琴歌、琴劇、琴詩為主的新蜀派琴藝隊伍?!?/p>
二、黃明康
黃明康,1963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為俞伯蓀先生的夫人?,F為成都市文化館古琴教師,東坡詩琴社社長。
黃明康自幼喜愛歌唱,曾于 23-27 歲于青羊宮皈依道門,后師從蜀派琴家俞伯蓀先生學習古琴。因其嗓音獨特,有種似琴音般樸實無華的質感,遂開始從事琴歌彈唱的實踐與研究。
她善于自彈自唱,《春夜喜雨》、《蜀相》、《蜀道難》等是她最擅長的琴歌。此外,她還作詞譜曲琴歌 30 余首,如《青化引》、《洞天春曉》等。2006 年,黃明康錄制了《中國琴歌》CD,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項--中國金唱片獎提名。
三、王鐵軍
王鐵軍,1942 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成都市曲藝團歌唱家,早年從事四川揚琴的演唱,1964 年師從四川音樂學院聲樂教育家黃文宇學習民族聲樂,1978 年起師從蜀派琴家何朝現學習古琴。2010 年創辦了天府琴歌社,現為成都天府琴歌社社長。
王鐵軍的琴歌演唱風格融民族、美聲于一體,瀟灑大氣,剛柔并濟,聲情并茂而又古意盎然。擅長演繹氣勢磅礴的琴歌作品,如岳飛的《精忠詞》、辛棄疾的《破陣子》、李白的《關山月》等;同時王鐵軍還為古詩詞譜曲十余首,皆用琴或民族小樂隊伴奏,如《小重山》、《江城子》等。
2008 年,王鐵軍在成都嬌子音樂廳舉辦了“唐宋雅韻·王鐵軍古詩詞琴歌演唱會”,這可以說是他琴歌演唱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是琴歌走向音樂廳的一次成功嘗試,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琴歌,喜愛琴歌。
四、王淑宜
王淑宜,1944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成都藝術劇院國家二級演員。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師從蜀派琴家俞伯蓀先生學琴,后開始琴歌演唱,現為天府琴歌社副社長。
王淑宜早年從事戲曲演唱工作,她的琴歌演唱明顯受到戲曲的影響。擅長演唱《峨眉山月歌》、《陽關三疊》、《子夜吳歌》等琴歌曲目。
五、蔣銀芳
蔣銀芳,1951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77 年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1980 年師從蜀派琴家何朝現先生學習古琴演奏,后開始琴歌彈唱?,F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天府琴歌社副社長。
由于受過美聲唱法的專業訓練,蔣銀芳的聲音通透清亮,很有穿透力。她擅長自彈自唱以及琴歌對唱,常唱的琴歌有《子夜吳歌》、《酬人雨后玩竹》、《釵頭鳳》等。
六、賀 鯤
賀鯤,1985 年出生于重慶,現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他自小喜愛古詩詞演唱,1999 年左右跟隨蜀派琴家喻文燕、范煜梅學習古琴演奏,系統地開始琴歌演唱。2008 年起潛心研究琴歌的演唱風格、方法等,善于彈唱《清明》、《春景》、《桃園》、《陽關三疊》等琴歌。作為當代成都地區青年一代的琴歌演唱者,賀鯤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認為琴歌表演不只是單純的演唱,而是包含了多方面藝術的綜合體,他通過多方面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最終形成了自身不羈、灑脫的演唱風格。
七、郭焰妮
郭焰妮,1971 年出生于四川會理,現為四川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她憑借自己在音樂教育系多年學習的聲樂基礎,通過模仿和學習多名琴歌名家的表演,讓自己的演唱風格別有一番韻味。她長于琴歌對唱,如與王鐵軍對唱的《釵頭鳳》、《明月皎皎》等。
第二節 琴社組織
成都目前的琴人紛紛建起琴社組織,琴館如雨后春筍般地在成都各地涌現,特別是像文殊坊、青羊宮、杜甫草堂等具有文化氣息的景點幾乎都有琴人們開設的琴館和琴社。在這些琴館琴社中,東坡詩琴社和天府琴歌社可以說是專門為傳唱琴歌所設立的藝術機構。
一、東坡詩琴社
東坡詩琴社成立于 1985 年,是在眉山東坡故里建設學會的支持下,由俞伯蓀先生創立的。旨在研究蘇軾父子與古琴有關的詩詞,并將其譜寫成琴歌演唱。該琴社譜曲的古詩詞不僅限于蘇軾的作品,為拓寬琴歌的創作與演唱,還選用李白、杜甫等與蜀地相關之詩人的詩詞譜寫琴歌,并傳唱之與全國琴人交流。除此之外,東坡詩琴社在傳承蜀派古琴演奏上也有著一定的作用與影響。
二、天府琴歌社
天府琴歌社成立于 2010 年,位于成都文殊坊,由王鐵軍等一批琴歌演唱家發起創立,旨在發揚國學精神,重建詩歌吟唱這門傳統藝術。這是全國首家以專門推廣琴歌為宗旨的古琴社團,致力于弘揚詩歌、古琴文化。琴歌社的成立,為廣大琴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平臺,也是讓琴歌這個原本“高高在上”的文人藝術有了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媒介,對琴歌的傳承、保護、宣傳以及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琴歌社現有成員 40 余人,并定期(1-2月)在文殊坊、望江公園等地組織以琴歌吟唱為主的雅集交流,琴歌愛好者慕名而來,成都地區琴歌的群眾基礎日益壯大。
此外,成都一些以古琴演奏為主的、較有代表性的如錦江琴社、西蜀琴社、合真琴社、梓又琴館等琴社組織中也有少數人在從事琴歌演唱,由此可見,琴歌在成都的發展勢頭是較為良好的。
第三節 演唱曲目
當代成都地區傳唱的琴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古譜打譜而成曲的傳統琴歌,另一類是今人新創作的琴歌作品。
一、傳統琴歌
傳統琴歌經過實踐的磨礪和歷代琴家的檢驗,依然能流傳至今,傳唱不息,其中的氣韻與價值自不必累述。當代成都琴歌演唱家較多吟唱的琴歌古曲約二三十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曲目如下: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成都地區傳唱較多的傳統琴歌中,大多數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員査阜西、管平湖、王迪、許健等人的琴歌精品,但也不乏蜀人打譜的琴歌作品。
二、現當代創作的琴歌
現當代創作的琴歌,是琴家琴人將中國古詩詞與中國傳統音樂技法、現代音樂思維等進行融合,采用古琴、簫或者民族小樂隊伴奏,旨在追求古代文人情思境界的創作。這些琴歌借古代詩詞來抒發現代人們的內心感受,形成一種具有中國古典特色和風格的藝術歌曲形式?,F筆者將了解到的琴歌曲目列表如下:
除了成都本地琴人和作曲家所創作的琴歌外,還有一些當今琴人創作的如《釵頭鳳》(王迪)、《沈園》(王迪)、《靜夜思》(蔡肇祺)、《春夜洛城聞笛》(蔡肇祺)、《渡荊門送別》(蔡肇祺)等琴歌也同樣傳唱廣泛。
第四節 演唱形式
一、自彈自唱
琴歌演唱最傳統的形式是自彈自唱。自古以來,琴歌和琴曲皆是文人修養個人,依憑精神,寄托理想的方式。自彈自唱對琴人的要求相對較高,在演唱的同時還要兼顧彈琴,唱與奏密不可分,琴人要做到“一心二用”.自彈自唱首先要求彈與唱的統一,其次琴人在彈唱時還需儀態從容自如、情緒內在樸素、情感表達深沉。據筆者觀察,當代成都地區的琴歌演唱者們在自彈自唱時均能展現較好的狀態。
當代成都地區的琴歌演唱者中不乏擅長自彈自唱的琴人,如黃明康、蔣銀芳、賀鯤等。黃明康認為:“‘自彈自唱’是琴歌表達的必要方式,只有在自彈自唱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所謂的‘琴-歌-人’三者合一的境界?!雹龠@樣唱歌和撫琴之人會處于同一種情感狀態下,使得自身情感得到更好的表達。
自彈自唱的演唱方式需要琴人情感集中,非常投入,賀鯤在彈唱琴歌時,完全是一種自我情緒的宣泄。他會要求周圍環境極其安靜,歌聲與古琴之“吟、猱、綽、注”的韻味合二為一,自娛自樂,怡然自得。
二、表演唱
隨著時代的變遷,今人演唱琴歌的性質和環境都已改變,不再是單純為了修身養性,也不僅在文人的書齋、庭院里,而是面對大眾,需要考慮音樂廳、舞臺的演唱的效果。因此可以突破自彈自唱,改為表演唱的形式。表演唱主要有獨唱、對唱、合唱以及琴歌劇等形式。
當代琴歌獨唱又可分為站唱和坐唱兩種,可以琴簫伴奏,或以琴為主的民族小樂隊伴奏,甚至加入鋼琴伴奏。站唱的表演性質更強,演唱者常會身著漢服或長衫,邊唱邊表演,演唱時的節奏、音量的變化亦可根據琴歌歌詞感情的需要適當加大幅度,亦可在演唱時加上伴舞、朗誦等多重效果。王鐵軍在演唱辛棄疾《破陣子》時就加上了舞劍的伴舞,更可烘托歌曲整體意境;他演唱王之渙的《涼州詞》時會在唱之前加上一段類似話劇風格的朗誦,從而深化情緒的表達;此外,戲曲的表演形式也會在琴歌演唱中出現,王淑宜的演唱中就會加入各種程式化的身段動作表演,皆是各具風味。坐唱的表演性相對較弱,演唱者通常手拿折扇或書卷,演唱時做一些小幅度的動作表演。坐唱可以更好的跟聽眾互動,好似友人間的談天說地,更接近于清唱的感覺。
對唱一般采用站唱的形式,在對唱中通常會加入角色的扮演。王鐵軍、蔣銀芳就常以男女聲對唱的形式來演繹《釵頭鳳》二首?!垛O頭鳳》二首本就是陸游與唐婉對和的詞作,二人仿佛在琴歌中化身成為了男女主人公,更為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陸唐二人的愛情故事。男女琴歌對唱別具風味,受到大眾普遍的喜愛和認可,同時也避免了琴歌演唱的單一性。
琴歌還可以合唱的形式出現,在擴充琴歌演唱空間的同時,也拓展了琴歌的藝術性。合唱形式,能容納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色的呈現,并能透過和聲的處理,使琴歌的豐富感情得以充分抒發。在這方面,俞伯蓀先生編寫的合唱《朝發白帝城》是很好的范例;再如一些古琴的教學雅集上,學生們也常用合唱的形式來演繹《關山月》、《秋風辭》等琴歌。這樣的形式不僅推廣了琴歌的普及,同時也為合唱音樂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八十年代初,俞伯蓀先生將古琴與四川揚琴結合,編演了四川揚琴劇《鴛鴦弦》,此劇講述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他創作了全劇的揚琴唱腔,并創造性的將其創作的古琴琴歌貫穿于全劇始終,開辟了琴歌表演的新形式。
第五節 琴歌活動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成都琴界逐漸復蘇、繁榮,琴會雅集日益增多。據筆者走訪成都琴人得知,最初古琴雅集曲目以獨奏為主,琴歌間有穿插,且當時雅集多在琴友家中或公園內,以自娛自樂,切磋技藝為主。到 1985 年,俞伯蓀先生創辦了東坡詩琴社,琴歌在成都地區的地位日益提升;1990 年代后,琴歌的曲譜越來越多的被發掘整理出來,琴人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唱片、磁帶等途徑學習琴歌,琴歌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古琴雅集上,甚至出現在音樂廳中。
2008 年,王鐵軍在成都嬌子音樂廳舉辦了“唐宋雅韻”古詩詞琴歌音樂會,這也是國內首場純琴歌的音樂會①,全場座無虛席,觀眾反響熱烈,由此不難看出,琴歌在成都地區的發展是很具代表性和前景的。
2010 年,俞伯蓀、黃明康先生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辦了“樂琴書以消憂”、“蜀琴欲奏鴛鴦弦”、“琴道、琴藥、琴樂”三場古琴古詩詞講座,將《峨眉山月歌》、《春夜喜雨》等具有蜀地特色的琴歌帶到了首都,呈現在全國琴歌愛好者面前。除以上的重要活動外,成都地區也開展了一些以琴歌為主的雅集及演出活動,筆者將近一年來開展的活動列表如下:
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一年中成都地區大約有五次較大型的琴歌演唱活動,這還是很可喜的。琴歌不僅出現在雅集和音樂會中,在一些企業、社會團體的年會中也能看到琴歌的身影。
此外,成都古琴文化學會自成立以來,會定期組織雅集活動,面向廣大古琴愛好者。筆者曾參與過幾次以琴歌為主題的小型雅集,有專業琴人的表演,也有業余學員的演唱,大家情緒高漲,可見成都地區琴歌氛圍確實濃厚。
第六節 琴歌傳承
一、傳承方式
據筆者走訪調查了解到,目前成都地區的琴歌在傳承上以口傳心授的傳統方式為主。以天府琴歌社的教授情況為例,有些學員單純學唱琴歌,有些則是既學古琴又學演唱。王鐵軍在教唱一首琴歌時,首先將歌詞和旋律的內容、意境、情緒等跟學員做詳細的講解,這對于把握琴歌演唱的情感是必須的一步;其次對照歌譜教學員唱熟旋律;到學員能夠熟練演唱之后,他會進一步做演唱或彈唱的示范,便于學員體會其中的琴歌韻味;最后是老師對學員一字一音的糾正和指導,使得學員在演唱中加入一些倚音、搖音等裝飾技巧,以體現琴歌的古典韻味。這種傳承形式基本是學員對老師演唱風格特點的完全模仿,有利于一種吟唱風格的持續傳承。
二、教師與學員
當今成都地區的琴歌愛好者不在少數,天府琴歌社在學員活動和傳承方面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全社學員雖有 40 余人,但人員較不固定。筆者前文所述的王鐵軍、王淑儀、蔣銀芳等都在琴歌社教授琴歌,為琴歌在成都地區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筆者以天府琴歌社部分相對固定的學員為例,以年齡為序,簡要分析當前琴歌演唱人員的構成。
從表格我們可以看出,該琴社學員年齡跨度較大,小至 16 歲,大至 56 歲,但是多數學員年齡階段是集中在 24 至 40 歲之間,青年學員占大多數,有 10 人之多,這說明成都地區的一部分年輕人是對琴歌文化感興趣的。學員中高學歷者較多,學歷越高,對琴歌的認識就相對越深刻,所表現出來的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也相對更強,這增添了琴歌在成都地區發展的后勁。學員中不乏有學習琴歌 5 年以上、甚至 10 年之久的,雖然他們的琴歌學習可能出現過中斷,但是長時間的累積可能使得他們在琴歌演唱技藝上更為成熟。如學習了 10 年之久的張緒、張勤濤均可以處理難度較大的《蘇武牧羊》,說明他們掌握了更多的琴歌演唱技巧,表現力也相對較強,如果他們堅持不懈地學唱琴歌,或許在表演上會更接近專業演唱的水準,這對今后成都琴歌的傳承和發展是較為有利的。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都加入到學習演唱琴歌的隊伍中,可以看出琴歌在成都地區的受眾是較為廣泛的。
此外,成都市文化館還開辦有面向大眾、尤其是退休的老年琴歌愛好者的義務教學班,由琴歌演唱家黃明康教授,每年兩期,每期為四個月,學員可以在短時間內學習一些簡單的像《花非花》、《越人歌》之類的琴歌彈唱,這有利于琴歌在成都地區的普及。由于這些學員人數較多、流動性大、且持續性不強,筆者在此不再列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