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被認為是一種充滿壓力、矛盾、猶豫和多樣方法的研究手段(Denzin & Lincoin, 2000; Krane et al.,1997)。陳向明(陳向明,2000)認為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收集資料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陳向明,2000, P.12)。
質性研究是將歸納邏輯運用于對社會現象的探究過程,而不是像量化研究用數字對事物加以度量(Krathwohl,D.R, 1998);質性研究的淵源同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科相關聯,……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來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體行為特征(Hudelson,P.M., 1994);質性研究是一種一致的質化范式設計,是在自然情景中以復雜的、獨特的、細致敘述來理解社會和人的過程(Crewell,J.W., 1994) ;質性研究是理解人的現場研究,一般以參與觀察、無結構訪談、半結構訪談或深度訪談來收集資料(Burgess,R.G., 1984);質性研究是從非普遍性的陳述、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和長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歸納為主,在當時當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通過證偽法和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個人背景以及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必須加以考慮;研究過程是研究結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須詳細加以記載和報道(陳向明,1996)。
3.2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確保訪談信息和訪談對象信息的保密性與可靠性,對他們的姓名以代碼形式進行處理。訪談對象的姓名分別由 A 到 K 的代碼形式進行呈現。
3.3 文獻資料法。
對大型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和對國外文獻廣泛收集,內容包括:(1)訪談對象的相關文章;(2)國內外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上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章。
3.4 理論研究法。
對所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確定了運動心理學服務中主要運用的理論體系,如:咨詢者對于事件性質(具體的體育事件)的信仰與價值觀;體育運動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人類的本性;人類行為矯正的性質;咨詢者對自身潛在角色的認知;理論與實際的方式中,互動的干預目標設定對其服務對象造成影響的信仰和價值觀等。
通過對這些理論進行分析,為本研究訪談大綱的制定尋找理論依據與參考。
同時,對質性研究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其特點,適合研究的范圍,討論本研究是否適合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來做,并最終確定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3.5 本研究具體實施步驟和方法。
3.5.1 訪談大綱設計。
本研究所使用的訪談大綱是通過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結合當代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理論模式和發展要求,參照國內外奧運心理學服務工作來編訂的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從干預內容、干預過程、基本工作模式、社會支持、職業素質和職業倫理這五大方面,共提出 46 個問題來反映我國目前最優秀的運動心理學專家奧運會心理學服務工作的基本特征與狀態。
3.5.2 資料收集內容。
根據本研究所研究的問題及相關因素的關系,列出有關資料的收集框架,包括:訪談前的相關準備,如訪談大綱設計、修改、定稿;訪談前、中、后期與被訪談對象的互動(參見下文 3.5.3 中對訪談過程的論述);各訪談對象的背景信息包括人口統計學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工作歷程、從事心理學服務工作的相關經歷、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詳見表 2);研究對象從事運動心理學服務過程中實施心理干預的內容、干預的過程、他們工作的模式、受到的社會支持、所具備的職業倫理素質;研究者對所研究問題的反思、訪談過程中撰寫的研究日志,即研究者將自己每次訪談的實踐過程記錄下來,包括訪談前期準備,訪談過程及訪談結束之后的心得、體會。由于任何資料、信息只要是為研究目的服務的都可以視為質性研究的資料,因此,研究日志的撰寫是伴隨著研究全過程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記錄許多相關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也都成為輔助研究者得出最后結論的重要線索。
3.5.3 訪談過程。
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
訪談準備期:(1)收集訪談對象的背景資料,如 3.2 研究對象中表 2 所示。
(2)與訪談對象進行前期聯系:①向訪談對象告知訪談目的,具體的訪談形式,整個訪談預計的時間長度。②通過電子郵件向對方簡要陳述訪談大綱的內容,便于訪談對象提前準備。③與訪談對象商定訪談的時間與地點。
實施訪談:(1)訪談開始前再次向訪談對象闡述訪談的目的、時間長度和保密承諾,并說明訪談需建立錄音資料,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方進行訪談。
(2)進行訪談時,除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錄音外,還對訪談對象反復強調的問題以及訪談者的情緒表現,整體狀態進行記錄。
⑶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及時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包括對錄入部分的文字轉錄和對訪談中記錄的整理等。
3.5.4 資料處理。
根據本研究的具體情況,對資料的處理又分為:(1)及時(在資料收集的同時或隨即進行)對錄音文字進行整理、登錄并對訪談過程中記錄的一些靈感和偶發事件進行分析整理,對每個訪談錄音的口語報告進行初步分析,按照訪談對象在隊中進行心理干預的內容、具體的干預過程、他們的工作模式、受到的社會支持、職業倫理素質以及研究者撰寫的研究日志等幾個方面對資料進行編碼。這是本研究中對資料進行的定性化處理。(2)對所有定性化處理過的心理干預內容、具體干預過程、工作模式、社會支持、職業倫理素質這幾方面信息進行統計,包括問題出現的頻率,使用何種方式對問題進行干預,多少人使用這種方法,占總人數的百分比等等,這是本研究中對資料進行的定量化的處理。
此部分具體研究結果見第四部分研究結果。
3.6 本研究信度、效度的控制。
量化研究中主要通過進行重復研究看其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即信度)來評判一個研究的合格與否,而質性研究中,關注的是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和人們在特定社會文化情境中的經驗和解釋。其研究對象體現的是特殊性和不可重復性,也正是因為質性研究的這一特點,其信度和效度的概念也不同于以往量化研究中的概念。對于質性研究信度的概念,目前沒有明確的描述,而在效度問題上,質性研究者認為要保證質性研究的效度要考慮如何防止效度失真的問題,而引起效度失真的原因多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導致效度失真的一個比較經常的原因是人記憶的衰退。在本研究中,這方面的問題可能出現在被訪者身上。因為,被訪者是在從事奧運會心理學服務工作一年之后進行的訪談,因此,對當時具體工作情況的記憶有可能部分遺忘,從而造成訪談信息失真。但由于本研究對象在長期從事運動心理學服務工作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工作模式和習慣,考慮到這一點,本研究訪談在問題設計上不僅僅針對此次奧運心理學服務工作,還更多地涉及到對他們工作習慣狀態的研究與呈現,從而比較有效地防止因訪談對象的記憶衰退而引起的效度失真。此外,研究者是在第一時間對訪談錄音進行總結錄入,并整理訪談時所寫的重點記錄及對訪談對象的觀察記錄,也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研究者本人的記憶遺忘而產生的效度失真。
(2)研究效應。研究效應是指:當研究在一個人為環境中進行時,被研究者可能表現得與平時不一樣,結果導致效度的失真。 本研究主要運用的是訪談法,雖然訪談法無法避免地會在一個人為環境中進行,無法排除被研究者可能表現出的與平時的不同,從而成為嚴重的"效度威脅",但在質性研究中這也是十分有價值的信息資料(陳向明,1999),研究者通過對訪談對象有意識的觀察,分析他們的表情、態度、行為,從中了解更多相關信息。
(3)間接資料來源。導致效度失真的另一個原因是被研究者提供的資料來自間接來源,他們自己并不知道這些信息,而是從別人那里獲得的二手資料。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所提供的資料均直接源自于其工作經歷,因此,無間接資料。
本研究具體采用 Maxwell(1996)提出的三種指標和方法(如第二章文獻綜述部分 2.2.2 所示)對本研究的信度、效度進行評估。
(1)結構化資料采集技術。本研究按 3.3 和 3.4 資料收集方法對 3.5.2 部分所闡述的資料收集內容:訪談大綱的設計、修訂;訪談前、中、后期與被訪談對象的互動;各訪談對象的背景信息;研究對象從事運動心理學服務過程中實施心理干預的內容、干預的過程、他們工作的模式、受到的社會支持、所具備的職業倫理素質以及研究者對所研究問題的反思,訪談過程中所撰寫的研究日志進行收集、整理與編碼。
(2)同行參與信度。研究者在所有的訪談錄音轉錄為訪談口頭報告后,在對資料進行分析的階段邀請了 4 名有相同運動心理學教育背景的心理學研究生及 3 位運動心理學教授對本研究收集的資料進行評估和整理,對研究者的一級編碼和二級編碼進行檢查和討論。所有被邀同行對一級編碼均表示贊同,并對二級編碼進行了詳細的再確認,進行了細微的調整。
(3)被訪者信度、效度評估。用電子郵件的形式將訪談整理后的口語報告寄送至訪談對象,請他們對各自的訪談內容進行檢查與確認,并對反饋的結果進行統計。從反饋結果來看,所有訪談對象均同意研究者對訪談資料所作的編碼處理。同時,在如: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動機問題、運動員的監控問題、對未來人才建立制度化的培養方式問題、要求未來心理專業人才必須在督導的指導下在運動隊進行一定時數的一線實習等方面作了必要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