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長期從事古典芭蕾舞訓練與比賽的舞蹈工作者都曾有這樣的經驗與教訓:舞者們在沿縱軸垂直旋轉的過程中極易產生轉動軸傾斜,甚至產生偏離超出支撐面的現象,造成比賽中動作質量不高,甚至失敗。為此,筆者根據舞蹈訓練與比賽中的旋轉技術特點,結合舞者們生理學機制,運用運動生物力學基本知識,對舞者們旋轉姿態及其基本原理進行再次尋覓,以期幫助舞者們盡快建立轉體動作的正確動力定型,從而提高動作完成質量。
一、舞者們轉體的生理學闡釋
從運動生理學視角來釋解,舞蹈訓練與比賽中的轉體動作是舞者們憑借聽覺與視覺,本體感覺和前庭覺的共同參入、綜合分析活動來感知與控制的技術動作,這些感官能夠準確地感知空間位置,協調動作的節律和速度,對保持身體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學習周衍椒、張鏡如主編的《生理學》得知,內耳迷路中除耳蝸外,還有三個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后三者合稱為前庭器官。
周衍椒、張鏡如肯定“前庭器官是人體對自身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當機體進行旋轉或直線變速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包括正、負加速度)會刺激三個半規管或橢圓囊中的感受細胞;當頭的位置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方向出現相對關系改變時,會刺激球囊中的感受細胞;這些刺激引起的神經沖動沿第八對腦神經的前庭支傳向中樞,引起相應的感覺和其他效應?!盵1]
從上述對舞者們轉體生理學機制的解釋中,筆者總結出,舞者們的前庭感受器在旋轉中具有重要份額。前庭感受器在受外界刺激時,產生神經沖動所引起的機體的各種前庭反應程度的穩定性,決定著舞者們旋轉質量。
一般來說,前庭器官穩定性較好的舞者,在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就弱,也可以說,前庭器官穩定性好的舞者,他(她)們的前庭器耐受刺激的限度較大。
從訓練學的角度來講,對舞者們旋轉動作元素的專項訓練,就是要提高舞者們前庭器官的穩定性,即提高舞者們對于轉體動作的生物適應性。
二、舞者轉體技術基本原理
舞蹈中不同舞種的人體轉動動作有所不同,運動生物力學認為:人體所從事的轉動動作,一般可劃分為兩大類別,即有支撐狀態下各種身體的轉動動作和無支撐狀態下的空中轉動動作。[2]
由此,筆者認為除舞蹈作品中的個別空翻與跳起之后的空中旋轉屬于無支撐狀態下的轉動動作外,絕大部分轉動多發生在舞者們身體的下肢部位與地面發生接觸時,克服地面摩擦力所產生的繞身體縱軸旋轉,在力學上將其稱之為有約束點或軸的情況下的旋轉。[2]
站在研究的角度用舞蹈術語來解析芭蕾基礎訓練中的 pirouette(皮魯埃特)、pirouette enattitude/arabesque(皮魯埃特·昂·阿蒂迪德 / 阿拉貝斯克)、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三類標志性的旋轉時,我們通常把其完整旋轉技術元素分解為三個階段對舞蹈演員們進行理論講解與技術施教,這三個階段的舞蹈用語依次為:“起法兒”階段、“轉動”階段和“亮相造型”階段。
論及舞蹈中的 Pirouette(皮魯埃特)、pirouette enattitude/arabesque(皮魯埃特·昂·阿蒂迪德/阿拉貝斯克)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三類標志性的旋轉,以舞蹈工作者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觀點,pirouette(皮魯埃特)旋轉舞姿,轉動動作較為單一,旋轉半徑相對較短,掌握與運用起來難度系數一般,多用在成串的兩腳半腳尖依次交換的旋轉組合之中;pirouetteen attitude/arabesque(皮魯埃特·昂·阿蒂迪德 / 阿拉貝斯克)是一種單腿半腳尖立起另一腳或前或后彎曲進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轉舞姿,這種旋轉相對于(皮魯埃特)旋轉半徑增長,難度系數相對加大;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是一種單腿半腳尖立起,另一腿踢出保持成大二位的旋轉,即芭蕾舞男演員所特有的“旁腿轉”,這種旋轉半徑達到了人體的極限,在男演員中亦有相當的難度系數,它是力量 + 平衡 + 精妙技術的高檔次旋轉。有鑒于此,筆者特意選擇古典芭蕾舞蹈中的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即“旁腿轉”作為探索案例,進行旋轉原理解析,旨在為舞者們提供理論與訓練實踐經驗幫助。
(一)“起法兒”階段
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旋轉在“起法兒”之前要求芭蕾舞演員頭腦中對其技術要領進行回憶,即雙腳站好二位或四位后腦海里顯現自己一腳立腳或半腳尖,以此支撐腿為支點,以另一擺動腿放置大二位繞身體縱軸完成旋轉的影像。
在“起法兒”階段 芭蕾舞演員身體器官由準備位朝著轉體的方向作圓周式運動。一方面,演員以打開的起動臂領先作圓周起動,另一臂接上以補充動力,兩臂作為演員的部分在演員內力的作用下獲得了一部分朝向預定方向轉體的線速度 V 并由此產生出我們通常所說的轉動慣量。見下圖:另一方面,芭蕾舞演員在擺動腿的推地輔助外力作用下,支撐腿迅速用力蹬地提立腳腕,此時演員獲得一個地面給自身軀體的支撐反作用力,使之獲取了來自外界的沖量矩,與此同時也使演員得到了一部分朝著預定方向轉體的轉動慣量,上述兩部分中的線速度和繞縱軸的轉動慣量帶動演員軀體構成轉體動作的“起法兒”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演員在“起法兒”階段的起始線速度對于其完成旋轉的質量非常重要。線速度是質點繞某一點轉動或某一個體繞軸轉動時,質點或物體各點的速度。[3]
見下圖:線速度 V 的大小等于從轉軸到這一點的距離 R(半徑)與角速度 ω 的乘積[3]用公式可表示為:V=ω·R從公式中我們得知,當角速度 ω 一定時,線速度 V與半徑 R 成正比。即離開轉軸越遠的點,其線速度越大。
由此產生的轉動慣量也越大。根據運動生物力學中轉動慣量概念,我們總結出:平動的物體具有慣性,平動物體慣性的大小用物體的質量來量度。轉動物體同樣也具有慣性。在力學中,物體轉動慣性的大小是用“轉動慣量”來描述的。轉動慣量的大小不僅與物體的質量有關,還與質量的分布及轉軸的位置有關。質量愈大,質量分布離軸愈遠,轉動慣量也就愈大。[3]
物體轉動慣量是描述物體轉動時保持原來轉動狀態能力的物理量。轉動慣量愈大,轉動狀態愈不容易改變。
如演員在旁腿轉中(見下圖)要想使軀體得到同樣的角速度,則轉動慣量愈大的軀體所需的外力矩愈大。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它又類似于牛頓第二定律 F=m·a 中的質量 M.因而,這就使我們容易理解在旁腿轉時舞蹈教師為什么要反復強調啟動手臂打開時要盡量往遠處伸;擺動腿成為旁大二位時也一定要無限伸直;在蹬地提立腿腕時為什么要迅速有力(即增加其瞬時軀體質量),其基本原理就是要在轉體啟動階段使演員軀體獲得最大啟動轉體線速度從而增加轉動“起法兒”階段的最大慣量。
(二)“轉動”階段
構成 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轉動階段的核心是保持穩定垂直的旋轉軸心和多個合力矩的協同作用,劉淑田、吳駿認為:人體及一切物體都受地球的重力作用,重心是重力的合力作用點。
人體重心是人體各部分重力的合力作用點。舞蹈演員在做旋轉動作時,他的身體重心會隨著身體姿態的變化而改變位置,而重心作用線則永遠是與地面垂直的,當人體的重力作用線通過人體與地面的支撐面中心時,轉動慣量越大的人體其平衡穩定性越強,反之,穩定性越差。[4]
劉、吳的旋轉認識論告訴我們轉動階段的(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要想達到質量規格高,旋轉圈數多,平衡穩定性強,我們不但要縮小舞蹈演員主力支撐腳掌與地面接觸面,即減小摩擦力提高旋轉慣量,我們還要注重演員留頭與甩頭以及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中的留頭與甩頭在完成動作時具有重要作用,它既能使演員在旋轉中準確把握目標明確方向、增加旋轉動力,又有利用人體在旋轉將近亮相造型時起到調節控制作用。因此,我們說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的技術復雜性在于它是一個旋轉復合體。轉動中的它是一個標準的合力矩。
在形成人體轉動的力學條件中,人體轉動的合力矩是其在轉動過程中獲得轉動慣量的重要因子。由于舞蹈演員在進行旁腿轉或連續旁腿轉時需要由多個力矩的協同配合,因此,這時往往需要把多個力矩合成為一個力矩,這個力矩叫做合力矩,用∑ M 表示?!?M 是各個力矩的代數和,即∑ M=M1+M2+……Mn,在演員的轉動階段我們要努力使演員的啟動臂 M1、補充臂 M2、擺動腿M3、支撐腿的提立腳腕 M4,留頭與甩 M5 形成在既定位置瞬間合力矩,其目的就是要使 M1、M2、M3、M4、M5同時發力,(即起動臂 M1 與補充臂打開伸向 180°,擺動腿 M3 向旁點借助于線速度伸向遠點,支撐腳腕迅速提立蹬地立起)使舞者在既定位置獲得最大瞬間合力矩,以此獲取最大轉動慣量,提升演員旁腿轉動階段質量。
(三)“亮相造型”階段
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的“亮相造型”階段即是我們常說的旋轉動作結束階段。
此時,由于轉動階段所產生的轉動慣量,人體的旋轉動作難于瞬時停止,這就要求我們增加演員主力支撐腿腳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以獲得足夠的摩擦力使人體降低旋轉速度,為“亮相造型”做好充分準備,其現實中的具體操作步驟應遵循由演員主力支撐腿腳掌逐漸過渡至腳跟著地原則,并且還需要有一個提前量,提前量根據舞蹈演員對于自身平衡的掌控能力量力而行,有提前半圈的,也有提前一圈的,看演員個人旋轉功底。最后“亮相造型”時要求舞蹈演員提氣,憋住呼吸,全身肌肉收緊像千年古松一樣蒼勁挺拔有根基。
三、結語
在舞蹈訓練與比賽中,舞者們有支撐繞縱軸旋轉構成了其精彩“亮點”特別是在美妙動聽的音樂伴奏下舞者們高質量、高規格、難度大的格式各類旋轉技巧令觀眾如癡如醉,回味無窮。然而,筆者發現舞者們所運用的旋轉姿態基本從古典芭蕾舞中借鑒而來,特別是古典芭蕾舞中的 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即男演員所特有的“旁腿轉”被當今女演員們所借鑒與運用,這使我們舞蹈工作者對此產生了極大研究興趣,為了充分挖掘女舞者們身體表現能力,體現以無限的精妙技術拓展有限的體能理念,我們以《生理學》為研究依據,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從人體轉動生理機制入手,對pirouette a la seconde(皮魯埃特·阿·拉·瑟貢德)旋轉技術(“起法兒”階段、轉動階段和“亮相造型”階段。)進行三方面解析,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衍椒,張鏡如 . 生理學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371.
[2] 運動生物力學教材編寫組 . 運動生物力學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03-204.
[3]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 . 運動生物力學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121-127.
[4] 劉淑田,吳駿 . 談舞蹈旋轉的基本原理及甩頭問題 [J]. 舞蹈,197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