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艇技術是賽艇中被認為是合理的、適當和經濟的,且能讓使用者在賽程中達到更高水平的一系列動作[1].技術鏈一詞在國內較早出現在2002版的《運動訓練學》教材中,伴隨運動鏈技術的發展,技術鏈的概念與理論也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運動項目訓練時采用并借鑒了這一理論。同時,在運用過程中豐富和完善了技術鏈理論,使其更趨于科學性、實用性、普適性。岳新坡將技術鏈定義為:“在體育運動中技術環節或技術動作依據特定的時間序列和空間排列而形成的鏈條式關系被稱為技術鏈”[2].任滿迎等把技術鏈理論運用到國家隊體操運動員的訓練中,取得了較好的訓練效果。技術鏈的概念與理論是基礎理論學科在活動實踐過程中提出的,同時反哺到實踐活動中;應用技術鏈理論分析運動項目特點指導運動實踐,提高運動訓練效果。
1 賽艇運動特點分析
賽艇運動誕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奧運會中占有14枚金牌,分為單人雙槳、雙人雙槳、雙人單槳、4人單槳、4人雙槳、8人單槳等幾種類型。岳新坡按照邏輯學上3步走、4原則方法,定義了技術鏈的定義為:“在體育運動中技術環節或技術動作依據特定的時間序列和空間排列而形成的鏈條式關系稱為技術鏈”.由此,可定義賽艇運動的技術鏈的概念為:“在賽艇運動技術各環節和技術動作中,依據賽艇運動特征,按照特定的技術和時間順序,形成完整的技術鏈條關系稱為賽艇技術鏈”.圖1所示,是賽艇運動拉槳的運動簡圖,可清晰的看出賽艇運動技術的基本面貌。賽艇運動是以身體的手腕、肘、肩、髖、膝、踝6關節和槳栓為7大鏈條,組成了賽艇運動技術,是較典型的技術鏈運動項目。
從賽艇運動特征可看出賽艇運動同時是開閉鏈運動于一體。賽艇運動要求身體各運動環節協調有序、急緩分明、協同一致、相互配合。為了較清晰的展現賽艇運動技術特點,可以把賽艇運動分為4大技術鏈,依次是下肢技術鏈、軀干技術鏈、上肢技術鏈和劃槳技術鏈。圖2,把賽艇運動項目按照用力的先后順序制定技術鏈分層結構,由外向內是劃槳啟動至劃槳出水,由內向外是劃槳出水至下一輪劃槳啟動。德國學者Theo K\ue56erner在賽艇方面的研究中,將賽艇運動的東德模式(或叫標準劃槳技術)和Adam模式(或叫長劃槳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這2個模式大致代表了當今賽艇運動的特點,東德模式和Adam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劃槳距離上,即通常所說的劃副。圖2把賽艇運動項目按照用力先后順序制定了技術鏈分層結構,由外向內是劃槳啟動至劃槳出水,即下肢技術鏈、軀干技術鏈、上肢技術鏈和劃槳技術鏈;由內向外順序相反。
1.1下肢技術鏈
賽艇運動中下肢技術鏈歸納為2個動作:“收縮、伸展”.腿收縮、伸展與腿內部肌肉收縮、伸展的表現和機理相反。
腿外表收縮是放松積蓄力量的過程,腿外部的伸展是爆發力量推進賽艇加速的過程。采用模糊數學分析法統計表明,除電子競技類、射擊類、棋類等,坐駕類運動項目之外(包括戶內運動項目),完成一項技術動作,首先是由下肢啟動和完成的。收縮和伸展組成了收縮角度和水平位移,股四頭肌、腓腸肌等肌群以關節點為支撐,做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的費力運動,容易造成肌肉疲勞,科學合理的分配下肢力量至為關鍵。
例如,女子賽艇在1984年奧運會以后,距離延長到2000m,不僅強調爆發力更強調耐力,耐力運動就關系到力量合理分配問題,在訓練中對運動員形體和技術上就有了新的要求,訓練中不僅應遵循個體差異性原則、有效控制原則,更應遵循競技需要原則。
槳頻的高低和腿部伸展快慢呈正相關。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Adam模式和德國、美國意大利模式,腿部收縮角度具有較大差異,Adamm模式腿部收縮角度較小,德國、美國、意大利模式腿部收縮角度較大??赏茢喑?種模式在訓練時對運動員的要求與訓練的針對性是不同的。這2種模式各有千秋,可運用多學科進行深入研究。目前世界流行的是大小腿折疊充分,收縮時,小腿垂直賽艇,軀干貼在大腿上,上身挺住手臂充分前伸。蹬伸時,腿部先發力,在大小腿打開90°時開始打開軀干,大腿與軀干大致90°時開始拉臂。
1.2軀干技術鏈
軀干技術鏈是以臀部為支點重心位移控制技術。是技術鏈的連接環節,軀干技術的好壞是避免運動員2次發力和劃槳打滑的關鍵點。腿部的收縮與伸展,手臂的拉槳與回槳著力點都落在臀部,以臀部為支撐點做滑動運動。臀部是最大的關節點技術鏈的連接部位,臀部的滑動實現了腿部蹬伸與手臂回拉槳的有機融合?;瑒蛹夹g不是簡單的移動,它涉及到重心水平位移范圍問題,滑動范圍過大越難控制身體在船內移動速度,滑動范圍過小,身體的移動速度提高,做功有效距離減小。同時,重心在水平面和垂直面移動范圍的大小將導致重心在船內顛簸幅度,增加了船體阻力降低船速。因此,在訓練中涉及到臀部滑動速度和移動范圍的有效控制,以及臀大肌、腰腹肌、背闊肌等肌群的力量要求,避免松腰,出現2次發力。
軀干技術鏈涉及到劃槳的力量傳送、呼吸調節、節奏控制等。腿部力量通過軀干傳遞,軀干再把力傳送給上肢,上肢把拉力轉化為劃槳動力。上肢和下肢是動力臂,軀干是實現力作用效果的杠桿。軀干對節奏的控制很為關鍵,按照賽艇動作的身體順序應該是腿-軀干-臂。軀干處于中間環節,如果腿+軀干>
軀干+臂的時間說明腿部發力過猛,容易造成腿部疲勞,反之會造成上肢疲勞,導致節奏混亂,團隊配合不默契,成績下降。
1.3上肢技術鏈
賽艇跑的快不快、節奏協不協調,在于手臂一拉和一回,上肢技術鏈不僅表現在耐力和爆發力上,還體現在細節處理上和團隊協作上。比如左右手在交叉階段是有先后之分還是有上下之別,在很多國內外文獻中爭論不休。英國隊、法國隊采用的是左手領先技術,減小左手弱勢,從而和右手在力量、速度上保持一致。有爭議是因為存在差異性,不應該統一劃一,應保持爭議。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習慣、不同個人風格有不同技術特點,爭議就理所當然。從自身特點出發取長補短,制定自身標準,發揮團隊優勢,形成自身或團隊技術風格才是取勝的關鍵,而不是盲目照搬他國技術。
劃槳的實施者上肢技術鏈,不是單單上肢和肩部做功,劃槳打滑脫離了下肢、軀干力量和節奏的有效傳遞;消極劃槳,阻礙了下肢、軀干的聯動性,劃槳有效率降低。同時上肢技術鏈還涉及到一系列的技術動作處理,如拉槳、回槳、槳葉入水、槳葉出水、倒槳、提槳等技術動作,要靠兩手臂和雙手來實現。上肢技術鏈是涉及面最廣、復雜程度最高、動作處理最細膩的一環技術。在訓練過程中應該分層次。例如,槳入水至槳出水涉及到的技術,槳出水至槳入水涉及到的技術,分析每層技術原理和易犯錯誤,結合攝像給運動員以直觀描述,提高訓練效率。
1.4劃槳技術鏈
劃槳技術鏈是技術效果的體現,從觀賞的 角 度 有 “三動”.賽艇是在槳葉入水前后25~30°范圍快速移動;軀干相對艇做倒鐘擺式滑動;手臂和槳相對艇做弧形往返運動。當劃槳的速度大于船速時,視覺的感受是船在槳之間快速移動,要 求 劃 槳 要 有 一 定 的 加 速 度。其 次 槳 葉 入 水---抓水---出水階段,手和握桿做了提拉、落槳、上弧線動作,此時槳葉垂直水面;槳葉出水---回槳---入水階段,手和握桿做了壓腕起槳下弧線動作,此時槳葉背面平行水面。國內外大量資料認為槳葉垂直船體時槳葉做功效率最大,在左右兩側都有能量耗損,角度越大耗損能量越大。
依據這一事實,提出一大膽設想,研發設計活頁槳。保持槳葉在入水---抓水---出水階段始終與船體保持垂直。
初步設想是,在槳葉和槳桿的連接處---槳勁,設計成鏈頁無縫連接,槳桿內設動力桿,動力桿連接槳葉鏈頁和槳栓,槳栓和內動力桿由齒輪驅動。調試拉槳幅度與槳葉垂直面的比例關系,槳葉雖然在做弧線運動,但槳葉從入水至出水始終保持與船體垂直,提高了劃槳有效率,減小劃槳損耗。如規則允許,活葉槳將優于大葉槳,相信能夠大幅度提高賽艇速度,縮短相對比賽時間,取得優異成績。在不違背科學、不使用禁忌藥品,科學改進技術設備、遵守比賽規則的情況下應是可行的!
2 結論
賽艇技術鏈的概念:“在賽艇運動技術各環節和技術動作中,依據賽艇運動特征,按照特定的的技術和時間順序,形成完整的技術鏈條關系稱為賽艇技術鏈”.4大技術鏈和完整的劃槳技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各技術鏈包含于整體;整體水平的高低依托于各個技術鏈水平的發揮,劃槳技術鏈是技術鏈效果的最直接體現。
從賽艇技術鏈的分層結構可以發現,槳葉速度不僅依賴于力量耐力,而且依賴于運動員正確高效的運槳能力,運槳能力依賴于4大技術鏈高效嫻熟的配合。技術環節不足或不正確會減小槳速,降低施力效率。把一項運動項目分層次、分結構解析技術鏈接關系,能夠清晰的看出每個環節的作用。有利于技術動作的學習,有利于個人技術風格的展現;有利于團隊的高效融合。
3 建議
在圖像解析和操作過程中發現,賽艇在運動過程中伴隨運動員劃槳位移、槳頻、槳副、槳入出水角度和入出水深淺在做上下起伏運動。根據力學原理,受力面積增大物體位移阻力增加。因此,出現賽艇加減速差異明顯。槳在入水階段,槳葉和艇身并非垂直,而是形成一定夾角,槳力曲線作用力較大時船加速并非明顯,艇身反而起伏。當槳葉槳桿垂直艇身時速度最快。研發設計活頁槳,槳葉與槳桿、槳桿與將栓內部設置齒輪驅動,雖然槳葉在做弧線運動,但保持槳葉入水到槳葉出水始終垂直艇身,減小槳葉對艇身的擠壓,降低艇身上下起伏。
加強運動生物力學測試系統對國家賽艇運動員的指導,強化教練員利用先進儀器輔助訓練意識。對不同運動項目應加強技術鏈的分析與界定,項目不同技術鏈分層結構不同。個性中找出共性,共性指導個性運動項目發展,提升訓練效果,提高運動成績。
參考文獻
[1]PAUL JGOODMAN.Connecting the Core[J].NACA.sPerf ro-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4,3(6):10-14
[2]岳新坡.運動技術鏈概念及其應用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29):235-239
[3]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36-237
[4]任滿迎,等.核心運動鏈肌力診斷新方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9):69
[5]IAN HANSEGAWA.The use of unstable training for enhancingsport perf ormance[J].NACA.sPer for 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5,4(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