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羽毛球的廣泛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羽毛球這項運動。在練習中,練習者常常以模仿作為練習的一種常用方式。但是,單純的模仿練習很難讓初學者理解正確動作,導致初學者在練習動作時即使會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很多有經驗的教練意識到并針對這個問題,采用輔助練習的方法來幫助初學者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某一動作的要領。
1 輔助練習的研究現狀和概念界定
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初學者常常會遇見這樣一個問題,他們不能直接領悟和學會標準動作,導致學習困難。在注意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從眾多信息中抓取有限的資源。對于初學者而言,一項正確的動作包含過多的信息,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自動化,必然會導致各種失誤。所以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初學者應該針對某一動作進行單一地、無干擾地練習,以便于集中主要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我們可以根據關節的活動順序將動作合理分解,使得一個連貫動作由多個單位組合而成。分解后的動作相比正確動作會簡單得多,因為分解后動作只是某個關節或肌肉的活動,初學者可以將有限的注意資源集中到這個關節或肌肉的運動,這樣便會使得初學者更容易掌握動作。
如果動作單位的學習還存在困難,有經驗的教練往往會根據正確動作的某些要素,對動作單位的活動形式或內容進行改編,再進行練習,使初學者更快掌握技能。這種練習的方式便是我們常說的輔助練習。我們通過合理分解動作,使得正確動作變得簡單易學,再將習得的分解后動作遷移到正確動作當中,從而促進學習。
簡而言之,當我們發現在學習動作困難之時,我們會將動作合理分解成多個動作單位。對動作單位的練習成熟后,再遷移至正確動作中。這個過程是遷移的過程,至于遷移是什么,下面將介紹。
自古以來,遷移現象無處不在,早被人們所關注,許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遷移的本質。心理學家特爾福德和索里經過科學探索,認為遷移的實質是: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境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對遷移做出解釋,提出相同要素說,他認為只有在原先的學習情境與新的學習情境有相同要素時,原先的學習才可能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
依據不同的類型,遷移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依據遷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將遷移分為兩種:正遷移和負遷移。其中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積極作用;負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消極作用。依據不同范圍分類,可分為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依據遷移不同程度可分為近遷移和遠遷移。輔助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初學者掌握技能的能力,所以評價輔助練習的好與壞是根據遷移的效果來評價的,也就是根據正遷移的效果來評價的。
目前,許多有經驗的教練或老師已經在運用輔助練習,但是對輔助練習的界定卻還一直處于模糊狀態。為了更好的研究,本文將從心理學的遷移理論來給輔助練習定義。
通過諸多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種遷移的解釋,體育技能的學習也是如此,國內學者提出:運動技能的學習的遷移是指一種運動技能的學習對另一種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同樣可以是正遷移,也可以是逆遷移。
在輔助練習中,采用的練習方式都是將某項技術動作進行合理分解成多個運動單位,再將其中的一個運動單位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進行特殊練習,使得某項技能能夠得以輕松學會。同時,輔助練習的目的是為了使得學習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某項技能。
縱觀多年來輔助練習的創編和應用,都是抓住正確動作的某些要素,為使得訓練效果更佳顯著,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編,成為獨自一套訓練素材。有的是根據一個動作單位進行創建練習內容,有的是根據多個連續的運動單位進行的創建練習內容。依據創建內容中動作單位的數量,可以分為單個動作單位的輔助練習和多個動作單位的輔助練習。
單個動作單位的輔助練習。有保持原有動作特點,放大練習時間,讓練習者有足夠的時間體會動作要領。如有學者曾對短跑項目中“送髖技術”創編輔助練習,根據跑的過程中送髖的特點,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編,使得改編后的動作與送髖技術的特點相同,便于單獨練習,創建了“行進間跑格練習”和“單腿阻力鞭打練習”,使練習者更好的掌握送髖技術,這種練習方式是通過對合理分解后的動作單位后,對某一個動作單位的一些要素進行內容和形式的改變,創建的新的練習方式。
多個動作單位的輔助練習。有根據動作的某些要素,在形式和內容改編,創建一套新的練習方法,讓練習者重點體驗這些關鍵動作。如有研究者在研究挺身式跳遠輔助練習時,借助單杠,延長練習者在空中的停留時間,練習者更好的體驗空中動作。這個過程可以讓身體的多個關節擁有更長的空中時間,體驗動作。這些輔助練習不僅給予廣大的教練提供了有效的訓練方案,而且能夠快速提高跳遠運動員的成績。
綜上所述,輔助練習可以定義為:在運動技能學習中,將動作合理分解成多個動作單位,根據某個動作單位或多個動作單位的某些要素,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編成易于學習掌握,且以正遷移為目的練習方式。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要素主要指運動的關節和相應骨骼肌的運動方式。形式指的是練習的外部表現方式,如送髖技術的輔助練習可以是單腿阻力鞭打練習。內容指的是練習的內涵,如單腿阻力鞭打練習的目的是送髖技術。
手腕的活動方式有內旋、外旋、屈、伸、外展、內收。人們最為習慣的方式是屈和伸,而在羽毛球的發力中,內旋和外旋是最重要的發力方式。因此,練習羽毛球時,學會內旋和外旋的發力方式是首要任務。內旋和外旋是依賴于手臂前側的橈側腕伸肌和尺側腕屈肌的協調作用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內旋外旋的輔助練習應該著重考慮到這兩塊肌肉的活動方式。創編與羽毛球運動中具有相同要素的內旋外旋的輔助練習,才能更好地使學習者掌握技能。
羽毛球發高遠球,以右手持拍為例,臂擊球完整動作為:胳膊從體側向前用力揮出,同時,手臂展開,在擊球瞬間用力揮臂,手臂用力內旋,展腕。羽毛球發高遠球的過程中,手腕的內旋動作是重要的發球動作之一。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完整動作分解為:肩關節的運動\\(胳膊從體側向前\\)、肘關節的運動\\(手臂展開\\)和腕關節的運動\\(手臂內旋展腕\\)。這三個關節的運動對擊球效果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研究中,將針對腕關節運動創編輔助練習,形式為用網球拍來替代羽毛球拍,及練習者拿著網球拍,以握羽毛球拍的方式握拍,練習內旋和外旋。內容是學習尺側腕屈肌和橈側腕伸肌的協調發力方式。
2 研究的特點
本研究將采用實驗的方法,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證明用網球拍來替代羽毛球拍的輔助練習對羽毛球的高遠球的績效是有效的。用肌電分析的方法來解釋其中的原由。
表面肌電圖是神經肌肉系統在進行隨意性和非隨意性收縮性活動時,生物電變化經過表面電極的引導、放大、顯示和記錄所獲得一組電壓時間的序列信號。目前表面肌電圖的應用很廣,不僅在醫學上,而且在體育界里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年來,表面肌電圖的信號分析主要集中在時域和頻域兩個方面。然而頻域在進行前后對比的實驗中卻常常出現問題,如電極片的信號不一樣會導致頻域值不同,無法實現前后之間的對比。但是時域值不易受到影響,在電極片信號不一樣的情況下也會有相同的趨勢,波峰出現的時刻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為了方便記錄數據,以球拍擊球的一瞬間開始為起點,即為零時刻點。記錄波峰與擊球點的時間差。計算實驗前后時間差的變化。
實驗開始前,選取被試右側上肢的尺側腕屈肌、橈側腕伸肌為測試肌肉。粘貼電極之前,用砂紙打磨皮膚,然后用酒精擦凈,等到酒精揮發后再用膠帶和彈性繃帶將電極片粘貼和固定在相應的肌肉表面中。1號電極片為橈側腕伸肌,2號電極片為尺側腕屈肌。
被試在采集完肌電圖后,每人發10次球,球的落點在羽毛球場的底線和雙打后發球線之間的區域算發球成功。記錄發球成功個數。通過實驗前后發球成功率來說明輔助練習的有效性,通過肌電圖來分析輔助練習有效性的原因。
3 研究對象和方法
3.1 研究對象
本文以7名北京師范大學女學生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均未受過專業訓練,球齡小于1年,均為右手持拍。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輔助練習和表面肌電圖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并參考心理學的遷移理論,結合羽毛球發高遠球的動作要點,進行分析研究。
3.2.2 數理統計法
使用Excel、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算。
3.2.3 肌電分析法
運用肌電遙測系統,在運動員完成發高遠球動作過程中對尺側腕屈肌和橈側腕伸肌進行肌電測量,輸出肌電波形圖進行計算。
3.3 實驗
3.3.1 實驗儀器和材料
美國Noraxon表面肌電測試系統,羽毛球36個,8支羽毛球拍,三支網球拍,酒精,水,膠帶,若干條彈性繃帶,棉簽。
3.3.2 實驗方案
隨機將7名被試分成三組,即第一組和第二組均為2人,第三組為3人。其中第一組為空白組,第二組為練習組,第三組為實驗組。
實驗程序如下:實驗前每名被試都發高遠球,選取3次發球成功的肌電圖作為實驗前測樣本。每名被試在采集完肌電圖后,再發10次球。
前測后,第一組被試原地休息1h;第二組被試練習發球1h,具體安排如下:發球10min,休息5min,發球之間間隔5~10s,重復4次。第三組被試進行輔助練習,具體操作如下:三名被試拿著網球拍,以握羽毛球拍的姿勢握住網球拍,兩腳開立,右臂屈肘,肘部平行地面,轉動腕部。分為5次進行練習,每次練習5min,休息1min。第一次和第二次不要求速度,只要求體驗內旋和外旋的動作;第三次要求在原有的基礎上加速;第四次要求逐漸加速,至最大速度;第五次不作要求,自由掌握速度。練習完后用左手敲打右手前臂,進行放松練習5min。再重復練習2次,無速度要求的內外旋輔助練習,完后休息,等待測試。一個小時后重測,選取3次發球成功的肌電圖作為后測的樣本。每名被試在采集完肌電圖后,再發10次球。(圖1\\)【圖1】
4 結果與分析
4 . 1 對實驗前后發球成功率的分析
總的來說,實驗前被試的基線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如表1所示,P=0.340>0.05\\),被試的球齡都小于一年,均無受過專業訓練,對發球動作都并不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更好地體現輔助練習的效果。實驗后,三組的發球成功率有明顯變化,實驗組與空白組的差異顯著\\(P=0.003<0.05\\),練習組和空白組的差異不顯著\\(P=0.423>0.05\\)。說明實驗組中的輔助練習對羽毛球的發球成功率有顯著提高。
實 驗 前 的 三 組 數 據 的 平 均 數 和 標 準 差 如 表 1 所 示 。運 用ANOVA檢驗三組前測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實驗前三組被試的發球成功率差異不顯著,F\\(2,4\\)=1.429,P=0.340>0.05。前提假設三組被試差異不顯著被證明。
三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表所示,獨立樣本t測量結果顯示,實驗組與空白組差異顯著,實驗組平均值顯著大于空白組,t\\(3\\)=-8.521,P=0.003<0.05**;練習組與空白組差異不顯著t\\(2\\)=-1.000,P=0.423>0.05?!颈?-2】
4.2 肌電圖分析
從發球成功率來看\\(如表3、表4所示\\),輔助練習對發高遠球的成功率有顯著影響,那么輔助練習是如何影響發球的過程。實驗前,1號電極和2號電極顯示,7個被試波峰出現的時間無顯著差異,正好和實驗前發球成功率的統計結果一致,再次證明7個被試的基線水平一致?!颈?-4】
波峰指的是肌肉被激活的最大程度所釋放的電量,對于同一塊肌肉而言,波峰就代表著該肌肉所釋放的最大力量。波峰出現的時刻代表最大力量出現的時刻,如果波峰越接近擊球點,說明被試的發力越好。通過比較實驗前后最大力量出現的時間的差值,來看輔助練習對被試的影響。如果時間差值越小,說明被試的發力動作越好,反之則反。
在實驗后的1號電極中\\(如表5所示\\),實驗組和空白組\\(P=0.191>0.05\\)以及練習組和空白組\\(P=0.635>0.05\\)的時間差值差異不顯著,說明輔助練習和一般練習對橈側腕伸肌的發力并無明顯促進作用?!颈?】
但是在2號電極中\\(如表6所示\\),實驗組和空白組時間差值的差異邊緣性顯著\\(P=0.051>0.05\\),練習組和空白組的時間差值也不顯著\\(P=0.381>0.05\\)。意味著一般練習對尺側腕屈肌的發力并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輔助練習對尺側腕屈肌的發力有促進作用?!颈?】
三組數據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表所示。運用ANOVA檢驗三組前測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1號肌電的主效應不顯著,F\\(2,4\\)=0.944,P=0.461>0.05。三組數據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表所示。運用ANOVA檢驗三組前測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2號肌電的主效應不顯著,F\\(2,4\\)=1.165,P=0.399>0.05。
表1和表2中P值均大于0.05,說明被試的橈側腕伸肌和尺側腕屈肌的發力效果差異不顯著。這兩塊肌肉的發力效果不存在顯著差異。三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表所示,獨立樣本t測量結果顯示,實驗組與空白組差異邊緣顯著,實驗組大于空白組,t\\(3\\)=3.166,P=0.051>0.05;實驗組與練習組差異不顯著,t\\(3\\)=1.024,P=0.381>0.05。三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表所示,獨立樣本t測量結果顯示,實驗組與空白組差異不顯著,t\\(3\\)=1.683,P=0.191>0.05;實驗組與練習組差異不顯著,t\\(3\\)=0.526,P=0.635>0.05。
5 結語
從對發球成功率的統計中可以看出,用網球拍進行內旋外旋運動的輔助練習有助于初學者對羽毛球揮拍技術的掌握。發球績效提高的原因是這種輔助練習能更好地促進尺側腕屈肌的發力,使得尺側腕屈肌的發力更加順暢,肌電差異可以看出,這種輔助練習可以更好地幫助初學者掌握握拍方法,也可更好地掌握發力技巧,來促進發球績效。
參考文獻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94.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84-285.
[3] 彭文喜,吳風順,陰剛.體育動作教學中輔助練習動作的選擇與確定[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999,13\\(3\\):29-31.
[4] 孔瑞詩.用“送髖技術”輔助練習對短跑教學的設計與應用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19\\(4\\):82-84.
[5] 周瓏生.淺談挺身式跳遠教學單杠完整輔助練習的設計與應用[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26:159-160.
[6] 劉瑞豪.羽毛球[M].成都出版社,2010:38.
[7] 尚瑞花,武東海,仇亞賓.初學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常見錯誤及練習方法[J].體育教學與研究,2009\\(36\\):149-150.
[8] 潘文中,范建中.表面肌電圖在康復醫學中的一些應用[J].中國康復,2011,26\\(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