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 10 名肘關節無損傷標槍運動員(正常人組)和 10 名肘關節不同程度受損的標槍運動員(損害組)作為研究對象。20 名研究對象均選自體育學院運動系、體育系和業余體校從事標槍訓練的運動員,年齡位于 20 到 25 歲之間。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三維影響法對對被試運動員的運動軌跡進行三維拍攝,使用三維解析軟件 3-DsignalTEcvl.oc 對錄相進行數據分析,得出運動員從“制動腿制動”到“標槍出手瞬間”的角度與速度,并對變化進行分析。采用問卷調查法對 10 名肘關節損傷的標槍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并走訪了有關教練員和醫護人員。
2 結果分析
2.1 標槍出手瞬間肘關節運動生物力學指標
通過 3-DsignalTEcvl.oc 三維解析軟件對標槍出手瞬間投擲手肘關節的分析發現(表 1),制動腿著地瞬間,投擲手肘關節的平均角度為(105±3)°,肘關節的平均速度為(5.46±0.23)m/s。而之后的標槍出手瞬間,肘關節的平均角度為(117±2)°,肘關節的平均速度為(7.32±0.86)m/s??梢钥闯?,制動腿制動瞬間到標槍出手瞬間投擲手的肘關節角度變化為 12°,投擲手肘關節平均速度增長了 1.86m/s。
這種較大的角度和速度變化,充分體現了最后用力階段的鞭打技術,符合水平速度與垂直速度的傳遞規律,將助跑帶來的向前速度傳遞到上肢,轉化成為轉動慣量,從而獲得更大的出手速度?!颈?】
2.2“標槍肘”康復訓練手段研究
2.2.1“標槍肘”產生的生理原因
錯誤的“撇槍”動作導致肘關節損傷,一些運動員肩關節韌帶柔韌性較差,最后用力階段無法完成翻肩動作,肘關節低于肩關節,導致肩外投槍。另一種情況是肩膀領先于肘關節發力,造成“撇槍”。準備活動不充分,部分運動員不重視準備活動,專項準備活動不足,無法使骨骼肌和韌帶溫度升高,不能適應投擲標槍時對關節的要求。
2.2.2 肘關節損傷的部位分析
(1)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損傷
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損傷分為屈肌近起點損傷和起點損傷兩種,疼痛的部位是肱骨內上髁的肌肉起點。在氣溫過低,技術不夠成熟,準備活動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該部位損傷?!颈?】
(2)肘管綜合癥
病癥產生的位置為肘管內的神經,因投擲標槍中錯誤的屈肘、外翻作用力下,導致尺神經受到牽拉而損傷,因尺神經受損,表現出手部麻木或手部肌肉萎縮無力。這種病癥多為急性,因受到外部壓力導致肘管變形或肘管占位性病變,使肘管容積變小,從而產生癥狀。
(3)創傷性骨關節炎
多發于從事多年訓練的運動員,因負荷過大而產生勞損。常年高負荷的多次拉伸和外翻、反復地旋轉、扭動等動作導致關節軟骨的磨損,并產生增生物,如骨刺或骨唇,伴有炎癥的出現。當骨刺折斷后,則形成骨刺的游離物,產生刺痛感。
(4)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
尺側副韌帶損傷的產生原因主要是投擲標槍瞬間肘關節夾角小于 90°,肘關節低于肩膀強力外翻出槍,嚴重時可以導致肘關節鷹嘴尖部骨折。
2.2.3 康復訓練方法和原則
(1)主動康復練習
是一種自主完成的康復練習,練習時用最大的力量使肌肉進行縮短收縮。通過輔助器械將運動的速度控制在適宜的水平,使肌肉在恢復的過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緊張,從而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這種恢復手段兼備縮短收縮和等長收縮兩者的恢復效果。
(2)被動康復練習
適用于受損后伴有功能性障礙的運動員,通過各種被動的康復性活動,使受損肌肉和韌帶得到放松和伸展,逐步增大活動的范圍,從而恢復損傷部位的機能。
(3)漸進抗阻練習
這種練習即靜力性、等長練習、和等速練習,這種練習可以增進受損肌肉的力量,增加韌帶和關節的柔韌性,通過適宜的壓力誘導的細胞分子發生生理性變化。訓練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不加重損傷不影響愈合為前提,根據不同的損傷程度確定練習的方法和強度。這種練習在運動員傷愈后防止再次損傷有很大的益處。
3 結束語
經過對 10 名運動員標槍出手瞬間的三維影響分析,得出結論,從制動腿著地瞬間到標槍出手瞬間,投擲手肘關節的角度和速度變化較大,這種較大的角度和速度變化,符合水平速度與垂直速度的傳遞規律,轉化成為轉動慣量,有利于獲得更大的出手速度。
經過對肘關節損傷的標槍運動員,相關教練員、醫護人員的走訪調查,得出結論,導致損傷的原因主要有:(1)錯誤的“撇槍”動作;(2)標槍出手時肘關節低于肩關節,導致肩外投槍;(3)因從事多年訓練肌肉韌帶勞損;(4)準備活動不充分,專項準備活動不足。標槍運動員肘關節損傷的種類主要有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損傷、肘管綜合癥、創傷性骨關節炎、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四種。其康復手段主要采用主動康復練習、被動康復練習和漸進抗阻練習。
參考文獻
[1]李岳峰.標槍教學中的肘關節損傷及防治[J].吉林大學學報,1992,12.
[2]燕永林.標槍運動員肘部損傷的預防及康復訓練[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