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過分析我國兩名國際健將級優秀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在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兩名優秀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改進技術提出建設性建議,充實我國女子撐竿跳高技術數據庫,并進一步完善我國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懸垂擺體技術的理論。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中國女子優秀撐竿跳高運動員高淑英和吳莎的技術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兩名優秀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成績均達到了國際健將的標準。
我國達到了國際健將標準的兩名優秀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高淑英和吳莎,為本研究的拍攝對象,她們的最好成績分別為 4.40 m、4.20m(國際健將4.15m),均為達到國際健將級的運動員。對拍攝的懸垂擺體以及與之相關的助跑起跳、展體轉體拉引等技術進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中國期刊網,共搜索得出相關文獻48篇,直接相關文獻29篇。查閱了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共查閱文獻21篇,直接相關文獻8篇。對與本文的研究目的、任務和方法有關的信息進行歸納和整理。
1.2.2 運動生物力學測試
運用平面定點攝影的方法,對女子撐竿跳高達到國際健將的兩名運動員,用JVC9800型高速攝影機拍攝了插穴起跳至過竿的全過程。攝影機放在助跑道右側25m,機高1.50m,主光軸對準穴斗后沿4m處,拍攝頻率為100幀/秒,拍攝范圍為從起跳至過竿的全過程。采用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的SBCAS2影片解析系統進行有關的解析和計算。在解析過程中采用俄國扎齊奧爾斯基模型,各關節點的原始數據經數字低通濾波法平滑處理,截斷頻率為8HZ。
1.2.3 數理統計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主要計算了均數、標準差、并進行了相關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在本次比賽中高淑英和吳莎兩名運動員成績達到了國際健將的標準,成績分別為4.40m和4.20m(國際健將4.15m),在這里對這兩名達到國際健將運動員的技術進行對比分析。
2.1 高淑英與吳莎的起跳技術指標
垂直速度\\(m/s\\)、E起跳瞬間竿弦角度、F起跳瞬間上手握點投影與起跳點的差\\(cm\\)通過表2—1我們可以看關于高淑英和吳莎在起跳時的一些主要指標,我們可以發現起跳著地時吳莎的重心水平速度比高淑英的高,她們起跳著地的重心垂直速度高淑英的比吳莎的高,而高淑英的起跳離地時的水平速度比吳莎的大得多,起跳垂直速度也比吳莎的大,這說明在起跳技術上高淑英能很好的保持水平速度,而吳莎沒有較好的保持水平速度。根據有關研究得知運動員起跳時保持較高的水平速度對懸垂擺體技術和運動員最后的成績都尤為重要。起跳瞬間竿弦與地面的夾角高淑英的為35°,吳莎的為32°。而現代撐竿跳高的起跳技術要求,起跳瞬間竿弦與地面的夾角應在29°至32°,可以看出吳莎的角度比較合適,而高淑英的偏大,起跳瞬間上手握點投影與起跳點的差高淑英為-4厘米,吳莎的為-12厘米,說明她們起跳點離穴斗太遠,高淑英的起跳點要好些 ,總體可以看出在起跳方面高淑英的起跳效果要比吳莎的好。
2.2 高淑英和吳莎懸垂擺體技術指標
從表2—2我們可以看出高淑英握竿高度與最短竿弦長的差比吳莎的要大0.13m,也就是說高淑英的竿子彎曲量比吳莎的大,雖然這個指標和竿子磅級有關,但從表1—1中我們看到,高淑英的磅級比吳莎的磅級大,高淑英在磅級比吳莎大的情況下,她的竿子彎曲量比吳莎的大,說明高淑英很好的利用竿子彎曲,儲備竿子的勢能。而竿弦在達到最短時兩個人都沒有達到背水平,高淑英的背角度為35°,吳莎的為16.7°,其中吳莎的要比高淑英的好些,從起跳到背水平的時間看,見表2—2,高淑英用了0.79s,吳莎用了0.63s,進一步看出高淑英背水平狀態出現比吳莎的晚。而在懸垂時下握手肘關節角上高淑英的為143°,吳莎的為100°,高淑英的肘關節角度比吳莎的大的多,現代撐竿跳高懸垂技術要求要保持較大的下握手肘關節角度,這樣在懸垂時人體會比較穩定,可以看出懸垂階段高淑英身體穩定性比吳莎要好。
見表2-3,在起跳時間方面,懸垂時間和擺體時間的分配上,起跳時間高淑英的為0.09s,占整個支撐時間的7%,吳莎的為0.08s,占整個支撐時間的6%,在起跳時間上兩人比較一致,在懸垂時間上高淑英為0.19s,占整個支撐時間的14%,吳莎的0.12s,占支撐時間的9%,高淑英要比吳莎的長,說明吳莎在撐竿跳高技術時間的分配上要好于高淑英,在起跳和擺體時間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高淑英的懸垂時間長于吳莎的懸垂時間。說明在轉體拉引的時間上吳莎要比高淑英充足 。
3. 結論
3.1 兩名國際健將運動員,起跳方面吳莎起跳的效果不夠好,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較大。高淑英的起跳效果要比吳莎的好。
3.2 兩名國際健將運動員,高淑英的懸垂擺體技術不夠規范,吳莎的懸垂擺體技術要好于高淑英,3.3 在時間的分配上,起跳時間上兩人比較一致,在懸垂時間高淑英要比吳莎的長,說明吳莎在撐竿跳高技術時間的分配上要好于高淑英,在轉體拉引的時間上吳莎要比高淑英充足 。
4. 建議
4.1 加強兩名運動員的持竿助跑起跳的練習和插穴起跳到懸垂技術環節的訓練。
4.2 改善人-竿系統的節奏分配,加強懸垂擺體技術的穩定性,提早背水平出現的時間。
4.3 優化支撐過程各階段的時間比例
參考文獻:
[1] 文超主編.田徑運動高級教程[M].434-439.
[2] 施延昭,劉學貞.中國優秀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起跳、擺體、推竿的生物力學分析[J].體育科學研究,2002.\\(6\\):38-41.
[3] 喬平,楊世木,劉永東.女子撐竿跳高的生物力學[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1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