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消費文化語境下新世紀女性文學發展探究
【引言】新世紀以來女性文學與消費文化的關系分析引言
【第一章】都市形態下女性文學的深入挖掘
【第二章】青春形態下女性文學的深層表現
【第三章】網絡形態下女性文學的別樣書寫
【第四章】底層形態下女性文學的沉重聚焦
【結語/參考文獻】消費文化下的女性文學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 言
(一)消費文化語境
任何一種文學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環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市場化與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中國受到了全球性的消費主義文化的浸染。對時代語境變化最敏感的文學創作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沖擊和影響,也必然要對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有所表達、有所回應。因此,在探討新世紀女性文學的發展演變之前,對其所處的文化語境追根溯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1. 消費文化
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工業社會形態的迅速成熟中,人類社會經歷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于物質資料生產和使用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當代社會生活的大量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消費"已經成為一個影響范圍極為廣闊的、富有時代特征的概念。消費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行為和過程,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基本動力。消費不僅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實踐最基本的內容和人類生活世界最基本的經驗,而且還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由世界觀到價值觀到存在方式等諸多層面。
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說:"消費社會也是進行消費培訓,進行面向消費社會馴化的社會--也就是與新型生產力的出現以及一種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的壟斷性調整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特定的社會化模式。"一般認為,消費社會的起始時間與"福特主義"(fordism)資本主義大規模工業生產方式的出現時間一致。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技術創新、現代管理體系及資本運營的成就,使生產機制在短時間內產生了巨大變化,在加快生產步伐的同時也加速了交換和消費的節奏,促成了消費社會形態逐漸走向成熟。在工業生產方式的帶動下,經濟和文化也在快速發展,消費社會由普通經濟學意義轉向了文化符號意義。因此,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消費社會的出現是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它的首要特征是生產機制和經濟模式的轉換,即從經濟意義社會形態轉換到消費意義社會形態,它深刻影響了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和行為特征。
在消費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也是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容,人們更多地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文化精神特性和形象價值。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被后人視為消費文化的重要理論基石,他認為消費社會形成的物質前提是"物"的豐盛,消費社會的基本邏輯商品化,而消費邏輯的核心是符號操作。當代社會是一個不斷生產出各種消費符號的社會,消費社會的生活則越來越具有符號化的特征:"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傳統意義上的實際生存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各種被現代文化刺激起來的欲望;人們所消費的也不是商品和服務的實用價值,而是他們在一種文化中的符號象征意義".
人們沉溺于由符號價值帶來的種種欲望快感,通過消費各種具有符號價值的商品而獲得身份認同,從而在消費社會中形成一種基于符號消費的新的社會文化,我們稱之為消費文化。
廣義的消費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各類消費相關因素的總和。文化中那些影響人類消費行為的部分,或文化在消費領域中的具體存在形式,都可稱之為消費文化。"狹義的消費文化,是指"消費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并保障、規范和制約人們消費的各種文化,是由社會集團所創造,為大眾傳媒所傳播,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為消費而消費的文化,包括各類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其他社會消費對象。"本文主要是在狹義的層面上使用消費文化的概念。消費文化試圖打開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使"欲望"成為需要充分款待的真實需求,幫助人們通過消費來實現生活的美好愿望,達到向善和享受生活的目的。所以,在消費社會,"消費絕不僅僅是為滿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價值的消費。
相反,通過廣告、大眾傳媒和商品展陳技巧,消費文化動搖了原來商品的使用或產品意義的觀念,并賦予其新的影像與記號,全面激發人們廣泛的感覺聯想和欲望。"消費文化試圖把一套新的意義體系賦予消費,諸如豐盛、平等、幸福和美好,讓消費群體廣泛接受,信以為真,并轉換為基本的生活觀念和信念??梢钥闯?,消費文化的崛起,不僅僅是一種新型文化的出現,更深層次上,是一種新型話語權的誕生。在由以生產為主導的工業社會向以消費為主導的消費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有相應的意識形態體系來與之匹配,消費文化應運而生。
2. 消費文化在中國
西方社會在 20 世紀 60 年代便開始進入消費社會,相對于西方社會,中國進入消費社會的時間較晚,并且中國特定的歷史語境決定了中國消費文化除了具備西方消費文化的基本特點外,還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改革開放之前,人民的生活物品供應十分貧乏,大都是憑票、證定額供應,計劃經濟籠罩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整體消費水平停留在爭取和滿足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實用與耐用是消費時主要考慮的因素。與之相應,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極其單調。因此,人們的消費基本上是經濟意義上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穩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日常消費也從實用經濟型向符號文化型轉變。同時,在無孔不入的、強大的大眾媒介作用下,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城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大眾消費熱點主要是家庭住宅的裝修,購買數碼電器、健身器材、私人汽車和旅游。人們熱衷于奢侈消費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檔次"和"品位".越來越多的人(主要是中高收入階層)開始學會"與國際潮流接軌",學會欣賞消費時尚,領導消費潮流。廣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多數人的消費是根據廣告所宣傳的符號意義和身份象征去購買物品,卻很少考慮自己的實際需要和物品能力,并且這種超前的奢侈品消費的現象一直持續到今天。從普通家庭的高檔日用品到豪車豪宅的銷售,從高檔別墅房產市場的持續升溫到時尚性奢侈品的流行,無不透出中國人在消費意識上深受消費文化的影響,也對中國消費文化特點形成起到了直接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炫耀消費和符號消費開始成為消費的主要動機和目的,消費文化在中國的城市開始逐步形成并占據主導地位。
而小城鎮和廣大農村中的情況則顯示了消費文化在中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中國農村,電視取代廣播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媒介,成為大眾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來源。通過電視,城市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風尚被源源不斷地傳輸給農民。消費文化在這里不再是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更大程度上是文化灌輸的結果。城市中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風尚被各種中介源源不斷地傳輸到農村,使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但是由于缺少自發生長的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農村中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習俗并未徹底扭轉,因此消費文化在農村的情況更具復雜性。在現代文明的吸引和消費文化的誘惑下,大量農民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感受城市的繁華而選擇了進城務工,他們成為了城鄉之間傳遞消費文化的有效媒介。但消費文化帶給他們的還有空虛而迷茫的精神困惑、每天流水線作業的沉重負荷、沒有人身保障的壓力與危險、大量家庭的兩地分居和空巢空村現象的普遍。同樣還有消費文化所不能惠及的城市中的下崗、失業、婚姻破裂的中年女性,他們共同構成了消費文化不平衡性的另一端,也同樣值得引起作家們的關注和思考。
總之,消費文化在中國的形成和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已成為了確定的社會和文化事實。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構成了中國當下的消費文化語境,影響著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學創作趨向。當代女作家對消費有著天然的敏感和獨特的把握,因而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也為女性寫作提供了資源和機遇。
3. 消費文化與女性文學的關系
消費文化對當代文學最深刻的影響是使文學存在的社會生態環境產生了深層次的變化。陳曉明總結過:"現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一直就處在頻繁的變革之中,我們多次經歷劇烈的暴力革命的改變,但這些都是在現代性的框架內的變革,對于文學來說,它并沒有根本性的變革。文學藝術始終充當現代性變革的前鋒,因而它總是最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現代性的那些本質特征。文學始終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它以宏大的現代性寓言化形式生動表現民族-國家的歷史重構。如今,消費社會來臨,文學一直懷有的歷史沖動嚴重退化,那些個人化和私人性的體驗成為文學賴以生存的土壤。每個寫作者都處在不同的方位,他們面前沒有歷史,也沒有文學的歷史前提。"就文學與現實的關系而言,文化產業化現象和現代傳播媒介手段的運用使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審美符號,文學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并且在生產和傳播方式上受到消費主義文化語境的深刻影響。以往文學創作、傳播發行等模式被新的文學生產和傳播模式所替代。消費時代人們對于大眾通俗文學的熱衷,使文學自身在審美范式和格調趣味上也發生了偏移。
從社會文化層面上來說,女性是最好的消費對象。女性的消費欲望不止是滿足于單純的物質享用,而是通過消費行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將自身也物化成為一個鮮明的時尚符號。消費行為已然超越了其本身的經濟學意義,顯露出文化意義上的符號性特征。女性在成為消費主體的同時也成為了男權文化社會中的消費客體。從女性的心理角度來說,對時尚敏感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從時尚中獲得了個體上的與眾不同的感覺,她們的生活存在方式某種程度上依賴這種個性意識,時尚消費由此成為女性進入外部世界的有效手段和渠道,成為女性表達自我、證明自我、控制自我的話語方式。
女性作家對消費活動和性別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她們對消費的體察更為細膩,對審美有著更高的要求,對生命的認識也更加自覺。消費文化對文學創作模式的改變讓女作家獨特的性別體驗和言說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表達機會。她們憑借女性感性、個人和大膽的思維方式而備受關注,在市場經濟中比男性作家擁有更多的市場。
如王安憶的《長恨歌》透過一個舊式女性的人生記錄一個著名城市的歷史變遷,陳染的《私人生活》收集著私人話語,營造一個靜默中沉淀思考的內心世界,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則大膽面對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沖突,坦率揭示內心的焦慮和渴望,《上海寶貝》和《像衛慧一樣瘋狂》則直白袒露女性的身體和欲望,在都市符號斑斕的色彩中高聲叫喊和瘋狂表現。女性作家們以女性獨有的敏銳和獨特的表達傾訴著對消費主義的熱情。
但隨著消費文化的不斷發展流變,市場的成功也促使女性作家在釋放自身壓抑的女性經驗同時又不得不把自己的性別特征"放大"、"強化",使讀者獲得"真實"感,產生刺激觀看欲望的作用。此時的女性成為了一個消費符碼,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和消費目的,處于"被看"的境地,以求得在男性話語權力中心社會里的生存和發展。90 年代中后期涌現出的"美女作家"便是運用消費主義策略進行作品推介的典范。通過對"女性"、"時尚"、"另類"等標簽的運用,市場重新定型了對女性的主體想象,這種符碼營銷的運用消解了女作家作品中女性主義意識形態的感召力,使女性文學創作陷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里,并使其文化政治意義大打折扣。
首先,從作品內容來看,作者欲望化的表達成為女性寫作文本的主要內容,很多作品都圍繞著"身體欲望"為基點來作為反抗男性中心主義的方式。從王安憶的"三戀"(《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繡谷之戀》),鐵凝的《麥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玫瑰門》,到陳染《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這些作品將女性意識的啟蒙和女性身體的描寫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境界,描述出經由身體感知的隱秘的女性生命體驗。但是在消費主義文化的持續影響下,"身體寫作"被推入到了極端的地步。九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作家在創作中流露出迎合讀者的窺視、獵奇心理,為了增加賣點而將對女性身體的描寫當做創作的重點,使女性寫作出現了"下半身寫作"、"欲望化書寫"的傾向,"身體"已經不再承擔有先鋒和啟蒙的意義,而完全淪為了一種消費的對象和一種無度性行為的載體。如衛慧的《上海寶貝》,棉棉的《糖》等。這些文本或者為迎合讀者消費而作,或者在傳播中成為暢銷書,成為消費社會中的時尚符號。這種對"身體寫作"的理解和界定逐漸成為當代主流話語。身體寫作成為女性寫作在消費時代的一種消費符號和消費策略。
其次,從作品表達方式看,個人化寫作和復制的模式化創作成為 90 年代女性文學的主要書寫方式。自陳染的長篇小說《私人生活》發表之后,很多女性作家也開始拋棄宏大敘事,轉而關注女性自身的個人生活體驗。陳染的"個人化"的寫作強調個人化的視角,強調個人對于社會和世界的認知與體驗,因而她所寫的內容,無疑也在某種層面上帶有著個人的情感色彩。這種寫作特點極大的影響了后來的女性寫作,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女性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自傳、半自傳、仿自傳"的性質,因而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大多是作家們的自我形象的一種投射。這種書寫方式的選擇不再基于女性話語表達的需要,而部分是為了迎合市場消費者對女性寫作的期待。如衛慧《上海寶貝》中的倪可是一個"仿衛慧"的人,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衛慧的影子。倪可是個有創造天賦的女子,并已經出版了《蝴蝶的尖叫》,這與衛慧本人的經歷是非常相似的。由于女作家們將視角限定于個人化的生活當中,這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題材、內容情節、敘述方式、人物類型等等的單一化。如陳染《私人生活》里的倪拗拗和林白《一個人的戰爭》里的多米,就有著性格特點、人生經歷上的相似性,包括兩部作品在表現的主題內容上都幾乎一樣。另外,這種情況在同一作家的作品當中也存在,同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情節和主題相似。比如林白的小說中的多米、北諾、朱涼等人物,她們在需求上,在人生面臨的困惑中的表現等等,都存在著某種共通性,其表現方式上也有類型化、模式化傾向。90 年代女性文學的個人化寫作和模式化復制將個人限定在了狹窄的生活空間當中,日漸失去了文學創作應有的深度和與世界的聯系,同時,由于商業社會和消費心理的影響,個人化寫作將女性個人情感和身體經歷的表達物化為滿足人們對女性窺視欲望的消費品,成為了消費的對象。女性寫作在自我生活與文本的復制中逐漸使原有的獨特韻味遭到破壞。
再次,從作品接受方面,消費文化與市場經濟開始成為女性文學轉型的驅動力之一。
在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文學被一種難以遏制的力量全面推向市場,女性文學作品也以各種系列形式紛紛出版,占據著國內出版市場與各類文學刊物相當顯眼的位置。女性文學抓住了消費文化提供的契機與舞臺,由文學的邊緣走向中心。但是同時,在市場經濟中,女性文學也被市場所利用,被物化為能為投資者帶來利潤與回報的、有賣點的商品,它既能激起女性讀者了解自身的欲望,又可滿足男性讀者對女性生活窺視的沖動。女性在爭取個性解放的同時,又被極端的個性出賣,成為了消費主義的符號之一。
新世紀以后,消費文化語境仍是我國最主要的文化語境,消費主義意識形態通過網絡、新媒體等大眾媒介日益深入人心。二十一世紀的女作家們,在經歷了上個世紀 90年代對消費文化最初的反饋和狂歡、狂飆式的吶喊和集體突圍的性別"戰爭"后,將視線投諸到消費文化波及下的都市、青春、網絡和底層形態,新世紀女性文學進入了消費文化語境影響之下的多元化寫作時代。
(二) 研究現狀
從 2000 年至今的十幾年,中國當代文壇同時活躍著從三十年代出生到八十年代出生的五代女作家的身影,她們活躍在文學期刊、網絡、報紙和影視等平臺上,作品數量不斷增加。宗璞、張潔、葉廣苓、王安憶、鐵凝、方方、范小青、池莉、遲子建、張抗抗、林那北、衛慧、綿綿、魏微、魯敏、鄭小瓊、安妮寶貝、張悅然,還有一些優秀海外華人女作家嚴歌苓、虹影等,女性作家創作群體一改以往由幾位突出女性作家獨領風騷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創作梯隊。由于女作家們人生經驗和創作視角的不同,新世紀女性寫作的創作傾向、整體風貌都較之之前有所不同。由于本文寫作的題目為《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新世紀女性文學》,而同時涉及"消費文化"、"新世紀""女性文學"的研究成果較少,故在本文引文中,首先著重介紹新世紀女性文學的研究成果,包括新世紀女性寫作研究分類,相關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其次,對本文研究的消費文化語境進行范圍的收縮,介紹消費文化影響下的女性文學之學術成果;最后,將視角縮小到消費文化對于新世紀女性文學的影響方面的學術成果,加以分析討論。
對于新世紀女性文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針對具體作家的研究,如對張抗抗、鐵凝等作家的創作進行分析,有時也會將兩個作家進行比較。如《新世紀女性主體的自由言說--淺談趙玫近五年來的創作》,《新世紀女性寫作的異質性--盛可以小說創作》.這一類型的碩博士論文也有很多,但是由于要梳理作家們的全部創作歷程,所以在他們的論文中,所研究作家在新世紀時期的創作只是作為了其論文的一部分;第二類是對一個作家某部具體作品或某系列主題作品的分析,或是通過作品來闡明該作家某一階段的前后轉變,如《走出自己的房間-從林白<萬物花開>看新世紀女性文學的轉向》,文章通過小說《萬物花開》與之前的作品對比來表現林白在新世紀出現的新的創作轉向。第三類是對作家的訪談或是作家自己的創作經驗談。如鐵凝與王干的《花非花·人是人·小說是小說--關于<笨花>的對話》,這類作品有助于我們了解作家的創作動機、作品的創作背景等。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發表于期刊上優秀的單篇研究成果?!段乃嚑庿Q》專門開設了"新世紀文學研究"論壇,一大批學者和批評家紛紛撰文,從各方面論證"新世紀文學現象".其中就有許多專門論證新世紀女性寫作的研究成果。如李運摶《新世紀文學:經驗呈現與觀念退隱--論底層敘事女性形象塑造的非觀念化》,王紅旗《歷史重構與"自我"超越--21 世紀女性寫作十年回顧》,申霞艷《秋水共長天一色--新世紀女性寫作考察》等。使新世紀女性文學的話題一時間成為了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從碩博士論文的研究情況來看,目前已知的對新世紀女性寫作或女性小說進行系統梳理的有龍詠熹的《新世紀女性小說論》,曹曉華的《新世紀長篇女性小說敘事研究》,王僖的《論新世紀女性小說創作的主題轉向》;以新世紀女性小說作為關注點,并就某一部分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學位論文有王銀萍的《新世紀女性小說知識女性形象探析》,郝淑艷的《她者的言說--新世紀底層文學中的女性寫作》,尹遜芝的《底層寫作·女性寫作·別有意味的形式--新世紀小說散論》,楊萍的《新世紀 70 后女作家的敘事研究》等。就已知的學位論文成果來看,對于新世紀的女性文學的研究,有很多聚焦于其中對于底層寫作和鄉土敘事的研究,有的以女作家的年齡階段為劃分依據,側重于對 70 后女作家寫作經驗的研究,有的以女性的社會階級為劃分依據,側重對新世紀知識女性形象的研究,還有側重于對新世紀女性寫作官場小說、革命小說、網絡小說、男性形象等諸多方面的梳理總結。
在研究新世紀女性文學的同時,我們必然少不了分析新世紀女性文學所處的時代背景--消費社會。隨著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的興起,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費文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和藝術精神以及作家的寫作觀念也受到了來自消費文化的影響,同時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與回應著消費文化影響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進一步刺激了消費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在這種大潮中,女性作家因其對消費的敏感和獨特的體驗及表達方式來進行女性文學創作,使女性文學成為了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因此,以消費文化為切入點來研究女性寫作的發展演變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相關的研究成果有張凌江《物化:消費文化語境中女性寫作的新癥候》,房瑩的學位論文《后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合謀下的九十年代女性寫作》等,多數研究成果是探討消費文化影響下的九十年代女性寫作。批評界普遍認為,女性寫作在當代語境中的繁榮固然可喜,但是九十年代女性寫作也因此走向困境和歧途,主要集中在對"身體寫作"的批判,對"私語化"的批評。女作家們沉溺于對身體的表達、自我的抒寫和欲望的描述中,作品的韻味趨于單調,主題空泛,并且使作品遠離社會和大眾,自我封閉,視野狹窄,女性寫作被邊緣化了。
在九十年代女性寫作呈現明顯的消費主義傾向、在消費主義文化中沉溺不能自拔、走向窄化和困境的同時,女作家們開始反思和求變,一方面思考女性在消費文化中的自我價值和精神依歸,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和消費文化保持距離,以理性的眼光來探尋和質疑消費文化對生活的改變。目前已知的學術成果有史莉娟學位論文《論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新世紀女性寫作》,袁美美學位論文《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方方創作研究》, 《生活、身體以及文學消費--"新世紀文學"的婚戀敘事》等。已有的學術成果或論述消費主義文化對女性寫作的傷害和不良影響,或單獨就某一具體方面進行論述。正如引言開始所提到的,新世紀的女性文壇同時兼容了跨越多個年齡層次,具有多樣的寫作經驗和持有不同的寫作視角的多位女作家的創作,因此新世紀的文學環境是活躍而包容的。在消費主義文化滲透下,女性作家們對自己的創作有著各自不同的選擇,所以新世紀的女性文學也是多元化的。相關論述有陸冰的《新世紀女性寫作的多元化趨向》,王艷芳《從性別對抗到多元化書寫--論新世紀女性寫作的新走向》,張艷梅《新世紀女性文學的多元文化立場》等。"多元共存"是新世紀女性寫作的一大特點。因此,本文以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的新世紀女性寫作的多重視角和多元共存為觀察出發點,試圖梳理出其層次和特點,以及女作家們在新世紀對消費主義文化影響的反應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