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性(literariness)”這個概念是俄國形式主義批判家、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在 20 世紀 20 年代提出的,意指文學的本質特征,他認為這是文學文本有別于其他文學作品的東西。其以為文學研究的對象并非文學,而應該是作為文學本質特性的“文學性”.
正是因為有“文學性”這個特性的存在,才具有更好的研究價值,文學理論研究的對象才可以很好的顯示文學形式所與眾不同的特點。
然而隨著比較文學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東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的大力開展,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們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而即使是在同一文化體系內,各民族文學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適合異文化體系的文學實際。正如一些學者所說“為了推動比較文學的發展,必須進行跨文化體系的研究?!?
①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research)最初僅是人類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時至今日,比較文學學科內的跨文化研究已經成為一種帶有跨學科性質的學術研究,其研究文化與全球化的發展、各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文學與國際政治和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其緊跟社會發展趨勢,敏銳捕捉國際間的民族交流,為文學研究拓寬視線。創新的使比較文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齊聚一堂,成為有效地研究對象。讓文學之間互為對照體,以此得到新的認識、新的結論。同時,也不斷推動比較文學學派之間的分離以及學科的跨越性發展。
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領頭者,法國學派直到本世紀中葉,一直占據著國際比較文學研究的天下,采用影響研究和實證主義的方法,重在強調國際文學的關系史。然而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這種只重視影響,刻意追溯文學源頭的研究,不斷遭到學界同行的反思。如韋勒克、沃倫、雷馬克、奧爾德里奇等人就撰文指責法國學派忽視了文學的內在關系與美學價值,其極力想證明法國給予他國文學影響的影響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明顯的民族沙文主義的動機。他們認為對彼此之間沒有直接影響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所做的研究要勝過影響研究,他們將這種研究稱之為“純粹比較”.伯恩海默在 1993 年的美國比較文學學會上發表《世紀之交的比較文學》一文,他率先提出將文學研究“語境化”,即在跨民族的語境中考察文學的美學現象。將文學“置于更廣闊的話語、文化、意識形態、種族和性別的領域”.這一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倡擴大比較文學研究領域,進入文化研究的范疇。
1994 年,在加拿大埃德蒙頓召開的第 14 屆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年會上,會議的主題就改為“多元文化與多語種社會中的文學”,正式宣告了美國比較文學學者的普遍立場和觀點。不僅這次年會上大多數議題都與文化研究有密切的關系,此后的第 15 屆、16 屆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年會上,學者們圍繞泛文化研究提交了大量論文,研究中對文化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但是正如當年韋勒克的在反正沒有成為當前西方比較文化研究的主導思想一樣?!翱缥幕芯俊钡奶岢?,卻使比較文學進入了另一個困境。
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文化研究不斷深入人心,動搖了一直以人文科學領先的歐洲中心主義,越來越多的比較文學研究者開始對文化研究發生興趣,大量的研究學者將目光轉向文學作品里蘊含的文化碎片,以此挖掘不同文化間的文化因素差異。
一時間文化的研究成了鑒定一個學者是否有國際視角的因素。
文學研究不斷偏離文學本位。
美國比較文學界采用國際主義視角,把研究的對象擴大到具有可比性的各種文學關系,既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的比較,也包括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比較。這種“想要擴大文學研究邊界的愿望”,美國著名比較文學家伯恩海默認為是出于“面臨歐洲文化劇烈的分裂,想要重新建立歐洲文化整體統一的愿望?!?br>
二
西蒙·杜林(Sim on During)認為“文化研究并不像別的東西那樣是一門學科。它既沒有一種界定完備的方法論,也沒有清晰劃定的研究領域。具體來說,就是對當代文化的研究”②文化研究以社會政治的構造、民族文化形式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為框架,主要考察的是大眾文化及大眾傳播媒介等方面的情況和現象。其研究的終極目的是要通過社會現象來批判現實,并試圖找到替換性的生活模式。
文學研究則是從文學作品本身入手研究文學本身。最后的落腳點文學。比較文學學科內進行的跨文化研究其最終目的應該是進行文學研究,研究者通過跨文化、跨語言的手段來探討國際文學關系以及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的諸多問題。如一些批評家所說的比較文學的研究基礎是研究“文學性”,過度的重視文化研究只會使文學研究“為政治批評的目的服務,使美學價值意識形態化”.康奈爾大學喬納森·卡勒在其文章《歸根結底,比較文學是比較“文學”》中,從比較文學學科的穩定性和身份獨特性的立場出發,認為:如果真的把比較文學擴大成全球文化研究,比較文學自身會面臨新的危機。
他主張比較文學不排斥多元文化的視角和方法,但應以文學為中心,應比較“文學”.??玛P于話語形成的理論表明,“權力必然和知識相伴相生并相互作用,離開權力,知識便失去其功能。
所以,知識總是以各種形式與政治相關聯。文化作為社會的一種產物,是一種實踐,同時也是文學存在的先一步的意識形態?!睆默F狀來看,如果只是從各種文化話語和政治立場出發表現文學之間的聯系和發展的話,便僅僅是將文學作為社會上一件隨時可以交換的物品或商品,其喪失的就是文學文本存在的生存價值和必要性。
三
比較文學在形成之初,研究者對其寄予的厚望就是希望它可以突破傳統文學學科研究領域的劃分,可以采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研究新的事物、新的問題。因此,從一開始,比較文學所關注的就是“不同文學、不同時代間的不斷對話”.這種獨特的研究視角正是通過“跨”的方式實現的。
跨文學、跨文化的對話方式促使比較文學不斷地突破自身局限,更具開放性,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域,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為比較文學學科注入新的血液。
但是現實卻是比較文學顯得越來越不穩定,甚至一再遇到“危機”和“焦慮”.并且對于那些只是簡單的對不同的人文文化感興趣的學者來說,這樣的研究永遠只能停留在淺薄的、既定的觀念中,而無法通過文本感受到文學表達方式的復雜性、多樣性和文學真正的魅力。
因此我們說文學雖然也是在一定文化觀念下產生的,并且在觀念系統中也蘊涵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淵源。但文學研究的出發點還應該是文學,文化因素的介入只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文學的問題,加深對文學本質的理解。比較文學不應該只是一種模式和方法,而應該是作為一種榜樣來挖掘文學作品里的更大價值。
跨文化研究只是一種方法和理念,所以重要的是不能用跨文明、跨文化的立場沖淡了文學的立場,而應該把比較文學落實到文學的每一個元素中去,落實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題、結構特點、語言、敘事等方面,透過文本來看文化的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說明文學的問題。也能使比較文學的發展在邊界不斷擴大的同時,內在的根基愈來愈深。
注 釋:
① 陳淳、孫景堯、謝天振主編《比較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② D uring,Sim on,ed.The C ulturalStudies R eader.Londonand N ew Y ork:R outledge,1993
參考文獻:
[1]陳淳,孫景堯,謝天振主編。比較文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樂黛云,陳淳主編。中外比較文學名著導讀[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2
[3]雷內·韋勒克。比較文學的危機[G ].張隆溪。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4]周憲??缥幕芯浚悍椒ㄕ撆c觀念[J].學術研究。2011.10
[5]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 ].常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
[6]呂偉民。比較文學“文學性”問題淺析[J].中州學刊。2003.1.
[7]曹順慶,支宇。重釋文學性---論文學性與文學理論的悖謬處境[J]
[8]鄒建軍。文學間性:比較文學學科存在的前提。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