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少年中國說》云: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1]。青少年是社會新生代的希望,是祖國繁榮富強的希望。2010 年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第6 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 青少年體質與健康總體水平有所改善,但學生身體素質呈現緩慢下降的態勢,各年齡段學生的近視率居高不下,肥胖抽檢率繼續升高[2]。
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交點,成為國家教育部門研究的熱點問題。如果連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都難以保障,更何談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呢?
早在1950 年和1951 年,毛澤東主席先后兩次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理論觀念,并語重心長的強調: “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3]。時至今日,“革命與建設的底線———體質健康”卻頻頻亮出紅燈,嚴重阻礙了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對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埋下了安全隱患?;诖?,筆者立足生態體育環境的視閾,探究影響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為我國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方針提供理論參考,促使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向著更加健康、美好、和諧的方向發展。
1 概念釋義
生態\\( Eco—\\) 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人類的環境?,F在人們常用“生態”來象征健康、美好、和諧的寓意。
“生態”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動物學家 E. ??藸朶\( Ernst Haeckel\\)于1865 年提出的,當時賦予其的定義為: “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有機或無機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4]。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研究的深入,“生態學”一詞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其他社會學科,從植物與動物生態學到人類生態學,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
生態體育環境\\( 又稱生態體育系統\\) 是指體育、文化和生態的相互協調、共生共榮、共同發展所構建的關系或聯系的體育活動,即通過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開展體育運動,來展示人類的強健體魄和健康人格,體現人類在體育運動中對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生活方式[5]。關于生態體育的研究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后才出現,我國對此理論的研究在 20 世紀 90 年代才初露原型。
當今社會,生態體育環境的理念被奧林匹克運動會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對于奧運會“更快、更高、更強”的價值觀念進行了歷史性的升華,提出了“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的奧運會格言,其所蘊涵的思想與內涵正是生態體育環境理念的真實縮影和寫照。
2 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生態體育環境因素
2. 1 因素劃分
基于宏觀的視角,本文根據不同的劃分屬性和標準,將生態體育環境分為若干不同層面的體育環境。在此,本研究立足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微觀視角,將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生態體育環境因素分為: 體育自然環境、體育社會環境、體育學校環境和體育心理環境,并且每個下屬體育環境又涵蓋成千上萬的子單位因素。\\( 見圖1\\)【1】
2. 2 因素分析
2. 2. 1 生態體育自然環境生態體育自然環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圍繞在人們生活周圍的一切與體育元素相關因素的總和[10]。進入 21 世紀以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文明不斷進程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破壞。諸如工農業廢水、大氣污染、臭氧層破壞、噪音污染等體育自然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生態體育自然環境的破壞嚴重威脅到了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青少年無時無刻不擔憂著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吃、喝、穿、用、行等。生態體育自然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是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障。
2. 2. 2 生態體育社會環境生態體育社會環境是指包圍在人類生活、生存的周圍,與體育元素相關聯的一切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總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生態體育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 1\\) 政治環境因素一方面體現在“舉國體制”
思想在我國體育領域的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體現為我國青少年體質監測系統與機制的發展滯后,嚴重落后于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 \\( 2\\) 經濟環境因素體現為人口眾多基礎條件下人均占有體育資源的匱乏; \\( 3\\) 文化環境因素一方面體現在“重文輕武”、“詳德智而略于體”、“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陳舊思想長期對全社會人們大腦的麻痹和侵蝕; 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背景下,社會中出現諸多嚴重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成長的負面產品,如網吧、KTV、娛樂會所等當代社會的衍生產品。
2. 2. 3 生態體育學校環境生態體育學校環境是指在學校的范疇內,一切與體育相關的物質、制度、文化的總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生態體育學校環境因素包括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規范環境。\\( 1\\) 物質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學校擁有的健身場地、健身器材、健身場館等硬件資源難以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特別是在我國西部偏遠貧困學校,體育器材嚴重缺乏、設施陳舊簡陋等情況尤為嚴重; \\( 2\\) 制度環境因素體現在體育教學內容競技化、體育教學模式單一化、體育教學評價簡單化、體育教學目標模糊化、體育教學管理集中化; \\( 3\\) 規范環境是指在學校的范疇內,由學生、教師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氛圍、觀念、風氣。其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為對學生心靈的熏陶和人格的培養。然而放眼當下,校園暴力事件、抽煙、喝酒、早戀等現象喧囂承上,猶如“無形的殺手”,逐步吞噬著學校的文化氣息與和諧氛圍。
2. 2. 4 生態體育家庭環境生態體育家庭環境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人與人互動時形成的一種特定的,與體育相關的文化氛圍與氣氛。家庭環境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的言行、舉止、文化水平等一舉一動都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體育家庭環境因素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
\\( 1\\) 硬件環境一方面體現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水平的改善所導致的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例的逐年攀升; 另一方面,家庭父母離婚率的日趨增多,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2\\) 軟性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當今社會單身家庭與丁克家族的增多所誘發的父母無限度溺愛和縱容孩子,此種行為無形中造成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破壞和心靈的扭曲。
2. 2. 5 生態體育心理環境生態體育心理環境是指人腦中對人的一切有關體育的活動產生影響的環境事實,即對人的體育心理事件產生實際影響的環境。根據組織數量特性,將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體育心理環境分為個人心理和群體心理。\\( 1\\) 個體心理環境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個體抑郁型、強迫型、焦慮型和恐怖型等心理問題的逐年顯現; \\( 2\\) 群體心理環境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由于社會群體心理素質水平的下降而導致的諸多社會負面影響。特別進入 21 世紀以來,社會中有關反應青少年群體心理環境問題的事件不絕于耳。
諸如跳樓、割腕、輟學厭學、打罵師生、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質下降等群體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青少年體質提高健康的“絆腳石”,是當代青少年群體心理環境問題的真實縮影。
3 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路徑選擇與策略研究
3. 1 路徑選擇
針對出現的問題,為有效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高,找出一條可供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個人選擇和借鑒的路徑機制,本研究根據生態體育環境因素主體控制能力與時效屬性的不同,創新性的將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生態環境因素劃分為“主體可控因素”和“主體不可控因素”,并提出了“可控因素———優先選擇”和“不可控因素———逐步推進”等與之匹配的建設理念?!?】
生態自然環境、生態社會環境、生態學校環境等“主體不可控因素”的解決周期跨度較長、可控性差,需要協調多方面、多層面的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實施,故建議“逐步推進”的思路; 生態家庭環境、生態心理環境等“主體可控因素”的解決通過因素主體思想水平的提高、行為方式的轉變以及意志、自控能力的加強亦可實現,無論是在周期跨度和可操作性方面相對容易實施,故采納“優先選擇”的路徑機制,最終在政府、學校、社會的協同參與下,實現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提高\\( 見圖2\\) 。
3. 2 策略研究
1. 組織體系———提高認知覺悟,明確各部門職責,營造健康環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提高全社會成員體質健康的認知覺悟首當其沖。青少年體質健康工作任重而道遠,非一朝一夕所能如愿,需要包括政府、學校、家庭以及個人在內的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明確各自的職責,勇于承擔責任,善于發現問題,掃除青少年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阻礙因素,把青少年體質健康工作為全社會的重要工作著實抓起。
2. 管理體系———堅持“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將“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的體育理念貫穿于體育教育中。
強化“健康第一”、“快樂體育”以及“終身體育”的體育理念,解除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杜絕“務虛不務實,虛報浮夸”等形同虛設的社會現象。作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主陣地的學校及各個社會層面應當深刻領悟“健康第一”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切實把“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的思想體現在學校體育教育中。
3. 實施體系———配備體育教師,完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與落實“兩課”、“兩操”雙重兼顧體育教師、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等硬件資源是青少年體質健康提高的必備條件,也是首要條件。因此,要嚴格執行《中小學體育器材配備目錄》與引進專業高素質體育人才,特別是要優先解決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的“三無”狀態。同時,認真落實“兩課”\\( 體育課、活動課\\) 和“兩操”\\( 課間操、眼保健操\\) ,豐富青少年課間、課余的體育活動,提高體育鍛煉的興趣和參與度,使體育健身鍛煉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常態。
4. 監督體系———社會監督、學校監督、家庭監督統籌完善。社會監督方面,逐步泯滅以往“重智輕體”的傳統教育思想,真正把健康素質、思想素質與科學素質等“三大素質”作為青少年未來人生的發展目標,把體質健康觀念提高到新的高度重新審視; 學校監督方面,校領導及每位教師要對青少年的課間、課余和校內、校外的生活習慣進行督導,使體育鍛煉走向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家庭監督方面,作為孩子“首任導師”的家長在對孩子一言一行進行監督的同時要給營造一個歡樂祥和的家庭氛圍,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灌輸積極健康的體育觀念。
5. 評價體系———《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作為《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有機組成部分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分別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四個方面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進行科學評價,加強青少年薄弱環節的建設。然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并非評價和督促學生體質健康的唯一途徑,要將自我評價與標準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自我評價、自我鍛煉、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環。
4 結語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 “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梢?,身體是精神的載體,二者不可臾離也,而對于正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群體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梢院敛华q豫的講,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將關系到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繁榮富強。因此,探究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經研究分析得知:
1. 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體育自然環境、體育社會環境、體育家庭環境、體育學校環境以及體育心理環境。不同制約因素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有著不同程度與方式的影響。
2. 根據主控能力與時效跨度的不同,本研究將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成長的因素劃分為“主體可控因素”和“主體不可控因素”,并實施與其相對應的“優先選擇”和“逐步推進”的操作辦法。通過此舉,促使各項社會實踐更具可操作性,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事業的順利進程。
3. 為有效解決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成長的制約因素,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本研究分別從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實施體系、監管體系以及評價體系等四個層面科學提出了富有針對性的策略方針,為盡快消除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因素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施路徑與操作辦法。
參考文獻:
[1] 岳保柱. 構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服務體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 4\\) :453 -45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N]. 中國教育報,2007 -03 -01\\( 3\\) .
[3] 陳玉忠. 關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若干社會學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7,\\( 6\\) :83 -90.
[4] 李鳳梅. 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環境的生態學分析[D].開封: 河南大學,2008:13 -19.
[5] 孫曉偉. 和諧社會背景下構建體育生態環境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 2\\) :60 -65.
[6] 吳明深. 論體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J]. 體育學刊,2004,\\( 3\\) :2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