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化、網絡生存已成為嶄新的時尚元素,從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網絡文學風靡全國,隨著《告別薇安》《情人酒吧》《往事只能回味》《舊同居時代》等網絡文學作品的火爆,網絡文學已蓬勃發展為文學新銳。網絡文學價值體現于心理學、傳播學、文學、經濟學等方面,本文試圖從文學價值的角度出發,探究網絡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網絡文學體現著文學的終極價值
網絡文學是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學者歐陽友全在《網絡文學的人文底色與價值承擔》中講到,網絡文學的歷史認證關鍵在于它能否走進審美的藝術殿堂,能否建立獨立的價值體系并承擔藝術責任。
(一)網絡文學有著文學性
網絡文學是一種以網絡為傳播媒介的文學活動,其文學宗旨與其他文學是完全相同的。傳統文學價值觀認為,文學的價值理想是在精神世界中探尋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使人類找到精神皈依和心靈家園,最終獲得精神的歡愉和人性的自由,文學的理念、行動、結果等都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媒介與載體、創作手段、傳播方式、作品功能模式等均發生了變化,但網絡文學所承擔的審美功能沒變,承載的人文精神、人道情懷、人性希冀等價值本體沒變,即網絡文學并沒有喪失最基本的價值特性———文學性。文學是生活之真、心靈之善、精神之美的完美結合,而網絡文學則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展現了信息社會中人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可以說,網絡文學與文學的終極價值在根本上是統一的。
(二)網絡文學有著自由性
自由性是文學的本質屬性,網絡文學打破了知識精英一統文學的局面,使普通人獲得了更多參與文學的機會,使文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網絡文學那方便快捷的傳播方式,使每個人都可以隨意進行文學欣賞和評價,這無疑是對傳統文學的一種顛覆。
網絡文學的自由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人皆可參與的自由以及言說方式和內容的自由。從創作題材上看,網絡文學有言情小說、都市小說、青春小說、科幻類小說、神怪小說等,內容繁多,形式自由,打破傳統文學體裁的界限。如《火星之戀》就將文字、圖片、音樂等糅合在一起,展現了網絡文學的“超文本性”,以生活化、原生態的語言消解了傳統文學構筑的高雅與神圣。網絡文學為“我”而生,為“我”而寫,有著個人化的訴求和非功利的特征,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寫手沒有社會責任、道德教義、思想啟蒙等使命感與責任感,往往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創作,看似信手涂鴉、放蕩不羈的文字卻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文學的精神本質是自由,而網絡文學無疑符合了文學的內在精神。網絡寫手放棄了矯揉造作,真正實現了“我手寫我心”,使文學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正如安妮寶貝所言,我把我的文字寫給相通的靈魂看;邢育森說,我只有自然而然地遵循著我個人的生命歷程,表達我所想要表達的。
在網絡文學中沒有等級和特權,是一場“匿名的狂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作者與批評者。從四書五經到“五四”文學革命,再到新時期文學創作,文學始終是社會價值體系建構的風向標,網絡文學卻消解了文學的社會政治功能,打破了精英階層對話語權力的操控和壟斷,正如??滤f,話語就是權力,知識和信息的擁有決定權力的統治結構,掌握了知識與話語權就擁有了控制別人的權力。這無疑是社會文學的巨大進步。
二、網絡文學推動著文學形式的創新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要人類進行思維活動,就離不開語言,海德格爾說過“語言是存在之家”,卡西爾認為“語言是人類的符號存在,是構成人類的本真存在”。文學不可能游離于人類社會,但文學并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自己的形態或內涵。如文字出現之前是口頭文學;文字出現后有了書面文學;大眾媒體出現后,有了電視文學、報刊文學、電影文學等文學形式。因而,在互聯網時代出現網絡文學也是理所應當的。
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寫手們多是思維活躍、追逐時尚、崇尚創新的年輕人,他們用“意識流”或“流水賬”的手法進行敘事,用戲仿、反諷、幽默等修辭格,用數字詞語、鍵盤符號、字母詞語等網絡語言,展現出幽默、詼諧、鮮活、感性的語言風格。同時,大量的無厘頭語言形式進入網絡文學,增加了網絡文學語言的戲劇性,那原汁原味、無拘無束、灑脫自由的語言特色還原了文學的游戲本質,推動了文學的自由發展。隨著網絡文學語言的廣泛傳播,逐步形成一種新的語言時尚,使網絡文學產生了新的美學意義。
網絡文學的創新不僅體現于內容、體裁、傳播方式等方面,而且體現于語言形式上,傳統文學以文字表達思想、傳遞信息,而網絡文學在傳遞文字時還能夠配以音樂、視頻、圖片、鍵盤符號等,使文學進入多元化表達模式,帶給讀者別樣的審美體驗,也為網絡文學閱讀范圍、信息反饋等提供了無限空間。從文學創作規律看,網絡寫手不具備專業的文學素養,沒有深厚的寫作功底,寫作中往往帶有非理性的、情不自禁的宣泄,但是網絡寫手以娛樂、游戲的心態面對文學創作,擺脫了文學規則的束縛,使文學呈現出民間化、獨立化、個性化的發展態勢,使文學回歸到本真狀態。
三、網絡文學反映著文學發展的趨勢
傳統社會中某些特權階層擁有文化特權,并壓抑著多數人的意識形態;現代印刷傳媒打破了知識與話語權的壟斷,改變了壁壘森嚴的社會等級結構,但大眾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缺少充分的自主權利,人人平等、自由的話語事實仍是幻想。只要社會文化中存在“精英”與“大眾”的分層,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大眾社會”,互聯網及網絡文學的出現使每個人都獲得了自由言說的權利,推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社會結構的變革。
(一)網絡文學有著大眾文化性
大眾文化是反映大多數人文化心理與價值取向的社會文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它打破了知識精英對文化的壟斷,使文化走向社會大眾,走入普通家庭,獲得廣泛的社會性,這無疑是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進步。大眾文化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如缺乏思想深度,過分刺激人的感官欲望,將精神活動降格為感官體驗,知識性和娛樂性文化消費的失衡,會使人患上營養不良癥。網絡文學以消費主義為中心,以大眾傳媒和社會潮流為導向,以社會大眾為傳播對象,有著鮮明的大眾文化性。同時,網絡文學打破了文化精英的文化壟斷,使文化進入千家萬戶,滿足了普通民眾的文化需求,正如羅文塔爾所說,網絡文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是一種愉悅消費者的商品,有著強烈的娛樂化、商品化、媚俗化的色彩。在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在新時期傳統價值觀卻遭遇到巨大挑戰,嚴肅的、崇高的、神圣的東西被解構、嘲弄和消解,情、欲、色、性等感官刺激被凸顯與放大,大眾化的網絡文學也被冠以消解崇高、解構道德、弱化理想的惡名,這顯然是社會認知的偏差。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生存環境更加復雜,社會矛盾更加凸顯,網絡文學只是用快捷、直觀的方式反映社會現實,折射社會的價值取向。
(二)網絡文化有著時尚性
大眾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流行性,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沒幾年。網絡文學是大眾文化中最前沿的時尚文化。它不追求文化的本質意義,更多關注于文化的發展方向;不追求文化的歷史厚度與價值深度,而是將現實樂趣作為文化消費的基本需要。
大眾文化先天帶有盲目性、自發性、復雜性,品質良莠不齊,情調趣味高低不一,而網絡文學也是形式各異、手法多樣、內容龐雜。網絡文學以市場機制為運作方式,片面追求點擊率和“經濟效益”,將讀者、觀眾或聽眾奉為“上帝”,熱衷于商業宣傳或“包裝”,熱衷于創造浪漫、離奇的故事,有著媚俗的創作傾向,不像精英文化那樣經得起歷史檢驗。但網絡文學以最大限度滿足大眾需求為目標,滿足了現實人的真正需求。在信息化時代,生活節奏加快,不確定因素增加,新事物不斷涌現,人們生活于焦躁、疑惑、緊張之中,生活的迷茫、精神的饑渴、生活的煩躁需要心理的娛樂,但讓人們進入嚴肅的藝術殿堂,沉浸于精品藝術中,似乎還不是一種普遍現實,網絡文學關注普遍的人生世態,有助于人們釋放內心的緊張與焦慮。
網絡文學就是互聯網時代特有的產物,它以網絡技術顛覆了文學創作與傳播秩序,實現了平民書寫的自由性,真實反映了信息時代人類的生活環境與生存狀態,并為文學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因而,網絡文學有著獨特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馬臻.網絡文學的價值、現狀與發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2).
[2]文軍,周茂麗.網絡文學的文化價值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2).
[3]任平.時尚與沖突:城市文化的結構與功能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4]舒紅霞,孫惠芳.關注女性網絡文學 構建當代先進文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8).
[5]廖健春.網絡文學的大眾文化特征及價值取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
[6]黃偉群.創造之維:網絡文學本質特性探討[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