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對象和方法
( 1) 研究對象。本文主要對我校的 400 名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和運動能力及運動損傷的預防進行了抽樣調查。
( 2) 研究方法①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查閱大量有關身體素質的文獻資料,并參考了多篇相關科研論文和學術論文。并對提高自身素質和運動能力及運動損傷的預防所獲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②走訪調查法。走訪調查了我校的部分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運動能力及運動損傷的預防,并向他們咨詢了目前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狀況。③數理統計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
2. 結果與分析
( 1) 對我校學生身體素質抽樣調查結果。對我校體育教師和學生及家長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表明了我校學生身體素質總體水平全面下降,各項指標分別平均下降: 50M 跑0. 76s,坐位體前屈4. 5cm,立定跳遠8. 5cm,握力 ( 女生) 4. 35 次,引體向上 ( 男生) 3. 96 次,仰臥起坐4. 85 次,800M 跑 ( 女生) 23. 17s,1000M 跑 ( 男生) 22. 12s,我校當前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狀況令人擔憂。
( 2) 影響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因素①主觀因素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獨生子女家庭的比重越來越高,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飲食中攝入的營養成分充足,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偏愛甜品、肉類、快餐等含有高熱量的食物。這也是使學生體重普遍增長的主要因素。
②客觀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學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同時學校的運動場地卻沒能夠及時增建,因此,運動場地顯得十分擁擠,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鍛煉時間減少、鍛煉積極性也隨之下降,難以達到教育部的要求,因此學校的體育器材、運動場地也是一個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因素。另外,體育教學改革只表現在了形式上而沒有重視改革的結果,教學改革應該是以真正鍛煉學生,全面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真正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
( 3) 身體素質的科學訓練方法。在體育課堂或是其他課外活動的練習中,充分的身體素質鍛煉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具體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
①力量素質的訓練: 力量素質的鍛煉不但能夠讓學生身體更加結實,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鍛煉技巧,避免運動過程中的損傷。對力量素質的練習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
②速度素質的訓練: 這項素質的提升能夠鍛煉機體協調能力與反應能力。提升速度素質一般是采用時間短、強度大的練習,而且要選擇學生精力較好的時候進行練習。而且需要注重與其它素質鍛煉相結合。進行速度鍛煉的運動比較多,比如 60M、100M 短跑,幾人一組進行比賽等練習。
③耐力素質的訓練: 這項素質的發展能夠鍛煉人體心血管系統功能和呼吸系統,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精神意志。進行耐力素質鍛煉的運動有: 800M、1500M 等長跑運動等,這些運動能夠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耐力素質。
3. 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與對策
( 1) 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被調查的 400 名學生中,調查結果表明: 缺乏準備活動 ( 180 人占 45 ﹪) ,準備活動缺乏針對性 ( 124 人占 31 ﹪) ,技術動作不正確 ( 96 人占 24 ﹪) 等是造成學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①缺乏準備活動; ②準備活動缺乏針對性; ③技術動作不正確。
( 2) 運動損傷的對策①加強技術動作運用的合理性; ②加強安全教育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視; ③加強力量和靈活性方面的訓練。
4. 結論與建議
( 1) 結論。目前我校學生身體素質較低,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并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堅持鍛煉的意志,而學校在運動場地、體育器材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在對學生體育鍛煉、課外鍛煉的監督和管理上的力度也不夠,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校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水平,如何才能夠有效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提升我校學生身體素質的整體水平,需要制定和實施一些切合實際的方案。
( 1) 建議①在體育訓練前做好充分準備功活動: 學生要意識到準備活動的重要性,找到方法、掌握要領,養成做準備活動的好習慣。②加強基本技術的學習: 學生要利用課前、課余等時間翻閱體育鍛煉的書籍,學會體育鍛煉的要領等,并在生活中加強練習和鍛煉,使自己能夠熟練掌握,形成動力定型。③加強易傷部位的訓練: 學生在體育訓練中要注重對運動過程中容易拉傷或損傷的部位進行重點訓練,這是防止運動過程中造成損傷的一種有效方法。④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加強體育道德和自我保護意識培養。
既鼓勵保護自身安全,又要避免危險動作的發生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傷。⑤加強運動損傷知識的學習: 進行相關運動知識的學習,掌握損傷后的臨場處理知識。
參考文獻:
[1] 張桂玲。 江蘇民辦高校大學生運動損傷情況的調查分析[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 3) .
[2] 張云。 大學生體育運動損傷原因初探 [J]. 中醫教育ECM,2008 ( 5) . 75 - 77.
[3] 曲綿域,于長隆。 運動醫學 [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