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運用生物化學手段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的評價已經成為科學化訓練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員沒有大負荷、高強度的訓練,就不會對機體產生足夠刺激,運動能力提高就不明顯;相反,運動負荷過大,超過機體對運動負荷刺激的承受范圍,運動能力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出現過度訓練,造成整個系統訓練過程的失敗。所以適宜的運動負荷完成訓練內容的重要條件,而運動負荷的大小受很多因素影響,相對于每個運動員個體來講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運用生物化學手段是評定運動負荷大小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最科學的評價方法。本文通過前人對運動生物化學的研究成果和個人在長期跟隊的科研服務當中,總結出優秀田徑運動員在訓練中生化指標的適宜范圍及賽前生化指標的最佳值范圍,由于監控的對象僅是田徑項目的運動員,所以它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僅供同行們參考。
1 對幾項生化指標的分析與闡述
1.1 血清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是骨骼肌細胞中能量代謝的關鍵指標之一。它的活性在短時間、最大強度的供能中是極其重要的,直接影響短時間、最大供能的運動能力。研究發現,高強度肌肉負荷后,肌肉酸痛與血清 CK水平存在高度相關。正常情況下,肌細胞膜結構完整、功能正常,使 CK 極少透出細胞膜。無論是大強度還是低強度的訓練都會使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增加,短時間的運動對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沒有影響,只有長時間的運動才能引起肌酸激酶活性增加,并隨運動時間的延長,血清肌酸酶活性出現顯著增加。因此,血清 CK活性的變化可作為評定肌肉承受刺激和骨骼肌微細損傷及其適應與恢復的敏感的生化指標。
肌酸激酶(CK)是運動訓練過程中變化比較敏感的指標之一,無論是大強度還是低強度的訓練,都會使血清中肌酸激酶的活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增高。在運動訓練實踐和運動生理生化研究中,血清肌酸激酶是評定訓練負荷最敏感的指標之一,可以用來進行訓練負荷的監控。當前,世界各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有時勝負之間的差距只有 0.001s,這就更加要求教練員和體育科研工作者以科學合理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有目的地進行科學訓練。血清肌酸激酶就是運動訓練監控中一個重要的生化指標。
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對 CK 的活性都有影響,但對于負荷強度的影響大于負荷量,當負荷強度和負荷量都大時,其升高值最為明顯。運動強度小,持續時間短時 CK數值變化不大。男子田徑運動員在平時訓練時次日晨 CK<200U/L,賽前最佳范圍應低于 100U/L.女子平時訓練時次日晨 CK<150U/L,賽前最佳范圍應低于 60U/L.但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如女子運動員徐葵平時訓練時 CK 為 100U/L 左右,在賽前安排調整負荷時,必須和平時負荷強度相差不多(也就是說賽前不能調整)超過賽前負荷安排較小,她在比賽中運動狀態就表現不出來。在全國田徑大獎賽(上海站)比賽中只跳過 1.73m,而在濟南一站賽前我們把 CK 值調到平時訓練值 80- 90U/L 左右;保持負荷強度不變,結果在比賽中跳出了很好的成績,以 1.84m取得本站比賽第二名。因此CK 值應根據個體情況,結合其他生化指標具體分析。力量訓練課后 CK 值升高幅度偏高,這屬于正?,F象,其原因可能與肌細胞的通透性增大或損傷程度有關。
1.2 血紅蛋白(Hb)
近年來,隨著運動生化檢測水平的提高,血液生化指標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十分普遍,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血紅蛋白測定是運動隊最常用的測試指標,它能綜合反應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血液攜帶氧的能力。血紅蛋白俗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其主要功能是作為紅細胞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載體,又有維持血液酸堿平衡和恒定 pH 值的作用,故直接影響人體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尤其對耐力運動員更為重要,是有氧代謝運動的有意義的指標。在運動員營養評定中,通過測定血紅蛋白了解運動員的營養狀況,以及機體是否處于貧血狀況。在高原訓練中,它是評定運動員對缺氧適應的指標,在運動隊大負荷訓練中,教練員可根據血紅蛋白的高低掌握運動員的訓練量是否合適,了解運動員是否處于疲勞狀態,從而及時調整運動量的大小。大強度運動訓練對優秀田徑運動員的血紅蛋白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運動后即時血紅蛋白水平比安靜時下降很多,而恢復期的值亦較低。這樣的結果與國內外的諸多研究相類似,這與訓練期間各運動員所承受的運動量、運動強度較大,體力和能量的消耗較多有關。
我國一般普通人群血紅蛋白含量為男 120~160g/L,女110~140g/L,運動員基本也處于這一范圍,或位于正常值的上限,有氧項目運動員可高達每 100 毫升血液中 17~18 克。賽前最佳競技狀態達到個人最上限值。在科研監測實踐中,我們發現血紅蛋白這項指標在徑賽項目尤其是長距離以體能為主的項目中其波動幅度大。在機體對運動負荷能適應的情況下,Hb 值就能保持在一定范圍,當機體不能適應運動負荷時,Hb 值下降很明顯,而且是持續下降。血紅蛋白對技術性項目的田賽運動員影響不是很大,但也要結合訓練,系統觀察。
1.3 血尿氮(BuN)
血尿素指標在運動時可用以評定運動負荷量。運動中血尿素濃度升高一般出現在運動后 30 分鐘,絕大多數出現在 40- 60分鐘左右。若一次大運動量訓練后,血尿素超過 8 毫摩爾/升,是訓練負荷過大的表現。若在訓練或比賽次日晨測定血尿素濃度,可以評定恢復狀況,值低表示代謝平衡恢復,即運動負荷適宜,身體機能良好。運動次日晨或第三日晨仍超過正常值水平,則表示機體對負荷不適應,身體機能較差。在安排訓練周期負荷量時,血尿素濃度變化大致有三種情況:如在訓練周期中基本不變,說明運動負荷量小,未能引起機體足夠的應激;在訓練周期開始時上升,然后逐漸恢復正常,說明負荷量足夠大,但機體能適應;在訓練周期中始終升高,說明運動量過大,身體還未恢復,這時應注意運動負荷量的控制,否則易造成過度疲勞。
血尿氮是評定運動負荷量的重要指標。平時訓練時次日晨男女 BUN值 <8mmo1/L.在跟隊的科研服務當中我們發現次日BUN 值既不能偏高,但也不能偏低,其范圍應在 5.5- 8.5mmo1/L內最佳。偏高表示運動量過大,機體對負荷不適應,身體機能差;值低說明負荷量小,未能引起機體足夠應激,訓練效果不明顯。
BUN 對監控以體能為主的運動項目具有重要意義,而以技術為主的田賽項目在周期訓練中數值一般不會持續大于正常值范圍,原因大概是因為技術訓練主要突出強度,而運動量并不是特別大。
1.4 血清睪酮(T)
睪酮是雄性激素,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使肌肉力量和體重增大;還可增強免疫能力和促進血紅蛋白合成,是目前評定的監測運動員機能狀態最為敏感的指標之一,也是對力量和速度型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指標。在運動訓練對人體形態和機能的改造中,尤其對運動成績的影響中,雄激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測定運動員血睪酮值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身體機能良好時,會有體能增強并伴有血睪酮增加的趨勢。而在疲勞、過度訓練或機能狀態不好時,血睪酮水平則會下降,所以可將血睪酮作為評定運動員機能狀態的指標。
當運動員血睪酮升高時,可認為機體合成代謝旺盛,可繼續大強度訓練,以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當運動員血睪酮持續出現明顯下降時,應考慮有血睪酮相對不足和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下降的可能。由于血睪酮值的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僅用某一次血睪酮測值來評價該運動員血睪酮水平是不全面的,應注意積累資料進行縱向比較更為有意義。在不受任何藥物干擾的情況下,當運動員增加訓練量后血睪酮值低于訓練前的 25%以上,并持續不回升,即應進行調整。
在平時訓練時男子應控制在不低于 400ng/dl, 女子不低于30ng/dl,賽前 T 值應在個人范圍值的最上限。男子投擲運動員平時訓練值在 490- 630ng/dl,中長跑和跳躍運動員次之,約在350- 550ng/dl; 女 子 投 擲 運 動 員 在 33- 54ng/dl, 跳 躍 在20- 36ng/dl.如果 T 值賽前調整到個人最佳值范圍,則隊員在比賽中會表現出良好的競技狀態,如男子投擲運動員孫 XX,在賽前通過教練員調整負荷,并配合針對的恢復措施,使 T值達到個人上限值,結果在比賽中以 79.69m的成績取得本項目比賽的分站賽冠軍,并創造了個人比賽最好成績。
2 結論
(1)我們發現運動員賽前機能指標均達到一個理想水平時,他們的最佳競技狀態就會出現,表現為運動成績好。如果機能狀態不好,就應及時督導教練員調整負荷,并配合針對性的恢復措施,避免造成過度疲勞,保證正常訓練與比賽。
(2)因運動項目的不同對運動員進行監測時,注意積累資料對隊員進行自身縱向比較更為有意義。
(3)隨著訓練方法、手段的不斷創新,同時對我們科研人員的科技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累積經驗、敢于創新才能跟得上當今競技運動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編寫組。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2]馮連世,李開剛。運動員機能評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標測試方法及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體育詞典編輯委員會編?!扼w育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4]石 巖,趙 陽。體育心理實驗設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5]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7]編寫組。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8]龐永和等。血清肌酸激酶在運動醫學監控中的意義[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