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2010 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顯減小。具體表現為:19 -22 歲年齡組除坐位體前屈指標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但與前一個五年相比\\( 2000 年 -2005 年\\) ,下降幅度明顯減?。?]。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關注課堂教學、輕視課余體育; 課余體育目標設置模糊; 課余體育目標實施不力等問題。因此,關注高校課余體育,明確各高校課余體育目標,充分挖掘課余體育的功能,開發和合理利用課余體育的資源,是當前高校體育改革的十分重要的課題。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以中美兩國 10 所高校\\( 東部高校: 上海交通大學—哈佛大學; 南部高校: 中山大學—塞特多大學; 西部高校:
蘭州大學—斯坦福大學; 北部高校: 北京大學—賓西法尼亞大學; 中部高校: 華中科技大學—芝加哥大學\\) 課余體育目標設置的各維度為研究對象。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獻資料法依據研究需要,以中美兩國課余體育、課余體育、課余體育目標、intramural sports、intramural sports target 為檢索詞,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Yahoo,Goole 等互聯網進行檢索,閱讀分析相關研究文獻,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礎。
1. 2. 2 專家訪談法就課余體育目標設置現狀相關問題訪談了課程理論方面的專家學者潘紹偉教授,美國高校課余體育開展現狀訪談了有留美經歷的專家學者金玉教授。為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寶貴意見。
1. 2. 3 比較研究法本文采用橫向比較法對中美兩國10 所高校課余體育目標設置的各維度進行比較研究。
2 中美兩國高校課余體育目標設置的比較與分析
2. 1 美國各高校課余體育目標設置比較分析
作為分權制的典型代表,美國的教育與體育體制在世界上形成了特色。它不僅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獨領一方潮流[2]。\\( 表1\\)【1】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美國高校的課余體育目標雖然提法各不相同,但仍有其共同特點,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個體發展、社會交往、課余生活質量、合作能力、終身娛樂與積極鍛煉的態度等方面。在對美國各高校目標分析中,美國高校課余體育目標設置上,普遍重視將學生視為一個社會化的個體來設置相應的目標,具體體現為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培養、學生課余生活幸福感的培養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
2. 2 中國各高校課余體育目標
高校課余體育是高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校體育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 年\\) 第二章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明確指出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保證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時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 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8]。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綱要》的精神,中國各高校積極開展新課程改革的討論與思考,重新構建協調發展的學校體育課程結構體系,把課余體育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內容的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努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體育活動,一些高校提出了比較明確的課余體育目標。\\( 表2\\)【2】
2. 3 比較分析【3】
2. 3. 1 共同點比較兩國高校的課余體育目標,兩國都從人本主義的體育教育理念出發,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個體身體健康的發展,兩國高校課余體育都強調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組織能力的提高。\\( 表3\\)
2. 3. 2 差異性美國高校課余體育更強調把大學生個體置于社會環境中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主觀感受,美國高校將課余體育不僅看做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更注重于將課余體育看做是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他們既不受限于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種種束縛,也不追求高水平的運動成績,甚至有時也并不把課余體育強身健體的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課余體育活動中的合作與競爭作為一種有意義的社會化了的活動形式來使學生個人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國高校的課余體育目標則比較側重于增強學生的體質,提出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課余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強調. 通過積極參與體育俱樂部的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的綜合素質; 注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和體育習慣的養成。
3 結論
作為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群體,學生個體不僅僅需要高校體育將其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生物性存在的人,更迫切要求高校體育能把學生造就成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以期為其鑄就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高校課余體育既不受限于體育教學中課堂常規、紀律等的束縛,又不追求高水平的運動成績,學生組織、參與、觀看課余體育活動過程就是在模擬一些社會活動,如: 如何與人有效溝通、如何與同伴互相協作、如何進行公平競爭等??梢姼咝Un余體育不僅是高校體育教學的延伸與組成部分,而且更應該是高校體育深入挖掘其潛在育人價值的領域。人的本質并不決定于它的生物性,而是在于它的社會性。如此才能有效地保證其健康幸福的生活、提高生命的質量、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然而我國目前大部分高校課余體育的目標還停留在強身健體和保持心情舒暢等表面性、功能性目標,對課余體育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相互關系的作用上認識不足,偏離了學生價值取向和社會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關于 2010 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
[2] 曲宗湖. 體育課程的約束力與靈活性[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