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人最基礎、最根本的屬性。教育是人的教育,勢必要關注生命的存在。作為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為增強體質、完善人體的教育過程的體育教育,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就體育的本質而言,是以完善人為根本目的。相比其它學科的教學來說,體育這一學科的生命特征更明顯、也更完整,與其他學科相比,不僅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競爭性,也陶冶著人的情感、意志、精神和人格。也就是說,不僅學生自然生命的發展與完善在體育學科中得以關注,后天形成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關照。
然而,深入到當前高校體育保健課程實踐,我們不難發現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實踐并沒真正關注大學生精神的成長和生命意義的獲得,沒有與學生的生命需求相契合。學生可能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是卻失去了興趣、激情和靈性。本文試圖從生命教育的視角探討運用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干預,旨在從學校體育方面促進身體異常和病、弱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為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改革與生命教育的實踐活動提供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 . 1 研究對象.
以天津師范大學2010~2011學年體育保健課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48人構成研究樣本,按照分類要求將其分成四組。
1 . 2 身體異常和病、弱學生的界定和分類.
1.2.1 體育保健課學生界定標準.
保健班由身體異常、病、殘、體弱學生組成。標準為:一個充分條件,即身體患有不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疾病或有殘障的人群;兩個基本標準,一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在59分以下的人群;二是BMI<18.5或≥24的人群。
1.2.2 體育保健課學生分組.
第一組\\(37人\\):由身體素質較弱人群構成\\(“標準”測試在59分以下\\)。第二組\\(48人\\):由肥胖人群構成。第三組\\(36人\\):由患有一般性疾病人群構成。第四組\\(27人\\):由運動障礙人群構成。
1 . 3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1.3.1 健康診斷與需求評估階段.
本研究依據健康促進的“AAA”模式,即:assessment\\(評估\\),analysis\\(分析\\),action\\(行動\\)模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制定不同的運動指導方案。
1.3.2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實施操作準備階段.
(1)根據不同組別學生現狀,劃分干預目標,設計相應的達成目標、提高目標。
(2)在征求醫學、體育學等專家的基礎上,擬訂健康促進運動干預方案的相關因素結構。既第一組\\(健身\\)以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練習為內容:強度135~145次/分,持續時間45min以上;頻度:3~4次/周。第二組\\(減肥\\)以有氧運動+力量練習+平衡膳食為內容:強度135~145次/分,持續時間50min以上;頻度:3~4次/周。第三、四組\\(康復\\)以呼吸體操+八段錦+游泳、矯正體操+按摩+功能訓練為內容:強度110~130次/分,持續時間40min;頻度:4次以上/周。
\\(3\\)制訂體質監測、效果評價、綜合評估的詳細計劃。選取50m跑、立定跳遠、800m跑\\(女\\)/1000m跑\\(男\\)等指標,作為衡量第一組身體素質指標。把體重指數和腰臀指數作為第二組學生觀測指標。觀察實施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前后身體器官機能變化和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程度及學生主觀感覺,作為衡量第三和四組學生身體康復程度的指標。
1.3.3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實施階段.
持續時間為12周,活動地點分別在田徑館和體操館。由體育保健課教師按照健康促進運動干預方案各項內容、要求以及注意事項等分組實施,校醫院大夫進行醫務監督。
1 . 4 數據處理.
將有效數據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 . 1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第一組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表1的結果顯示,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體弱組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除男子50m一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它指標均出現顯著性變化;而對女大學生五項身體素質指標均明顯提高\\(P<0.01\\)。表明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體弱組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有良好的影響。提示: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實施,對該人群的身體素質影響較大,已將他們脫離出“體弱人群”。
2 . 2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第二組學生身體形態的影響表2的結果顯示,實驗結束后男子達到標準人員分別為10人、9人,達標率平均為79.2%。女子達到標準人員分別為28人、27人,達標率平均為76.5%,身體形態已由超重或肥胖逐步轉化到正常范圍,表明系統、科學的體育鍛煉可以顯著改善身體的肥胖程度,對人體身體成分和體型也具有十分有益的影響[4]。有氧運動與平衡膳食是控制體重,減少體脂的有效方法之一。
2 . 3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第三組學生身體器官機能的影響由表3、4可見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第三組學生不同癥狀有效率分別為57.14%、90.91%、88.24%、60%、83.33%。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PEF值的變化均呈顯著差異\\(P<0.05\\),提示哮喘呈逐步穩定狀態。提示:八段錦、太極拳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具有的“心靜體松,呼吸自然”的特點,其健身、祛病的養生價值較高。
2 . 4 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第四組學生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
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第四組大學生不同運動障礙的影響,除小兒麻痹一項無效外,其他三項有效率分別為100%、100%、83.33%。
說明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學的康復鍛煉,可促進身體機能提高,促進肢體各項運動功能的發展,對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3 結論與建議.
3 . 1 結論.
\\(1\\)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能有效的提高“體弱組”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減肥組”學生的身體成分,且影響效果顯著。
\\(2\\)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以康復為目的\\(第三組\\)學生,身體器官機能的影響存在差異,有效率較高的前三位分別是:哮喘、手術后康復和神經衰弱。
\\(3\\)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以肢體康復為目的\\(第四組\\)學生有較好影響,尤其對骨折恢復期和關節扭傷、韌帶拉傷后的功能恢復效果顯著。
\\(4\\)實踐表明制定并實施優化的健康促進運動干預方案,以科學指導為手段,端正態度和激發動機為突破口,鼓勵他們與醫生、教師建立伙伴關系,消除其心理因素對實施運動干預方案的不利影響,從實驗結果來看具有顯著的效果。
3 . 2 建議.
\\(1\\)運用健康促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體育保健課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干預是有效的和可靠的;應當引起學校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合理加以應用。
\\(2\\)把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學生對體育的需求納入學校公共體育教學目標之中,使更多的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3\\)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干預,應以宣傳教育和激發學習動機為突破口,以科學指導為手段,以優化運動環境為條件,以醫療監督為保證,以促進學生生理、心理健康為最終目的。
\\(4\\)本研究由于抽樣還欠廣泛,實驗周期較短。同時,健康促進僅從運動干預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出發,以改善其體質健康狀況。而對體質健康有關的其他影響因素尚未涉及,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鄧濤.教育視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書育人,2002\\(8\\).
[2] 周二三,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的理論構建[J].體育學刊,2008,15\\(7\\):75-78.
[3] 池沛,吳永慧.健康促進運動處方在高校體質弱勢群體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14\\).
[4] 陳明達.實用體質學[M].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