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走是以有氧代謝為主的耐力性項目,技術性強、運動時間長、能量消耗大是競走項目的主要特點[1].影響競走比賽成績的因素眾多,其中最主要有營養儲備、科學賽前訓練、心理因素三方面。而科學賽前訓練是關鍵,運動員狀態好壞可通過教練訓練經驗觀察,但生理生化指標的監控更加科學合理,結合教練觀察與訓練監控調整運動員賽前訓練狀態是打好比賽的必要條件。江蘇競走隊在歷屆大賽上均能取得較為優異的成績,這也得益于業余競走訓練的開展,優秀后備人才的補充。
淮安體校作為國家競走重點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在優秀青少年競走運動員培養上得到充分師資和物質保障,在 2014 年七月份進行的十八屆江蘇省運會上也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本研究將針對淮安 5位重點運動員賽前生理生化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并根據不同階段生理生化指標提出的科學對策以及結果進行探索,為青少年競走業余科學訓練提供可靠的經驗和方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淮安競走隊 5 名青少年運動員。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訪談法
詢問運動員階段訓練后主觀感覺疲勞程度及身體狀態。
1. 2. 2 問卷調查法
問卷主要涉及運動員睡眠、飲食、營養、心理。
1. 2. 3 實驗法
十八屆江蘇省運會 2014 年 7 月上旬開始,本實驗跟蹤研究從 5 月初開始,生理生化指標平均 2 周進行一次,為期 8 周。監控期間測量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包括體重、晨脈、血色素、血睪酮、尿十項。根據指標結果指導運動員進行相應的訓練調整及營養補充,以及進行調整后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為業余競走賽前訓練調整及營養補充提供科學的依據。
2 結果與分析
競走運動負荷量大,能量消耗較大,運動員機體時常處于生理應激狀態,甚至達到極限生理負荷。階段訓練計劃安排非常重要,既不能長期超負荷量訓練,也不能只注重速度訓練而忽略持久耐力性訓練[2].不同訓練階段,訓練計劃調整可以積極改善運動員生理機能狀態,為決賽做好充分的準備。5 月初 5 名競走隊員基本情況匯總( 見表 1) .
競走是長期有氧耐力性運動項目,且以有氧供能為主,血色素的高低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狀態,血色素水平通常受到訓練負荷、營養狀況、缺氧等因素的影響[3].當訓練階段強度過高、負荷量過大時,身體機能下降,紅細胞數量會減少,從而影響血色素水平。訓練伴隨著人體微量元素的丟失,青少年運動員缺鐵性貧血是常見現象,因此營養不良,尤其血紅蛋白生成所需要的鐵是否缺乏會直接影響血色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