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長期以來的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性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顯著特點.體育作為社會進步的標志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北京奧運會的無與倫比,倫敦奧運會上的首次境外參賽金牌大豐收都給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遺產.奧運會不僅是世界各國的實力比拼,也是國內各省市競技的戰場.
我國競技體育整體上的發展成績已經躍然紙上,全面認識和深入分析我國競技體育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才有助于我國競技體育的快速、健康與可持續式發展.
通過對區域競技體育競爭態勢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區域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從而促進競技體育整體實力的提升.
1 我國歷屆夏季奧運會獎牌情況
自我國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合法席位之后,我國于1984年首次組團參加了洛杉磯夏季奧運會,從此在現代奧運會的賽場上增添了新的血液---來自東方的“實力派”.
通過對我國所參加的8屆夏季奧運會獲得的獎牌情況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表1,圖1),我國奧運競技體育實力的發展變化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且實力發展較穩定,在兵敗漢城之后我國奧運健兒們用自己的頑強拼搏和堅韌毅力,在奧運賽場上一次又一次地讓五星紅旗高高升起,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傳遍無數個決賽場.
在金牌的排位上我國在北京奧運會上歷史性地奪得金牌數第一,在雅典和倫敦兩次獲得金牌數第二,在悉尼獲得金牌榜第三,在巴塞羅那、亞特蘭大和洛杉磯3次奪得金牌榜第四[1].可見,我國奧運競賽成績一直處于領先的優勢地位,尤其是近3屆奧運會一直占據著前兩名的位置,足以說明我國競技體育競爭力已經處于世界強國之列.
依據表1可以看出,我國在所參加的歷屆次奧運會比賽中的戰績是一路高歌,令世人震驚,在金牌數上由首次參加的15枚增加到倫敦奧運會的38枚,且在北京奧運會上更是首次登上金牌榜的首位,獲得了51枚金牌,共計獲得201枚金牌;在銀牌上由8枚增加到27枚,共獲得144枚;在銅牌上由9枚增加到23枚,共獲得129枚,我國奧運健兒在所參加的夏季奧運會上共獲得了474枚獎牌,使得我國競技體育競爭實力名符其實地成為世界競技體育大國,成為在金牌與獎牌上有絕對競爭實力的競技體育強國之一[2].
從我國近3屆夏季奧運會的金牌分布省市來看,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的32枚金牌分布在18個省份;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的51枚金牌分布在19個省份;在倫敦奧運會上獲得的38枚金牌分布在22個省份.
可見,我國奧運會金牌的省市分布愈加寬泛,有更多的省市開始為國家貢獻奧運金牌.【1】
2 區域競技體育的競爭格局
2.1各省市奧運會金牌數量對比
依據我國行政區域所劃分的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臺灣暫不列入此次統計之列,另解放軍不屬于其中,單列),在對各省份獲得奧運金牌數的統計后發現(表2),我國所參加的8屆夏季奧運會獲得的201枚金牌中,共分布在26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中,金牌分布率達到81.25%.遼寧省獲得22枚金牌,占金牌總數的11.39%,位列第一;湖北省獲得17枚金牌,占金牌總數的8.80%,排位第二;江蘇省獲得16.5枚,占金牌總數的8.55%,排名第三.重慶、內蒙古與吉林分別獲得1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的末尾.
根據頻數分布將獲得金牌數進行集團劃分后,遼寧、湖北、江蘇、浙江、北京、廣東、四川、山東位列第一集團,是我國奧運會金牌的主要貢獻者;湖南、上海、河南、廣西、解放軍、天津、福建、河北、黑龍江位列第二集團;陜西、江西、安徽、山西、云南、貴州、重慶、內蒙古、吉林處于第三集團,金牌貢獻率較低.統計后發現,至今還有海南、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甘肅6個省份沒有獲得奧運金牌.
依據我國經度與緯度劃分對我國區域競技體育整體水平分析后發現(圖2,圖3),我國南方奧運冠軍擁有比例高于北方,其奧運冠軍擁有比例差值為7.2%;從東到西,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呈現依次減弱的態勢,東部地區整體競技體育發展最好,其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競技體育發展水平最弱,有待進一步深入發展和提高.【2】
在參閱大量競技體育人才成長與成才規律的資料基礎上可以發現[3],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現象仍然相當嚴重,東部地區所奪的奧運金牌占我國金牌總數的64.3%,中部地區金牌數占到26.2%,西部地區只占到9.5%,區域之間發展的非均衡已經形成顯著的競技體育“馬太效應”現象.學界一致認為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基礎所致,位列金牌數前幾名的省份都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省,其GDP均位全國前列[4].
然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推進與深化,東、西之間發展交流的日益頻繁,競技體育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得到了很大提高,西部省份的競技體育實力得到明顯的提升,四川、廣西、陜西等省份的競技體育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令人震驚,也為整個西部地區競技體育實力的提高和帶動其他西部地區競技體育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2各省市金牌項目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運動健兒在奧運賽場上獲得的201枚金牌分布在13個大項、58個小項上,有來自26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的248名運動員獲得金牌.
通過對各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獲得金牌項目的統計后發現(表3),金牌大戶在項目分布上較寬,例如遼寧的金牌項目就分布在11個大項24個小項上,項目分布包含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乒乓球、羽毛球、體操,也有基礎大項田徑.位列金牌排位第二的湖北的奧運金牌項目主要分布在5個大項11個小項上,跳水、體操是湖北隊的優勢項目,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出多位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
金牌項目分布數量位列第二的是廣東,項目分布基本包括了我國傳統優勢項目,也有男子競走這樣的突破項目,在國家傳統優勢項目上的多點開發和全面發展使得廣東競技體育發展呈現出穩定的良好態勢.奧運金牌項目分布數量第三的是江蘇,其金牌項目分布在跳水、羽毛球、跆拳道、擊劍、體操、舉重、射擊和蹦床8個大項.
由此可見,金牌數位列前面的省份其項目分布呈現出在數量上分布較多,一般達到10個大項;在內容上金牌項目基本包含了我國傳統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如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和體操這些項目.與金牌大戶項目分布多相比,金牌數處于末尾的省份其金牌項目分布就相當有限,金牌數位列最后7位的省份都只在1個大項上獲得過金牌,項目分布的過窄直接導致了奪金點的分布少,從而導致金牌數少.【3】
2.3各省市金牌運動員性別對比
我國奧運冠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存在著“陰盛陽衰”的怪象,在我國所參加的8屆夏季奧運會共獲得的201枚金牌中,男子獲得89枚,占總數的44.27%;女子獲得112枚,占總數的55.73%.為了在性別與年齡上再次具體地分析各省份奧運冠軍的情況,特對各省份奧運冠軍性別與平均年齡進行了統計(表4),由于我國奧運冠軍總體上存在男少女多[5],這一現象在各省市的奧運冠軍性別比例統計中也同樣存在.在26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省份中,有17個省份存在著男子獲金牌數少于女子獲金牌的現象,其中,重慶隊全是由女子運動員獲得金牌.在金牌大戶的前6名中,均存在女子獲金牌數多于男子獲金牌數,在第二集團中只有四川和湖南存在著男子獲金牌數多于女子,在第三集團中,絕大數金牌都由男子獲得.
2.4各省市金牌運動員年齡對比
奧運會冠軍的平均年齡是對奧運優勢項目進行研究的重要指標,通過對獲金牌運動員的年齡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獲取奧運冠軍的成長規律,對運動訓練和競賽進行有益幫助,而且有助于從區域協調的視角進行資源整合和有效配置[6],從而促進我國區域競技體育的整體發展,有效提高我國競技體育的整體布局與競技體育實力的全面提高.依據表4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奧運會冠軍的平均年齡差異性不大,我國奧運冠軍中男子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23.71歲,女子奧運冠軍的平均年齡為23.15歲.各省份男子奧運冠軍平均年齡最大的是江蘇,為24.01歲,女子是浙江,為23.60歲,通過奧運冠軍的平均年齡對比后發現,男子平均年齡高于女子平均年齡,年齡跨度在14歲~30歲之間,20~24歲為奧運冠軍的集中年齡歲數段,這也是奧運成績最佳集中區域,因為在這一區間的運動員們身體素質和心理能力都達到最佳狀態,能夠適應奧運會競賽項目的激烈程度,因此,各省市應該抓住奧運項目運動員的成長規律,找準自己的優勢,合理定位,做好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與鍛煉.
3 區域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策略
3.1進一步堅持與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做好競技體育發展規劃與管理
舉國體制作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制度保障和成功經驗,一直以來飽受著社會各界的爭論.然而,時間證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之下,舉國體制是經受檢驗和實踐證明的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取得顯著成績的重要體育制度[7].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數歷史第一,倫敦奧運會上的首次境外金牌第一都一一印證了在舉國體制之下,我國競技體育才會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
雖然我國內部各省份之間的競技體育水平發展還存在不平衡的現象,但是,在西部大開發、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加快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規劃等一些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政策的支持下,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將會縮小,東、西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會增多.
要促進區域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競技體育的競爭力,各省份應該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因地制宜,做好本省的競技體育發展規劃和管理,將競技體育的發展納入政府發展規劃內容,建立競技體育發展科學管理體系,構建起與國家相配套適合自己發展的競技體育之路.
3.2合理定位,整合區域競技體育優勢資源,促進競技體育的快速協調發展
由于自然環境、人口結構、體育基礎與經濟支撐等因素的差異[8],我國競技體育發展中的區域差異性仍然相當突出.要改變這種競爭格局,逐步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差異,尤其對于中、西部地區省份來說,在發展競技體育過程中要積極行動起來,合理定位,制定與自身實際相符合的競技體育發展計劃.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不斷整合競技體育資源,將具有潛力的體育項目進行扶持和大力培育,實施以優勢項目為龍頭,潛優勢項目為跟進,找準突破口,進行重點攻關,促進本省市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競技體育資源是有效促進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奧運金牌弱勢省份,尤其是西部各省份在挖掘競技體育資源的時候,要注重傳統與現代、優勢與潛優勢、首要與次要、男子與女子的有機結合,將本省份的競技體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配置,促進競技體育資源的最優化,從而進一步推動競技體育的發展.
3.3加大區域聯合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健全競技體育人才的保障機制
競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充足的人才保障,尤其是對于現代奧運會這樣競爭激烈的殘酷局面,一般在20~24歲的奧運冠軍誕生年齡段[9],做好青少年競技人才儲備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有效促進區域競技體育發展,不斷縮小東、西部競技體育之間的差距,就要做好競技體育人才建設.傳統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競技體育人才的需要,走體教結合培養競技體育人才是當今世界各國的一貫做法和有效路徑.將體育與教育充分結合,充分利用中、小學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培養青少年體育人才,大力發展與提高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競技水平,不僅可以促進競技體育人才的大力發展,還可以保障運動員文化素養的提高,不斷提升競技體育運動的文化構成,提升競技體育成績,促進競技體育文化的發展.
再者,建立與健全競技體育人才的保障體系,在選拔、訓練、競賽與獎勵、退役安置等環節均制定好相關配套制度,讓參與的人安心,讓關注的人放心,從而確保了競技體育發展的可持續性.
3.4深化區域間的體育交流與合作,夯實群眾體育基礎,推進體育科技化與產業化
要促進區域競技體育的平衡發展,就要以老帶新、東部帶動西部,有效擴大各省份之間的體育交流與合作,在某個項目領域實施聯合攻關,不斷促進體育人才的交流,進而促進各區域競技體育資源的共享與聯動.金牌大戶的省份在項目定位、人才選拔與培養、運動訓練、運動員保障等各個方面均有了先進的實踐經驗,處于落后的省份以主動學習的姿態加強與體育強省之間的互動互訪,相互學習與提高[10].區域學習與交流中,要注重充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找準目標,將本省的體育基礎列為重點發展方向,突出體育政策、資金、設施、人才、競賽、保障等有關的全方位學習,并把先進的實踐經驗合理地吸收和利用,不斷促進本省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區域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還應注重對群眾體育的大力發展,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就有人力支持和社會輿論氛圍.有了群眾體育的發展才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到競技體育大家庭之中.
此外,競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和產業的開發,促進體育科技化和產業化也是有效提高區域競技、體育平衡發展的重要措施.
4 結語
北京奧運會的無與倫比讓我國第一次站在了奧運會金牌榜的首席,這也是我國首次成功舉辦奧運會,為加速我國競技體育乃至整個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倫敦奧運會是我國首次赴境外參賽奪取金牌最多的一屆奧運會,從北京到倫敦,我國在經歷了30多年的奧運征程后已經展示出競技體育大國的雄厚實力,然而,內部區域發展的不均衡,體育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后備人才的培養等問題將是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相信在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我國區域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將會得到有效改善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歷屆奧運會獎牌統計 [EB/OL].[2012-09-20].
[2] 張曉林.改革開放以來中、美、俄三國競技體育競爭態勢演變研究 [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6):657-661.
[3] 謝慧松,唐炎,王宇航.中國西部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研究 [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4):8-16.
[4] 楊樺,陳寧,郝勤,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演進與思考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3):1-7.
[5] 中國奧運冠軍調查報告 [EB/OL].[20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