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作為一門學科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非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體育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多種互相聯系的關系,這種關系有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還有體育教學環境和教師、學生彼此之間的關系。進而,體育教學活動這個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體系里是微觀的,因此,研究體育教學的生態是符合生態系統規律,合乎邏輯。我國在社會不斷的進步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非???在這樣的環境下,體育教育這個生態系統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學生的身體逐漸降低,教師也不對體育的創新進行探索研究,體育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越來越失去其平衡作用,這些因素都會對我國健康的體育教學有很大阻礙作用。
1 體育教育中的生態失衡問題
1 . 1 體育教育中的教與學的認識
當前我國也對體育教育進行大量推廣,但在應試教育這樣的制度下很難對其進行改變。為了應試,中學體育的教育內容任然是以應試作為教學目標,目的是為了適應初高中的中考和會考,在教學課堂上也是把800m、1000m、運球障礙、立定跳遠等應試科目進行反復練習。學生隨之失去了在體育課上的樂趣,也漸漸對體育課產生討厭的情緒。此外,中學的體育教育普遍被作為副科,其他學科經常占用它的課時,即使是在上體育課,學生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它的價值也在其初高中的中考和會考里不能夠體現,考試只作為一種形式,考試過程中替考、作弊等嚴重。學生對這樣的體育課程也不重視,意識上也無視它的價值,對體育教育也表現出消極的情緒,也就形成了體育教育相關的課程、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不和諧環境,這種失去平衡的教學,嚴重阻礙素質教育的推廣。
1 . 2 體育教學沒有處在平衡的生態系統里
在生態學理論上,生物的進化和發展必須通過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獲得新的生態循環體系,因為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和穩定條件下,它的每個部分和功能都是處在彼此相適應的動態平衡當中,也適應這樣的環境。例如:體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外在因素除外,只是一味的給學生教體育相關的知識技術、體育理念等,這種體育教學會被學生形成的觀念所否定,因為學生自身形成的意識不會去重視這樣的體育知識,因為和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不是體育教育,而是應試考試,在相關考試方面,體育是最不被關注和重視的,即使學校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下苦工,也是無濟于事,同時這樣長期不變的體育教學理念、方法、模式等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體育教育改革也不可能順利進行?,F狀的體育教學課堂就缺乏這樣的動態平衡,進而造成體育教學不能有效的發展,體育教學質量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在體育改革上也不十分明顯。
1 . 3 體育教學環境的落后
我國現如今的大學發展形勢是不斷擴招,各類大學的學生數量急劇上升,在這樣的環境下,體育教師和體育設施都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和改善,學生還不得不在這樣環境下學習,也對這樣的不平衡生態環境默默接受。例如:有些學校在有限的室內空間里,在人數還很多的情況下,要實現多班級,且教學內容不同的情況下同時上課;同時,室外的體育設施也是很有限,很多大學仍然是使用水泥場地,有少量塑膠場地的也是被用作網球、籃球等活動場地;場地使用有限,多個班級又混合在有限的場地里上課,彼此之間受到噪音的干擾,密度大的環境使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嚴重縮小,扼殺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失去了生命就是運動的現實意義,進而阻礙體育事業的發展。
2 對策
2 . 1 對教育系統的失衡進行反思, 跟新教學觀念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高等教育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我們還應該在全球化這樣的大背景下,借鑒國外和其他學校的先進教育理念。雖然我國體育教學在自身實踐過程中受到已經形成的完整教學體系影響,以及具有全面教學的環境設施、價值觀和教學理論等的影響,同時也面臨改革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因這樣的阻礙而對體育教學生態系統的不平衡不加重視。在構建體育教學生態化的過程中“,反思”是最為關鍵的,只有不斷反思,我們才能夠不斷審視我們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生命可持續發展是體育教學生態化價值觀的具體體現,這樣的價值追求拋棄了西方二元對立的價值思維模式,同時也不再針對我們長期爭執不休的“個人”與“社會”價值的選擇“,人”與“社會”的價值追求都統一體現在學生生命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形式上。在生態化的體育價值觀下,學生是作為“自然人”而存在,自然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就是“生命存在”,這也是學生作為自然人自然性的主要表現。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社會價值和生命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的逐步提高是依靠人的進步和發展才能實現,只有落實學生的價值持續發展,才能保障社會意義的可持續發展。
2 . 2 課程要進行合理選擇
課程的合理選擇的觀念很重要,必須要可持續發展和敬畏生命。因為體育教學是針對學生身體體質的一種教育,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有生態意識,在課程內容和課程資源上要讓學生在生命的體驗、尊重、關愛、感悟得到有效的理解,關注我國歷史的傳統體育文化和自然和生命的統一關系。在體育教學中要學會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讓自己終身受益,以此來適應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挑戰。
2 . 3 師生之間相處融洽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必須通過生態的共生性來表現,在對事物同感的基礎上互相對話、交流和成長。教學實踐中,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也必須是建立在交流、對話上,相互理解,加深精神層面的交流,用民主的理念來促進教師與學生的生態平衡。這類溝通和交流有別于傳統的說教,更不是咨詢,而是教學過程中的知、情、意融洽的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學和學習逐步成長,互相依托,形成融洽的教學環境,教師要摒棄以往的標準,對于學生發生的不同觀點、質疑等問題時,要多寬容和積極鼓勵,而不是通過壓制來解決,要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體會和感受,從中找出他們的內在意識。
2 . 4 設計體育教育生態環境
設計教育生態環境需要有心理、生理和物質方面的基礎保障,這樣才能順利的進行教育生態環境的建立,其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有活力的健康人,把身體教育放在體育教學的內容里。體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較有它的特殊性,場地要適合教學工作。體育場館的建立要符合教學目的,環境安全舒適,體育教育所用的設備也要齊全,和現代的體育教學相符,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健康發展的體育教學。
3 結語
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比較緩慢,在教學中也嚴重失衡,學生失去了體育教學的興趣,沒有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同時,學校體育教學的設施和場地有限,以往對體育形成的價值觀導致了體育教學在教學體系中失去平衡。因此,要想積極的對體育教學進行發展,就必須保證體育教學的生態平衡,保證形成體育教學生態系統的各個因素之間協調有序,師生之間和諧相處,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增進體育教學,多換角度的替學生考慮。學校要為體育教學提供良好的體育環境、體育器材、師資力量等,讓體育教學能有發揮的地方,這樣才有利于體育教學生態系統的完整確立,讓體育教學在教育體系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躍寧.學校體育的生態化與發展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5\\):89-91.
[2] 曹秀玲,謝雪峰.體育生態系統特性及其實證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3\\):3-6.
[3] 鄧躍寧 ,李峰 .論體育生態文明 [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1\\):5-7.
[4] 鄭曉祥 .生態體育的內涵與特點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3-46.